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白家疃
2009/01/15 12:20:14瀏覽437|回應0|推薦3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1/12/2004 11:53
 
 

夜    夢


  

1978年在人民大學期間曾經到白家疃踏勘,尋求曹雪芹舊居。

至今已25年矣夜夢重至該村,仍似曾相識。

                                                                              2003


 

昨夜夢回白家疃,

雪芹故居景依然。

二十五年天地轉,

何時搬至植物園?

圖爲北京西郊曹雪芹紀念館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2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1/12/2004 11:58

北京风情

中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香山正白旗村,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生活过的地方,闻名中外的《红楼梦》就诞生在这里。

中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就设在这里。

纪念馆是以曹雪芹当年的旧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纪念馆内有三棵古槐,东边的一棵是传说中的有名的歪脖古槐,“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草麻”、在此得到了印证。

  曹雪芹纪念馆于1984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现有5个展室。

第1展室是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屋内的落地罩、“排又”(隔断)上的图案均与《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怡红院一段的描写相同。

第2展室“抗风轩”是发现题壁诗文的所在,现展出的是复制品。

第3展室是香山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的模型展览。香山地区的自然美景给曹雪芹的创作以很大的启发。

第4展室陈列着200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有西轩题壁诗残片、曹雪芹的书箱及《废艺斋集搞》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双钩摹本影印件,这3件文物互为佐证,尤其是上面的字迹、年代证明了曹雪芹故居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5展室是与故居有关的辅助展览。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3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1/12/2004 12:18
白家疃与西山/红楼梦/曹雪芹
 
西山:北京的西山是指太行山北段延伸至北京平原,与平川相连的山脉。平均高度在100—500米左右。在西郊海淀区,以金山、万寿山(颐和园)红山口、黑山氵扈为界,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山前有八大处、香山、碧云寺、卧佛寺、玉泉山等胜景。山后则有冷泉、黑龙潭、温泉、大觉寺、妙峰山、龙泉寺等古迹。前山部分到清代已经是园林别墅相望,寺庙林立,陵墓相连,八旗兵营郅次鳞比,虽不失清雅,但也人烟相对密集的区段。山后则是比较开阔、安静、 舒朗的近、远郊相接地段。特别是山后地区,经济开发有限,许多文化遗存还处在比较自然的状态,既有一定的神秘性,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纳兰以皂甲屯明府花园为起点迤西南,遥遥相望的十数里地方,分布着清代王公大臣如:明珠封地永泰庄、索额图宅园太舟坞、怡贤亲王允祥的封地白家疃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营区居住,更落魄后,便翻过寿安山、半天云岭,沿一条石板山道来到白家疃,投奔曾任过正白旗都统、热爱文学、好行善事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这里,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留下未竟的八十四回《红楼梦》书稿。据考证,白家疃村西小石桥为乾隆年遗物,桥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间陋室遗迹。桥东不远为怡贤亲王祠堂(现为白家疃小学,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已部分修缮)和其别墅。他们时常谈论书稿,切磋诗文。敦敏来访曹雪芹时,也曾有诗提及沿小河过石桥的情景。

怡贤亲王祠

纳兰出白家疃东口,迎面即是画眉山。山麓东北端便是沿山而建,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的黑龙潭。何为画眉山?据传,古代这里出产一种黛石。金代的宫女用这种黛石画眉毛,故而得名。所谓黛石,即煤矸石中质柔细腻者,是一种天然炭黑。至今黑龙潭南墙外仍有当地农村开凿的小煤窑。矿工还会告诉你,此煤石中的黛青可作颜料。悉心者在这座小山周围,还能看到少量夹在石隙中的片层状煤矸石。它与深青色石灰岩共生山麓,其色相青黑,是泉、潭为黑龙潜邸附会的依据。

