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情緒教養──溫柔的等待~2009-03天下雜誌
2012/08/31 05:01:32瀏覽169|回應2|推薦0

◎摘錄自《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 - 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

小女兒國中三年級時,為了要參加作文比賽,每隔幾天就交一篇暖身習作給國文老師修改。有一天放學時,她興奮的告訴我:「今天老師給的題目叫做『第一次』,你猜得到我寫的是什麼嗎?」接著又神祕兮兮的說:「我寫的是『第一次說對不起』的經驗,而且和你有關喔!」

由於自尊心極強的小女兒向來不輕易道歉,因此我比較在意的是她是否知錯能改,只要在行動上確實做了調整,我並不要求她非得道歉不可,一時間還真想不起來她的第一次「對不起」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一直到她朗聲誦讀作品時,年久失修的記憶才又點點滴滴的鮮明起來。

家裡兩位寶貝,雖然容貌有點神似,性格卻是大相逕庭。大女兒順服性高、情緒本質比較正向,日常生活中開心的時候居多,「好啊」就像是她的口頭禪。小女兒自我主張強、情緒本質比較負向,常常提起不開心的事,只要未經思考,衝口而出的多半是「不要」,不過她獨特的想法、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倒也常為家裡帶來新奇的趣味。

孩子「第一次說對不起」的生命經驗

幼稚園中班時有一陣子,她每天回到家裡第一句話總是問:「今天晚上吃什麼?」如果我的答案是:「吃飯。」她的直覺反應多半是:「我最討厭吃飯了,你為什麼都不煮麵?」答案是「吃麵」時,她又會嚷著說:「我不喜歡吃麵,你為什麼不煮飯?」要不是大學時期學了兒童心理學,深諳這是她的情緒特質而非故意作對,恐怕早就氣得七竅生煙了。

我通常的反應是:「喔!你今天不想吃飯(或麵)。」接著告訴她我樂意煮她愛吃的食物,不過對於忙碌的我而言,只要沒有提早幾天預定,我無法保證天天都符合她的心意,然後讓她自行選擇吃或不吃。因為接納了她的感受,也沒有責備的意味,孩子好像也就沒有反抗的必要,最後多半是吃飯了事,餐桌上也沒人提這回事。

然而,儘管處理過程堪稱順利,這戲碼卻延續了頗長一段時間,日日伴著暮色上演。一直到有一天,因為她說到想吃饅頭已有一陣子,因此一放學我就帶她出去買饅頭。沒想到拿著饅頭迫不及待吃將起來的她,明明美味寫在臉上,竟然脫口就說:「這饅頭真難吃!」

還好練過身心放鬆術,當下大口呼吸了幾次後,勉強維持神閒氣定的語氣對她說:「太遺憾了,你今天剛好不想吃饅頭。媽媽是因為前幾天聽你說想吃,才特別帶你來買的,而且晚餐的菜都是要來配饅頭的。」「你可以選擇吃或不吃」這句話還沒說出口,小女兒突然一副若有所悟的樣子,對著我說:「對不起,我只是跟你開玩笑的啦!」

這就是小女兒所記錄下來「第一次說對不起」的生命經驗。而非常有趣的是,自從饅頭事件之後,這齣劇碼突然就圓滿落幕,不再上演。雖然那一身反骨偶爾還是會以其他形式現身,但孩子似乎逐漸變得更容易覺察自己的特質,更不介意說抱歉,也更能夠關照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依照自己獨特的步調成長

接納孩子獨特的感受與行為模式,但溫和地堅守著該有的規範,是管教孩子的基本原則。一句「喔!你今天不想吃飯(或麵)。」展現了對孩子感受的了解與接納,也幫助孩子體認生活中難免有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會發生。能夠自在的說說想法、抒發感受,不舒服的情緒也就雲淡風清了。

從事親職教育這一路,遇見過不少心急如焚的父母,面對氣質特殊、難以帶養的孩子,總希望能從專家身上得到一勞永逸的藥方。然而,孩子終究是孩子,即使對待的方式正確了,也未必能夠立竿見影。除了抱持著探索與發現的心情去了解孩子,並順著孩子的特質找到因材施教的教養方法之外,更需要一份用心而不期待的篤定。只要願意溫柔的等待,讓每個孩子依照他獨特的步調前行,陪伴孩子成長將成為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6791077

 回應文章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氣時該怎麼辦
2012/10/15 15:24

親子相處切忌變成「在警局做筆錄」

孩子的情緒化、負向思考,來自親子溝通不良。

愈來愈多孩子在回應切身問題時,說不出話,或是丟一個籠統的說法「無所謂」、「隨便啦」就搪塞過去,深究這種現象,源自於親子間對話太少,於是孩子從小不喜歡動腦、不勤於思考,長久下來,他不習慣使用完整字句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耐心說。


寶寶怎麼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管教孩子五心大法 孩子哭鬧也不失控:欣傳媒網站
2012/09/13 11:15
「五大心法

1.事先預告:媽媽先行告知孩子未來的15分鐘要講電話,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及安排這段時間可進行哪些活動。

2.辨識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想引起媽媽注意,此時給予注意只會強化孩子的行為。

3.選擇性的忽略:忽略孩子哭鬧行為。

4.策略性的注意:當孩子能安靜做自己的事,則立即給予具體稱讚。

5.一致的管教態度:媽媽在執行上述管教技巧時,需貫徹執行,不因孩子的干擾行為而妥協。

在管教過程中,家長保持冷靜中性態度很重要,若情緒因此受到孩子行為影響,往往導致雙方僵持,甚至失控結果。

家長若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及一致管教方式,孩子將會慢慢學到:「只有好好說話與表現,才能得到大人回應」,才不會每次都採取哭鬧及破壞「情緒挾持」父母,以為如此才才能成功吸引爸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