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GDP與GDP成長率排名看台灣落後南韓之幅度
2019/10/11 08:27:45瀏覽6200|回應0|推薦18

GDP與GDP成長率排名看台灣落後南韓之幅度

 

一、台灣經濟成長率重回亞洲四小龍第一的假象易誤導民眾

     高雄市長韓國瑜訪美時,批判台灣三位台大法律系總統搞殘經濟,鬼混20年,雖然有些人不以為然,但我們拿實際數據比一下,由於韓國瑜剛訪問過港澳及新加坡,這些地區人口較台灣少,人均GDP與台灣比雖高很多但無法令人心服,韓國人口逾五千萬,土地面積是台灣二倍多,故以台灣與韓國相比較能看出問題,韓國GDP從1998年的3741億美元躍進到2018年的16200億美元,成長達4.3倍;台灣GDP從1998年的2804億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5894億美元,成長2.1倍;韓國人均GDP從1998年的8083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3.13萬美元,成長高達3.9倍,台灣人均GDP為從1998年的1.28萬美元成長到2018年的2.5萬美元,成長僅1.9倍。所以與韓國相比,台灣經濟20年來確實在鬼混。

    世界各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代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也像徵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國家的整體實力強勁與否都與GDP關係密切,近年來,台灣地區經濟增長緩慢,包括旅遊業在內的經濟行業收入連年下滑,而大陸各省份經濟則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大陸海協會會長張志軍日前指出,預計再過兩年,台灣GDP就將掉出大陸省分的十名之外。但兩岸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客觀事實,台灣不能不務實面對。2018年中國大陸各省市GDP排名與台灣比較,台灣只能列名第八,較2017年的排名落後兩名,已經被四川和湖北追過。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根據國際預測機構IHS Markit預測,台灣2019年經濟成長率以2.0%勝過南韓1.7%、香港1.8%、新加坡1.4%位居亞洲四小龍榜首,要大家給自己掌聲鼓勵。但是這只是預測,且成長率差別不大,但南韓的GDP 母數為16200 億美元,台灣才5894億美元,實際南韓GDP成長275.4億美元,台灣實際成長才117.8億美元,遠輸南韓。

 

二、台灣和韓國經濟發展的不同

()台灣和韓國國民收入的差距逐年擴大

  台灣和韓國的經濟總量逐年擴大,1970年台灣GDP310億美元,與韓國的604億美元相差297億美元;2017年,台灣GDP5714億美元與韓國15297億美元相差9583億美元。 1970年,台灣的人均GDP高於韓國,分別為21286美元和19211美元;1988年,韓國超過台灣,此後,差距逐漸拉大,2017年分別為29730美元和24226美元。

()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高於韓國

   20世紀80年代,台灣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計算機相關產品和集成電路為主的電子配件的出口。伴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迅速增長,取代紡織品及其相關產品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商品。韓國則大力推進重化工業出口產業化。由20世紀70年代的鋼鐵、石化、造船等大型裝配產業轉變為如今的機械、汽車、電腦、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業。韓國的經濟成長來源相對於台灣而言較為平衡,台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國內政治環境會影響台灣的貿易發展。

()台灣和韓國產業結構變化

  台灣和韓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比重先上升後下降,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並逐漸處於優勢地位。但是,韓國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工業比重比較平穩。而台灣在1987年以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工業比重逐漸下降。台灣過度依賴服務業,工業產業外移,導致島內經濟實業發展空心化。

()中國大陸貿易對台灣和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近年來台灣貿易總額與韓國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1995年台灣貿易總額比韓國低550億美元。到2013年,韓國貿易總額超出台灣4330億美元。另外,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額和韓國相比,差距從1995160億美元擴大到2013906億美元。大陸對韓國的GDP增長貢獻要大於台灣,台灣沒有充分利用大陸的市場發展機遇。

 

三、台灣要虛心地向南韓學習

()修正台灣的產業政策

    南韓各項工業皆均衡發展,現代汽車、造船甚至造飛機潛艇及核電廠的重工業都有,重工業就像機器人的四肢軀幹,再加上南韓的三星電子構成機器人的五官是一個功能健全的機器人,台灣因為假環保一昧排斥重工業,只重視電子產業,造成台鐵花170億買日本火車箱,台電花幾百億買發電設備,國防部花千億買武器,如同無驅幹的機器人,電子產業只能耳聰目明無法移動軀幹,所以經濟無法像韓日向高科技轉型,也無外銷競爭力。

() 提升實質國家競爭力

    海島或半島型的中小國家如台灣、南韓經濟要好轉,一定要大量外銷維持貿易順差,南韓出口主要是靠汽車與資訊科技業強勁。台灣現在應該知道發展汽車等重工業的重要性,南韓與台灣都曾淪為日本殖民地,也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為何今日南韓成為新興國家的楷模而台灣成為負面失敗教材,經濟日報社論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產業外移或被外國取代,而我國卻未能發展出夠多的新興產業來補充。早期被取代的原因主要是工資和成本的差距,但近年韓國和中國大陸企業已不是靠低工資和匯率,而是這些企業真的比我國更拚命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簡單的說就是台灣產品喪失了競爭力。

(三)拚經濟不要拚政治

     台灣的政治人物都不重視提振經濟,坐看人民低薪失業而束手無策,其實台灣的產業空洞化非常嚴重,以家電為例,台灣大賣場幾乎無國產品,連大同洗衣機也是南韓LG代工,滿街跑的汽車均是進口車,台灣的領導人難道不會學南韓嗎?踏著南韓的步伐就差不多可救台灣經濟。台獨仇中意識型態排斥利用中國巨龍發展經濟是嚴重的錯誤,政經是可以分離的,日本與中國大陸關係雖不好,但大賺陸客觀光購物財,這是務實的做法。

     大陸經濟專家也是台灣人的林毅夫指出,台灣的經濟發展原本在南韓之前,但從1990年代中期起逐漸下滑反遠輸南韓,「我覺得是政治干預了經濟」。他認為,當時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和「南進政策」,讓兩岸在經濟上應該有的整合沒有整合,無法結合大陸快速經濟發展提供的市場。於此同時,四小龍之一的南韓,經濟反而比較有效利用大陸,不斷開放、發展的機會,促使產業升級,進而趕上台灣。另外,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些後續協議雖然簽署卻一直沒通過,太陽花反服貿持續這種政治干預經濟氛圍,讓南韓笑得合不攏嘴。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2997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