纳兰 据明末清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所述,在明朝中期万历年游黑龙潭时,此处已有规模不小的庙宇。以后清代康熙、乾隆近而将此改为皇家奉祀的龙王庙,并多次亲临,进香祈雨。従纳兰性德的《忆秦娥·龙潭口》一词中可以看到他随驾赴黑龙潭游历的一段诗词者的心得与感慨。这里的四座御碑亭中,还有一块纳兰性德好友,大学士高士奇为圣上撰写的碑文。数十年后,曹雪芹又移居画眉山西边的白家疃,著述他的《红楼梦》。《红楼梦》开头说,西山有产黛石的,能够画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以不同形式提及黛石、黛山,以及以黛画眉的细节。作为作者的一个创作词汇概念,曾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就曾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校本》的最先拥有者:才女马{髟方}眉和其夫北京藏书家刘铨福,据书所述到西山访黛石产地,居然访到。又留有一幅名为《翠微拾黛图》的画作。红学家周汝昌也按文索骥,提及此事。尽管亦有地方志等说京西门头沟深山处的斋堂产黛石,又名“画眉石”,有“画山”之地,让人有根有据亦作一说。其实两处黛石均同属西山煤层一系。在没有新的论据之前,哪处是《红楼梦》所指的“黛石”产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百里之遥的斋堂“黛石”引发作者的掌故灵感,还是依户在望,信步可至的黑龙潭画眉山更容易唤起作者的创作联想,不得而知。

 

空空庙(追忆速写)

纳兰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建在一台阶上,灰筒瓦,硬山顶,两壁各开一窗。因为庙中已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这种建制的小庙在全国许多山乡可以见到。它与白家疃村东口原来的土地庙和村中心现存的七圣贤祠同属一个类别。虽已无文字记载,但従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它与东边下首百米山谷中的昭福龙王庙为伴,建筑年代已无可考证。现今有人进而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尽管“空空”概念在道行中有虚无、形灭的宗教哲学之意。会其意,领其神,宜虚不宜实。但如果出白家疃村,向南上坡而行,会发现空空庙正建在山麓洪积扇的台地之上。这种地形也被称作“埂”。庙在山埂的形胜之处,其山即为“南山”。两下里横岭逶迤连绵,中间是须仰首才见的突兀、峻峭的“三柱香”主峰。这是观察这座海拔五百米山峰的最佳角度。这里看到的“三柱香”为峭壁三联的青峰。逆光而望,翠影山岚,别有妙韵。这里与樱桃沟中和曹雪芹写书有关的元宝石,石上松、广泉寺等仅为同一座山的南北坡之分。“空空庙”东边紧临冲沟,沟宽似谷。以往谷中有泉流,灌木,杂树苍然,巨石累累,是观溪流石趣的好地方。谷边曾有庭院式的昭福龙王庙。再上沟东台地,为清代太监何魁山庄。此亦是晚清京西名宅园之一。现代人于此境也免不了感慨赞叹,一番联想。红楼之主曾于此朝朝暮暮,情感丰富,善于联想的文学巨匠,在这里浪漫神游,也是不无可能的。

由空空庙址望三柱香

纳兰姑且不论这画眉山、黛石、空空庙是否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无稽之处,况且穿凿过度又有牵强附会之嫌,但这些问题、猜测、存疑,对研究考证和丰富这一带历史文化蕴涵加大文史信息量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对“红学”、“兰学”展开系统研究时,某些孤立的信息在学术主流的旁及和串联中,也许能与之相辅相成,在其系统体系中,确立新的价值。

纳兰在这样一块鸡犬相闻、灯火相望的地方,竟有了两位清代文豪于此进行创作活动,留下重要遗迹,确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这一带远古时期即有人类活动。白家疃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冷泉发现有战国时的墓葬;永泰庄的榆河畔也发现有汉代居民的生活遗物。这里何能成为适宜创作的天地呢?

