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9 00:06:40瀏覽3699|回應30|推薦156 | |
今年秋天似乎來得早些,才踏入九月,早晚吹起了微微涼意,讓人不再感覺夏季的悶熱難耐,這種不冷不熱的天氣真是怡人,就像格友說的「很適合出去走走、出去趴趴拍」,可是連著幾個週休假日都碰到雨天,讓人有點鬱卒啊! 九月最後一個週末(24日)的早晨,總算見到了消失好幾天的陽光,雖然雲層有點厚,風也吹得強勁,但總是一個適合出遊的天氣。難得今天老公也排上休假日,我們計畫要騎歐都嘜往南行(擔心往北走會遇到天候不理想),到大溪的大漢溪畔探訪韭菜花田和龍潭的三坑老街。 過了中和、土城車多路段,三峽往大溪的台3線一路上車子都很少,因為開車的人都走高速公路去了,偶爾看見路旁三三兩兩的鐵馬騎士在初秋的微風中,流著汗用力往前踏行,實在很佩服他們的體力和耐力,這真是節能減碳、環保又健身的運動! 來到大溪市區過了武嶺橋右轉大鶯路,往前行約3、4公里後,在大溪農會的中新辦事處對面巷子(大鶯路1320巷),穿過純樸的鄉村小聚落,順著車道下滑到河床上,微風送來陣陣濃郁的韭菜香氣,這就是大溪農會輔導的中新里韭菜生產專業區。 中新里舊名中庄,位於大漢溪主流與分流間的低位河階上,由於地勢較低,故多水患,早期以種植水稻為主,民國70年左右在有關單位輔導下,開始從事大規模韭菜的種植,至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韭菜專業區。 整個韭菜專業區涵蓋了下崁、中寮、中新、中庄等地,因長期受到河流沖刷堆積,土質成了肥沃的沙質壤土,透水性好,非常適合韭菜的種植,因此中新里的韭菜味道濃郁、口感特佳,在市場上頗受好評。 由許多綠色的小白花組合而成的韭菜花,像張開的小傘一撮一撮開在綠油油的韭菜田裡,小白花匯聚成一大片白色花海,讓人再次體會到「數大便是美」,有人笑稱這是大溪一年一度的「九(韭)月雪」,聲勢頗為壯觀。 民間流傳著「一月蔥、二月韭.....」,小時候也曾聽媽媽說過,農曆過完年的韭菜最當季最好吃了,記得童年時每個家庭的食物都不是很充裕,飯桌上常常吃到的「韭菜炒豆干」就是非常下飯又經濟實惠的菜餚,稍長時接觸到外省眷村的「韭菜水餃、韭菜盒子」,讓我嚐到另一種不同口感的美味。 ↑這就是我們經常吃的韭菜,一年四季都是產季,植株收割後又可繼續生長,每年約可收成六次,頗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 ↓從植株剛長出來的韭菜花,就是餐廳裡開胃小菜「蒼蠅頭」不可或缺的主角。 關於韭菜: 韭菜(學名:Allium tuberosum) 叢生,葉细長而扁,開小白花 葉和花幼嫩時可以食用 根據中醫記載:韭~久也,俗稱起陽草 韭菜合有「鉻」的成分,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還可以袪陰散寒,是不錯的保健食品,自古就有「春季第一美食」的美稱。 去年也曾經和兩位友人開車來到這裡,感覺今年韭菜花田的面積比較小了,很多地方今年改種了稻米,也許農民覺得種韭菜的收益不如種稻米來得大? 前幾年頗為風行的「韭菜籽」,不知是不是商人過於跨大療效,這兩年好像已逐漸降溫了,在中新里就可明顯感受到。 九月初二期稻作插秧後,現在已長成綠油油一大片了,稻浪隨風款款擺動,一幅閒適的田園風光呈現眼前,讓人不由得停下腳步,陶醉在這遺世般的美麗風景、幽靜的鄉村氛圍裡! 入秋後路旁棚架上的絲瓜花已不像盛夏時開得澎湃燦黃,零星幾朵點綴在有點枯黃的葉片中,倒是鵲佔鳩巢的「扁豆」,秋陽下的紫花兀自開放,花枝招展的伸向晴空中。 扁豆又叫肉豆、紫花鵲豆、蛾眉豆等,蝶形花科,花期從初夏到深秋,紫花隨藤蔓盤據整個棚架,初秋時嫩莢成了人們喜愛的蔬菜,立冬前後,摘取其成熟果實,曬乾,收集種子,便是一味治療脾胃虛弱、久瀉痢疾的傳統治病良藥。 