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個好禮貌,怎麼教?
2013/02/11 16:32:14瀏覽168|回應0|推薦0

一、遇見人不主動打招呼

年紀愈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保護自我的自然反應。大人這時可透過「小寶,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自然將孩子拉入大人的社交圈,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怎麼不叫人?這樣沒禮貌」來責備孩子。當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景生說,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還有一種比較棘手的情況是: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可能會因不喜歡某位親友,而不想主動打招呼。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曾碰過一個案例,由於孩子總覺得媽媽被阿嬤欺負,所以常會瞪阿嬤、不打招呼。

 

「讓孩子過度承擔大人的情感,對小孩的發展並不利,」黃倫芬指出,有時候小孩會很想替弱勢、或善待他的一方出氣;此時若大人能替自己發聲,孩子就不必選邊站,譬如可跟孩子說明「阿嬤的事,媽媽有在處理」。不是好婆婆,不見得就不是好阿嬤。當大人有辦法把兩件事情釐清,孩子也會有寬恕與放鬆的空間。

二、講話不直視對方

孩子天性敏感害羞,試著讓他知道:「你低頭都不看著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喔!」當孩子做出了對的行為要強化:「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喔!阿姨也很高興你跟她說戶外教學的事。」很可能提醒十次只成功一次,但還是要看見孩子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快樂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很多人都會這樣。」

三、接電話沒禮貌,或打擾別人講電話

電話禮儀與應對是需要學習的。平時透過遊戲,教孩子基本的電話用語:「請問你找誰?」「在,我請他來接。」「他不在。」「謝謝,再見。」當電話那頭不是熟悉的聲音時,要問:「請問你是哪位?」確認:「請問你要找誰?」如果他要離開話筒找媽媽聽電話,要記得說:「請等一下,我去叫媽媽。

孩子也應被教導,家裡有人接電話時必須遵守的禮儀。

你可以在打電話前讓孩子知道要打給誰?會打多久?需要他們配合什麼?如果孩子真的很小,打電話前為他們準備一些零食、活動或影片。

四、用餐禮儀不佳

當尚未上菜,孩子就對轉盤躍躍欲試時,可以在徵得同桌者允許下,幫助孩子練習旋轉的力道,並教導他「有人仍在夾菜時,輪盤就不能轉」。當孩子有能力用緩慢、適當的時機與力道使用轉盤,還可以告訴他「待會要夾菜的時候,我會請你幫忙轉」,交付任務給他,提升他在用餐過程的貢獻與參與感。

讓孩子在用餐拿菜時,從「一次只拿一瓢」開始。

對國小學童來說,多參加團體活動,可透過接觸同儕的機會,學習顧慮他人感受;也可鼓勵他把學校算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數一數同桌有多少人,算一算每個人可以吃幾個,會比直接斥責他「吃東西要想到別人」更具體。

五、愛插嘴、上課愛講話

插嘴看似小事,卻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大人需要協助他輪流發言,了解人與人應對時的規則。

黃倫芬建議,當孩子插嘴,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講,等我們講完就換你。」然後儘快結束你們的話題。如果他等你們結束才接著說話,要記得鼓勵他:「謝謝你願意等。」等待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從一分鐘開始,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

如果有多個孩子七嘴八舌,就訂定規則:一人一次,一次三分鐘,讓孩子得到一段時間不被打斷的發言權。當別的孩子說話時,也學會聆聽、等待。

有時候,孩子插嘴是在發出某些訊息。例如在路上不期而遇友人,大人聊了起來,而忽略了孩子,他很可能就以插嘴來表示不滿。

六、孩子說不雅詞彙、講髒話,甚至罵三字經

幫助孩子釐清不雅詞彙的意義,是引導方式之一。如問他:「跟你不一樣,就是變態嗎?」讓他進一步思索這個語詞給人的感受。

幽默提醒,也是一種因應之道。教育部中央團人權教育諮詢輔導教師陳端峰,曾碰過學生對他說:「老師,你很機車耶!」「那麼是光陽,還是山葉呢?」他用幽默的雙關語方式,提醒學生用語的界線。不當面責罵,並不表示我們覺得那是對的,只是換個方式讓孩子知道。

教導他們:(1)不在正式公開場合說髒話,引導孩子思考,哪些場合不適合使用同儕間的嘻笑怒罵用語,幫助孩子建立收放自如的界線;(2)也不在別人明白表達不接受的時候說,強調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或許有些人不在意,但若有人明確表達聽到髒話有不舒服的感受,就一定要學會自我克制;(3)同時也應提醒孩子不在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情境下說髒話,與孩子討論,當生氣時可以如何表達來取代髒話,協助孩子拉起爆粗口的界線。

七、站三七步

:「站好。這樣站,我會認為你不尊重我。」「謝謝你告訴我你沒有這個意思。不過這樣站通常會被誤會不尊重人,這樣多划不來!」

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習慣姿勢而不自覺站出三七步。在高雄餐旅學院擔任國際禮儀講師的李昀曾觀察,與強調挺胸、伸展的國際標準舞相較,流行於青少年的街舞文化,的確有較多駝背、聳肩等基本動作,一旦成為身體習慣,姿勢本身雖沒有不敬的意思,卻可能引起誤解,不妨提醒孩子留意。大人可透過鏡子、錄影等方式,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站立、走路的儀態與形象。

八、問話不但不回答,還頂嘴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就像栽培箱裡的幼苗長大了,父母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一定長歪。父母要做的事是: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它才能茁壯成長。

建議父母,常在心中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當孩子嫌你囉唆時坦承:「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照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說明你需要時間適應。

規範孩子時也有一些原則:(1)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要求關機,不要隔空喊話嘮叨不停。(2)善用客觀的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3)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他自然會改。

當你已經盡力當個不嘮叨父母,孩子的頂嘴依舊,找個雙方心情的不錯的時間聊聊,畢竟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從「他律」邁向「自律」,他必須知道並且認同,才會願意執行禮貌的行為。

親子對談時,也要留意以下「四不」。(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愈否定孩子,他就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九、不知使用手機的禮節

以「禮貌」為由要求青少年在聚會時收起手機通常是行不通的。到了青少年,孩子會重新整理,發展出自己的禮貌體系,當他認同了,才會真的去做。

這個時期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與對談,同理他的心情。大人們的談話內容對他來說的確很無聊,但他也得考慮到長輩感受。大人應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讓他自在、也不讓旁人難受的方式。例如不玩手機改看書,或假裝背英文。

當父母買手機給孩子使用,不妨對於手機使用規則約法三章。但楊俐容提醒,給青少年手機,時間、時段與額度等大方向是可以規範的,其他等出了狀況再討論修改。當規則細節太多,好像在防賊,也容易記不住。

十、開黃腔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x99&aid=72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