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門魯班——妙峰祖師和五台山
2017/12/15 09:39:19瀏覽919|回應0|推薦0

佛門魯班——妙峰祖師和五台山

五台山雲數據網 2017-12-14 20:29:38

父母早亡

妙峰大師名福登,別號妙峰,山西平陽人(今臨汾市),俗姓續,春秋時期續鞠居的後人。

大師七歲時,父母因饑荒去世,死後無棺殮,僅以草蓆避體。

大師失去依靠,十二歲時在附近寺院出家,得不到善待。

十八歲時,隻身外逃到蒲阪(今永濟市),郡東山有文昌閣萬固寺,僧人朗公住持。

大難不死

大師白天在市裡乞討,夜晚留宿於寺裡,朗公很可憐他。

過了不久,山陰王出遊,看到大師外貌奇特,對朗公說:

要好好善待這個孩子,日後必成大器。朗公於是收其為弟子。

住了一段時間,正值晚上發生大地震,民居都倒塌了。

大師被壓於廢墟,以為必死無疑。

朗公趕緊搜救,所幸並無大礙。

於是山陰王對大師說:

你大難不死,非比尋常,為何不以生死大事為重。

三年有悟

大師二十二歲時,奮發心志外出參訪,山陰王不同意,在中條山棲岩寺修建蘭若,讓大師於其閉關。

大師向近之法師請教,近之法師為他講述華嚴法界觀。

閉關期間修行禪觀,日夜像天鵝一樣立著,三年後心有所悟,於是做偈子呈送給山陰王。

山陰王看後說:

這麼早就有這種見地了,不讓他受點挫折,日後怕墮入狂禪。

於是拿來一隻破鞋,割下鞋底寄給大師。

並寫了一首偈子:

者片臭鞋底,封將寄與爾。

並不為別事,專打作詩嘴。

大師見了,對著佛像禮拜,用線把鞋底掛在脖子上,從此再也不開口講話。

三年閉關期滿,去見山陰王,已經長成大丈夫相。

山陰王非常高興,說:

你參禪雖有所悟,但沒有聽過佛法,恐怕會墮入邪見。介休山中有講《楞嚴經》的,催促大師前往聽經,並受具足戒。

南下參學

大師二十七歲時,山陰王對他說:

作為出家人,沒有出過山門,如同井底之蛙,南方有善知識,你應該前去參學,日後歸來,權當替我行腳了。

於是親自為大師置辦行李,脫下自己穿的絨衣,外面用破衣服縫上,親手送給大師,說:這用來防寒。

大師聽從教誨,隻身南下,參訪善知識。

到普陀山禮觀音菩薩,回寧波時感染時疾,差點病死。

晚上在旅店住宿,想喝點幹淨水也找不到,只能用手捧點浴盆裡的水喝,感覺非常甘甜,次日一看,那盆浴水很髒,遂嘔吐不止。

忽然生起念想:

喝起來很甘甜,看起來很污濁,淨穢都是自心分別的。

於是渾身大汗,病痊癒了,但身上因疥瘡而腫脹......

後到南京大報恩寺,認識了當時的高僧憨山大師。

印心得要

妙峰大師參學之後,回到蒲州,山陰王很高興,詢問所遇見的佛門龍象。大師告訴了那些年長的高僧大德。

大師回去後,無意世間的閒雜事,就在中條山最深處,建立茅草屋居住。

三年間只喝水不吃飯,大有所悟。

用《宗鏡錄》印心,深得萬法唯心的宗要。

山陰王對三寶日益恭敬,在南山新建了一座寺院,請大師主持。另外請大師親自進京,請《大藏經》一部供奉。

覓居北台

妙峰大師時常因為沒有安葬好雙親,希望改葬山,得到國主查分守、平陽太守胡順庵的資助。

次年春天,憨山大師和妙峰大師在五台山隱居。

憨山大師在城東高處選擇一個地方,安葬了妙峰大師的父母,並作墓誌銘。

事情處理完後,兩人一起來到五台山。

選擇在北台下的龍門居住,在冰雪之中覓得老房子數間。

三年後,憨山大師為報父母養育之恩,發願刺血抄《華嚴經》。

妙峰大師也刺舌血,兩人各抄一部。

經抄完後,妙峰大師想建無遮大會,於是下山籌集錢物......

而憨山大師向東而行,去了青島嶗山。

造三銅殿

妙峰大師向來發願塑造滲金三大士像,造三座銅殿,送到三大名山。

乙亥春天,大師途經潞安,拜謁(yè)沈王,沈王恰巧造滲金普賢大士送往峨眉山。

大士談及銅殿的事,沈王問需要多少錢?