大漢溪畔除了是良田沃野之外,桃園縣政府也沿著溪開闢了一條寬約30米的自行車道,沿線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山水風光,更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尤其每當韭菜花盛開時,一邊騎車,一邊徜徉在白色花海裡,這是全省各地的自行車道絕對感受不到的FU! 「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往北可串聯鶯歌、三峽自行車道,往南則銜接大溪龍潭三坑老街、石門水庫等景點。拍照的同時,見到好幾組人馬輕快的踩著單車悠遊花海之間,利用假日不必什麼花費就可享受親子之樂,真是愜意又逍遙啊! 回程時經過一戶農家時,看到他們門口擺放了很多剛採收下來的韭菜,吸引了我的視線,趕緊下車來和他們寒喧。 可以感受到農民真的很辛苦,他們從田裡運回一捆一捆剛收割下來的韭菜,還得把一枝枝花梗摘除、把外層的黃葉敗葉清理乾淨,趕著下午農會產銷班的專車來載去果菜市場批發販售。 我納悶的問著他們「開花的韭菜花作何處理?沒有商人來收購做為韭菜籽嗎?」農民笑笑的說「除了部份留作種籽之外,其餘都是沒有用的,韭菜籽是在南部才有人大規模種植,我們這裡都是栽種為日常蔬菜,食用的韭菜花採收非常費工,還得有專人來採。」 農民不要的韭菜花,又回歸韭菜田裡,想到了那句「化做春泥更護花」。 中午在龍潭吃過簡單午餐後,來到三坑老街。有「龍潭第一街」稱號的三坑老街,為桃園龍潭一帶最早開發的地區,典型的客家聚落,窄窄短短的老街至今猶保有當年樣貌,紅磚牆平房的老舊街屋散發出復古懷舊的氣息。 三坑老街不若其他老街有高知名度,卻有著小巧韻味,短短幾十公尺的老街亭仔腳大都販售著客家米食和小吃,尤其這一家菜包店門口的客人更是川流不息,客家人秉持著勤儉樸實的精神,辛苦的做出了一點名氣,很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這一家人騎車累了吃個客家菜包補充體力也不錯。 街底的「永福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幾百年來永福宮默默的接受歲月的洗禮,庇護著三坑、佳安二村百姓,並且 為三坑仔的滄桑歷史做見證。 午後陽光總算露臉了,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大部份都是帶著小朋友來此騎單車的,使得狹窄的老街熱鬧起來,賣豆花、仙草冰的攤子生意最好,廟前的石板路上,勤儉的客家農婦帶來自家種的蔬菜來此販賣,只見她勤奮的招呼著,但光顧的客人卻很少。 傳統老宅「青錢第」,訴說著三坑仔的繁華煙雲,如今只剩下鐵將軍把門 農家門口晾曬的仙草乾 三坑自行車道連結大溪和石門水庫,從老街出發往石門大圳輕鬆騎,也可騎大平環村線拜訪大平紅橋,或到三坑自然生態公園,老街入口處即有幾家單車店,方便遊客租借騎乘。 可惜我還是不敢騎車,只好沿著自行車道步行了一小段,稍稍體會了淳樸的鄉村氛圍和早秋的氣息,很遺憾未能拜訪大平紅橋和三坑自然生態公園,聽說這裡四五月時也是不錯的賞桐路線,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來。 回家的路上經過石門水庫溢洪道下方的溪洲大橋,看到大漢溪河灘地上的甜根子草已長出皚皚白花了,從橋上俯瞰好像綠草地披覆著一層薄薄秋雪,好看極了! 每年過了中秋節就會開花的「甜根子草」,就是一般人統稱的「芒草」之一,主要生長在河床沙礫上,花穗為純白色的,在夕陽下閃閃發亮最為迷人。 上午在中新里的自行車道較為靠近大漢溪畔,河床上這一大片白浪翻飛的甜根子草讓我深深著迷,隨風擺動不已的芒花似乎在告訴人們:秋的氣息濃了。 ~竹子拍于2011.09.24.~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