纳兰清朝定都北京后,西山前山至圆明园、清河、沙河的西北一线为军事驻屯区。八旗兵主要把营盘设置在香山至红山口的山麓一线。而沿清河临水一线又形成一 个连续的,以警戒西苑一带的军营、军屯。现仍留有诸如:圆明园八旗,兰旗营、西三旗、西二旗等地名。连同山水形势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警戒区。区域内是京城近郊。其间园林密布、古刹云集、贵人府邸相连,是皇帝、王公人等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海淀镇的经济也因此兴旺发达起来,成为京城之外,位处西郊中心的又一热点地区,可以称得上是达官贵人云集的“富人区”。在警戒线之外,即为远郊。政治、经济、军事气氛因地理形势的变化被淡化,显得比较宽松、悠闲。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这类地方也归昌平州。王公大臣的封地,有许多在这类地方。各自独处一方,设庄园、田产。虽说当时这类地区为远郊,但与京畿之外的地方相比,这里还是往来方便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清代海淀、西苑一带是京城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许多政务、军事演习、游乐等都在以海淀为中心并推及西山,这所谓的山前一带展开、进行的。这里的所谓“远郊”是形远实不远,仅一山之隔。山后一带适合隐居:山林河沼兼具;适合耕种:田野广阔,阡陌纵横。环境不象山前,形胜之外或是公众场所或为私人占据,人文建置的密度较大,而是比较疏散、宁静。这里曾有南安河辽金时代北京最早的古花园遗址发现。于这一带山阴处造宅园,因绵绵的南山屏障,给人以隔尘绝世之感,更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和“山气日夕佳”的心境相合的自然条件。若午后至黄昏时,处于白家疃簸箕水山脚下,仰望逆光矗立的“南山”(三柱香、城子山等山峦)此感受尤为突出。文豪们虽处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但这区区一山、二水之隔(清河、沙河)竟挡住了世俗红尘的干扰,形成既能安定生活,又不十分闭塞遥远的环境,与文人所需要的创作条件不谋而合。此山此水,这大自然的造物,竟是这样默然无语地滋养这块土地的文坛骄子,人之俊杰。

八旗兵驻防图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4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1/12/2004 14:07
曹雪芹

2004年06月21日
 

(1715-1764)

    曹雪芹,名霑,号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县咸宁里。清代文学家、风筝艺术家。

    曹雪芹先世本汉人,明末沦为满州"包衣",入关后供职内务府。曾祖曹玺,祖曹寅,父辈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颇受康熙帝信任。他生于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幼年随叔父曹頫生活学习。1727年(雍正五年),曹頫获罪,罢官抄家,家道衰落,一蹶不振。他少年时代在南京经历过一段繁荣生活,全家迁入北京后,逐渐穷困潦倒。初在右翼宗学中做事,后离开宗学移居北京西郊,过着清贫淡雅的文人生活。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能够广泛接触现实感受到社会矛盾和时代危机,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生活基础。

    1744年(乾隆九年)前后,曹雪芹开始着手创作《红楼梦》。经过10年辛苦,5次增删,终于完成了《红楼梦》(一名《石头记》)的创作。全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荣宁二府等贵族之家的衰亡史,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腐化,封建伦理道德的堕落,主奴之间、叛逆者与卫道者之间以及官僚贵族内部愈演愈烈的矛盾,客观上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曹雪芹在书中热烈赞美对封建统治敢于离经叛道的贵族男女青年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们,并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大观园世界,表达了美好但又朦胧的社会理想,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公认为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

    在文学创作之余,曹雪芹对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也很精到。他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对流传的绘画性风筝技艺手法的总结,也是一本教科书。他制作的风筝颇富特色。如扎制的胖沙燕,活泼可爱,清淡秀雅、结构精巧、赏心悦目。生前将风筝谱传给了世袭供奉的爱新觉罗·惠敏,惠敏后裔金福忠、金淑琴兄妹为其传人,成为北京著名风筝扎制专家。为此,曹雪芹被尊为宫廷风筝的创始人。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除夕,曹雪芹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京西郊白家疃,年仅49岁。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2/8/2007 13:18
寻踪白家疃
作者:金鉴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2006-3-13 
.

 

传为曹雪芹所书的篆文小品

 

杨奕书中所绘的空空庙

 

修复后的怡亲王家庙戏台

覆盖着绿草的小石桥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白家疃。白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六十年代末,小石桥一下出了名,接长不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二百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

  白家疃在温泉附近,我曾经数十次去温泉,经过白家疃,但未曾走进这靠近西山的小村。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一位朋友谈到曹雪芹,讲到白家疃的怡亲王家庙及戏台被修葺一新,便产生去白家疃看看的想法。去秋的一天,我骑车穿过上地高科技区,直奔白家疃,两旁的树叶开始泛黄,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是丰收的季节。仅用1小时便到达白家疃,从东口入,向西走到村中一条季节河,河道干枯没水,沿河边的公路一直向南,骑到小村的边缘,没有我要找的小桥踪迹。经打听才知曹雪芹居住附近的小石桥在村西,站在村边向南看,经村民提示,三炷香清晰地映入眼帘,这座山是香山与白家疃的分水岭,从白家疃翻山去香山仅十里之遥,遥想当年在这条山路上,雪芹先生为香山、白家疃两地的人看病,经常往返,留下他数不清的脚印……拍摄了它的倩影。为此我曾请教过孔祥泽老先生,孔老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他说当初那间空庙早年还有呢……”