大師說每座需要一萬兩黃金。

沈王很高興,表示願意出資造峨眉山銅殿。

隨即準備財務,送大師到荊州,由大師負責監製,所需全部由沈王出。銅殿高長數丈,滲金雕鏤諸佛菩薩像,精妙絕倫,世間未有。

銅殿造成後,送到峨眉山(即普賢殿)。

大中丞王霽宇到四川慰問,聽說大師在四川,請求相見,問佛法大意,相談很投機,王公希望出資造南海銅殿。

於是在四川采銅,彙集工匠於荊門。

完工後,送至龍江時,普陀山的僧人極力阻止,不能前往。

後於南京華山選擇地勢,奏請聖母太后修建寺院安置,也成為一個大的道場(即觀音殿)。

接著大師又造五台山銅殿,錢物都來自普通百姓,沒多久就造好了。

乙巳年春天,大師親自送往五台山,商議安置在顯通寺(即文殊殿)。

皇帝得知後,遣御馬太監王忠,聖母太后遣近侍太監陳儒,都拿著錢物來探視,在寺內選擇地方,修建大殿用來安置。

丙午年夏天五月開工,改制創新,用磚壘七處九會大殿,前後六層,周圍樓閣聳列,規模壯麗,皇帝賜額大護國聖光永明寺。

完工後,籌備華嚴七處九會法會,一千二百僧人參會,請了十名法師講《華嚴經》,所有費用都出自皇家。法會盛況,前所未有。

佛門魯班

大師剛來五台山時,因為道路崎嶇,於是遇河搭橋,石鋪大路三百餘里,修阜平縣橋,皇帝賜額普濟,建接待院,作為往來休息的場所。

又在龍泉關外,建茶庵,敕賜惠濟院,施捨藥物和茶水,每年皇帝都要賞賜錢財。

後來,皇帝頒賜《龍藏》,修建殿閣供奉,後來又建了七佛殿。

在阜平建長壽莊,奉太后之命建殿閣,前後七層,塑阿彌陀佛接引像,高三丈六尺。

山門、鐘鼓樓,兩廊僧舍,規模宏大,又成為一大道場,賜額慈佑圓明寺,購置數傾田地供養寺院。

大師在五台山常住,皆隨緣修建。

山西撫台請修崞縣要道上的滹沱河大橋。

晉王請修太原大塔寺......

修完後,修會城橋長十里。還未完工,壬子年秋天九月,大師因為疾病回五台山,料理修建的道場。

全部改為十方叢林,各寺院都由合格的僧人管理。自己身邊的徒弟,讓他們都各自回以前的寺院,沒有留下一人。

大師示寂

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臘月十九日卯時,妙峰大師安詳示寂。

大師出生於嘉靖庚子年,於萬曆壬子年圓寂,世壽七十三歲,法臘四十多年。

大師逝世前數日,明神宗敕封他為「真正佛子」。

大師圓寂後,皇帝賜葬,在永明寺西建塔。責令完成大師未完成的事業。

皇太后賜千兩黃金,五百匹布用於葬事。

追憶生平

大師的同門師友憨山德清大師,因故不能親臨葬禮,後來撰寫了一篇《妙峰登禪師傳》。

記載了大師的生平事蹟和兩人的交誼。

他讚歎大師說:

......我與大師相識,三十歲時與大師一同行腳,發願刻苦修行。

當年五台山分別,距今已三十多年。

開始是小王扶助大師,後來皇帝、皇太后成為大師的施主。

凡是想營建的,念頭一動,佈施隨即而來。

只要去多的地方,都成為大的道場。

究竟是什麼樣的緣分才能這樣呢?

如果不是心無染住,自法界自性中包容的不可思議之力,怎能如此!

大師自出家以來,住山行腳,除一件衲衣之外,別無他物,沒有長期跟隨服侍的侍者。

所建立的,都秉明一心,從無染指過金錢利養,隨來隨去,從未放在心上。

修建的十幾處大叢林,沒有傳給一個徒弟。

隨緣而住,無一毫私心,離去就好像遺忘,心無罣礙。

飄然如浮雲之聚散,孤鶴之往來

......世人以肉眼多將大師視為福田僧,不知大師密行。

所以記述大師生平事蹟,讓後人知道我大明兩百多年,在法門所建立的功勛,只是大師一人而已。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0951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