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血腥瑪麗】從來不是我的菜
2021/06/26 15:16:56瀏覽2237|回應0|推薦24

不過看到老公興味盎然地吃他剩菜組合的午餐”臭豆腐Pasta”時,忽然覺得”血腥瑪麗”口味還好,一方面不免自覺”教夫有方”….. 

【20世紀的血腥瑪麗】 

血腥瑪麗”~喝過一次就夠了尖叫。 

但這也難怪,因為當年他們就是要設計成讓你喝得很慢很慢的調酒,號稱可以「解第二天的宿醉」~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辦法喝很多的關係:又酸又鹹又辣幾乎不甜。所以也被稱為最難入口的調酒! 

但是酒鬼有酒鬼的說法~~既然如此,那中午就可以開始喝了唄! 

除了伏特加和番茄汁約一比二之外,另外再加上如芹菜鹽、名廚愛用的調味料Worcestershire sauce,辣醬、檸檬汁、萊姆汁、胡椒和鹽,配料部分也像道「」~芹菜、辣根、大蒜........但是這符合最早期約1805年雞尾酒剛被發明時的定義,也就是要有酒和苦味。 

乍聽之下會以為,這款調酒就是來自外號「血腥瑪麗」的都鐸王朝瑪麗一世。她迫害清教徒被取了這個外號。 

但雞尾酒其實很可能不是比諭這一位歷史人物,雖然視覺上感覺很有那個fu.

1920-1年發明於巴黎的"紐約酒吧"法國酒保 Fernand Petiot,搞不好連瑪麗一世都沒聽過。

較多證據認為他指的是當時在芝加哥「血桶」"Bucket of Blood"酒吧裡工作的那個服務生「瑪麗」奸笑。 1921在巴黎那個充滿美國人的年代,這款調酒首度現身時,一位老顧客宣稱這看來就像我在小酒館(酒桶酒吧)遇見的女友瑪麗 "It looks like my girlfriend who I met in a cabaret"。

在巴黎那個充滿美國人的"美好年代"

起先只有番茄汁和伏特加....比例常是1:1.....1964 年Petiot 才又告訴《紐約客》今日版本的調酒配方。

【16世紀的瑪麗一世】 

不過我這張圖中的瑪麗一世,有一種和調酒一樣很難搞、又不屈不撓、能夠自我修復(resilient?)的精神。這是我佩服她的地方。潛沉了24年,還能回頭,奪回江山。 

瑪麗一世母親是西班牙阿拉貢的凱薩琳~虔誠的天主教徒,當爸爸亨利八世因為安寶琳,休了凱薩琳的時候,15歲的瑪麗身無分文,被迫去陪侍安寶琳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那是1533年,可憐的凱薩琳被降級為"威爾斯公主",這個身分來自她曾經先嫁給亨利八世的兄弟Author成為寡婦。1536年,母女兩一直無法得以相見,凱薩琳抑鬱而終。而安寶琳也上了斷頭台。 

亨利八世本來很欣賞瑪麗這個女兒,誇稱她從來不哭。瑪麗的教育都是母親凱薩琳親自安排的,除了會彈大鍵琴,九歲就會說拉丁文,然後還會許多歐洲各國的語言。 

她的個性據說非常拘謹謹慎,母親被休後,她不但因母親被降級休妻忽然成了”私生女”……更一直拒絕承認安與伊麗莎白的身分,觸怒了亨利八世,但或許也因此~~幸運地終止了亨利八世一直想把她嫁出去的許多計劃,從六歲起不斷的重新訂婚。瑪麗這些行為,很可能已經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 

亨利八世過世後,愛德華六世繼位(瑪麗同父異母的弟弟,母親珍•西摩 Jane Seymour),再輪到瑪麗為王。愛德華臨終前,為了防止瑪麗在英國復興羅馬天主教,還設法想把她從繼承名單中剔除但未果。理論上繼位順序是愛德華、瑪麗、伊麗莎白。 

愛德華六世十歲即位,自然是個懦弱君主,其叔叔Somerset公爵成為攝政大臣,與其家族主導了一切,他們傾向清教徒,讓愛德華六世在此環境中成長。但是我相信絕對和宗教無關,去除教會勢力、獲取教會財產,才是這些人的終極目的。

英國史上首度清教徒於皇宮中具備影響力。亨利八世從未想把羅馬天主教儀式去除,直到愛德華六世讓之成真。 

瑪麗是英國史上第一位真正實質統治英國的女王(England’s first female monarch, Mary I ,1516-1558)。前面意圖(被動)竄位的珍女王不算;11世紀還有一位Matilda女王只是掛名,他是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五世的老婆)。 

從這點而言,瑪麗也算是臥薪嘗膽,她積極打敗珍女王及推舉她的勢力,並將之斬首。可惜38歲當上女王,卻只剩五年壽命,婚後那四年當然生不出小孩。

【瑪麗為何血腥? 】

瑪麗為什麼積極的要恢復羅馬天主教在英國的勢力,因而迫害清教徒﹖未必全然是母親的緣故。 

當時清教徒已經開始,他們只是一種思想,並未隸屬任何教派。目的是希望彌撒中去除羅馬天主教的儀式,增加讀經與講道的時間。希望讓英國國教比較偏向馬丁·路德始自1517的宗教改革運動(在威登堡諸聖堂門貼出《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抗議救贖並不是透過這種捐款。此後路德教派便逐漸影響了1534年亨利八世自立門戶的英國國教,清教徒革命遂於英國展開 

清教徒革命講求信仰的純化與虔誠,為此羅馬天主教也重新修正了一些儀式,好讓信眾更能齊心同德,為天主教的重新改革(reformed Catholics)。 

清教徒的勢力佔了英國宮廷約半,他們本來就恐懼會被瑪麗剷除。畢竟一切講白了都為了錢與權。 

瑪麗即位後,為了除去這些反對勢力,據說燒死了近三百位清教徒,導致他們往北歐或蘇格蘭去發展。總歸這手段其實政治的意味似乎遠遠高於宗教的意味。瑪麗必須要在王位上自保。 

【同病相憐的督鐸姊妹 】 

瑪麗年輕的時候畢竟看過伊麗莎白,但伊麗莎白兩歲六個月的時候安寶琳就被砍頭了。相信這樣的情景,會讓她想到自己可憐的母親,嫉妒安寶琳的心,遠遠不如同情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的處境。 

我想像這應該是都鐸王朝兩位女王真正不私心相處的時候,然後在安寶琳過世後,伊麗莎白人生自然也步入瑪麗的後塵。 

這些都可能是瑪麗女王最後讓伊麗莎白繼續活著的原因。 

雖然兩人的交集並不愉快,卻也在無意之間造就了都鐸王朝兩位不凡的女性,這兩位女性,除了一代比一代華麗之外,功業上更是如此。

前陣子曾被問及,既然說小時把學校的歷史人物都讀了一遍,對誰的印象最深?我的回答當然是~”武則天”囉生氣!  

女性未必一定要有大志大業,但是當一個沉重的衣裝框架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絕對有能力,把它扛起來,並且架得更高。 

最終,我們必須謝謝血腥瑪麗,留下了伊麗莎白這一朵純真聰慧的玫瑰,讓大英帝國在16世紀大為綻放。兩人也葬在西敏寺的同一個墓中。 

1558即位的伊麗莎白(r. 1558-1603),大量派任新教徒,尤其是喀爾文教派,成為協助她開始英國殖民時期的霸權。 

這些宗教分子,還是不免在政治下被利用。 

只有那一朵傳承的督鐸玫瑰,道盡這些爾虞我詐背後的辛酸。

(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6434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