  折回原路奔西来到了白家疃小学,小学的校址是怡亲王允祥的家庙,因“十一”期间,学校放假,无法进入,校门口的戏台被彩绘一新,十分抢眼,只能在栏杆外拍摄之,好在“瑕不掩瑜”,戏台的光彩尽在画面之中。下步是奔西寻找曹雪芹居住附近的小石桥,骑车出了村也没见到小石桥的踪影,折回头进村打听,才在一户村民家的院墙外、道路旁找到雪芹先生在白家疃仅存的遗迹——小石桥。看来这座小石桥,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先的河床,早已成现在的马路,真可谓沧海桑田啊!时间的流逝会改变一切。听村民说,以前修马路,小石桥碍事,有人要把小石桥拆掉,众多村民反对,村民们认为:曹雪芹曾经住在小石桥附近,他住的房子早就没了,这小石桥是雪芹先生留给白家疃的惟一念想,应该保护好。这样小石桥得以保存下来。我想进一步了解些曹雪芹的故事与传说,村民告知附近有位尹亮老人,今年93岁了,他知道一些曹雪芹的事儿,我来到尹亮老人的家。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居然能听清我每次的提问,只是说话语速缓慢,当我说明来意后,老人同我谈起了往事……顺着老人的思路提起曹雪芹,老人说:村西有座老爷庙(供奉关公),坐西朝东。尹亮老人的姥爷、父亲和他,三代人都是老爷庙的看护者。一次,尹亮在庙的西南边旧房地基上种萝卜,他的姥爷告诉他,“你种地的房基地原先是曹雪芹的房宅,曹雪芹在老爷庙的西南有三间房,旁边有三亩菜园子”。

  经过查阅有关《红楼梦》的书籍和资料,使我进一步了解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情况。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迁徙白家疃,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后敦敏因请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后注中敦敏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为飨读者,引缀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此桥,便是我寻踪拍摄之小石桥)。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载雪芹在白家疃的新居是四间房,而尹亮老人听他姥爷说是三间房,有一间之差,应以敦敏所见四间为准,必定敦敏是雪芹的好友。

  雪芹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述了曹雪芹迁徙白家疃的时间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显重要。那么雪芹为什么要迁徙白家疃呢?从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辞别宗学迁徙西郊,并几经迁徙,最后一次由香山迁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经济原因之说、有回避“舆论”之说、有屋塌之说、有“满汉轸域”(乾隆二三年间,规定旗人的家奴可以开户,即准许汉人出旗)之说、也有雪芹筑屋白家疃与怡亲王有关之说,等不一而足。我则认为除了经济原因之外,雪芹为了寻找一方远避尘嚣,更为理想的著书、修书之所。只有亲临白家疃的人,才能体会到白家疃这个靠近西山脚下的小村有多美,青山似黛,植被丰沛,正如敦敏和张宜泉的诗中所道出的:“日望西山餐暮霞”、“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寂寞西郊人到罕”、“翠叠空山晚照凉”,均可证明雪芹的居处近山傍水,除了自然秀美以外,寂静和谐,是著书、修书的理想环境,我想比起香山键锐营的创作条件要好。遥想当年,雪芹为了著书,常常踱步于村西小石桥附近,缜密思考书中之情节……只有小石桥还曾记忆起当年雪芹踱步沉思的身影。

  吴恩裕先生所著《有关曹雪芹十种》中的“考稗小记”曾说:“得魏君藏‘云山翰墨冰雪聪明’八字篆文,谓为雪芹所书。按篆文并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阴文小印一方……”我的好友杨奕先生,他长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坞,他曾写过《清代著名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文,讲到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庙,这便是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证据。为飨读者,引辍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边山根,曾有一座小庙独立山麓。庙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因为庙中没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荡荡,当地人叫它‘空空庙’此庙后在平整土地时被拆除。……虽已无文字记载,但从形制和位置判断,当为山神庙一类。建筑年代已无考证。现今有人认为这座‘空空庙’可能与曹雪芹《红楼梦》开头所写的‘空空道人’有关。”杨奕先生仅推测空空庙与《红楼梦》的“空空道人”有关。但并没有点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杨奕先生没有见到吴恩裕先生著的《有关曹雪芹十种》一书,或许也没有见到“云山翰墨冰雪聪明”这幅篆文小品。吴恩裕先生虽然请了当时著名鉴定大家鉴定为曹雪芹亲书,但始终没有弄清“空空道人”之号与雪芹的关系。白家疃的“空空庙”无疑为《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为何雪芹先生在书画作品之中用他不常用的斋号?我以为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雪芹在世的时候,《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已经被视为“谤书”了;也就是弘■所谓的“碍语”;弘晓组织家人抄写《石头记》,不用外人,以至怡府书目中找不到他家存有这样一部书,就是怕人知道他家存有这部“谤书”,而此时雪芹(被抄家的后人)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陷入困顿,以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鬻画为生,飧饔时有不继、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为了《石头记》的成书,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一些时候,雪芹不得不在作书画或写信札时,属自己不常用的斋号,“空空道人”即是其一,当然“空空道人”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雪芹先生不常用的斋号,也是有因缘的,他生活的白家疃村的“空空庙”,雪芹曾经用来为村民看病,便借过来作为自己的斋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倘若不了解白家疃的历史与渊源,亲自去探索与考证,自然无法了解雪芹先生当时所处的困境与现状。这正是雪芹先生起用“空空道人”斋号的用意,从而也为后人考证带来了难度,然而这进一步确凿地证明了“云山翰墨冰雪聪明”篆文小品为雪芹所书。

  雪芹从乾隆二十三年春迁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五年南京之行(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雪芹到南京去做幕宾)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是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也是因生活所迫最为艰难的五年,除了《废艺斋集稿》的收尾工作以外,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红楼梦》的修改之中。

  白家疃——北京西郊靠近西山美丽寂静的小村,因曹雪芹而声名鹊起,因雪芹灿如日月的杰作——《红楼梦》,而享誉天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15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12/8/2007 13:21
红楼梦境白家疃
 2006-11-20
 
 

  经红学专家们研究证实,现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卯本,是乾隆时怡亲王弘晓家的原抄本,弘晓即允祥的儿子。已卯年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本子是怡亲王府于乾隆二十四年抄录的。曹雪芹是《石头记》作者,曹家与怡亲王府的关系有史可证。这就造成了曹公经常来往于黄叶村(正白旗)与白家疃之间,通过贤王祠与王府人交流,并小住于贤王祠的可能,以至后来在白家疃安宅。
  雪芹挚友敦敏曾具体记述了曹雪芹晚年在白家疃住所的环境与状态,“其地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郝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雪芹诗友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中有诗句描述雪芹创作居住场景环境为:“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等。

白家疃石桥土屋何处寻
  北京市公交车在西直门乘651路、清河乘633路、颐和园乘330、346路,站牌上都注有 在白家疃村东、西口、苗圃三个分设公交经停站。自驾车可进入条件良好。白家疃村北温泉路为外部交通主干道,可与五、六环公路顺畅相连。
  地处北京西郊半山区的白家疃村位于海淀区温泉镇,是镇政府所在地,是海淀北部新区温泉小城镇规划的中心地带。京密引水渠流经村北。距佛香阁西北9.4公里, 辖白家疃、西河滩和南山三个自然村。全村面积8400亩,其中山地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2400亩,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为主。村庄居住社区面积1000亩,村中建有以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为主的文化广场2个,占地100亩。全村农业人口2798人,居民2000人,流动人口2200人,共计7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劳动力1890人。村域内有北京地震台、地震基准台、国家档案馆等国家单位。白家疃村曾获得温泉镇治安、征兵、综合治理、绿化美化、护林防火先进单位;海淀区“五个好”村党支部、海淀区精神文明村、海淀区先进村委会;北京市交通安全文明村、北京市卫生村、北京市法制示范村、北京市计划生育示范村、北京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原目标是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温泉镇村子。
  白家疃明代名白家滩。村内有世代以剪纸人谋生的张忠,手艺精巧,村名曾为白纸疃,日久叫成白家疃。西村口五道庙附近,现存两石条,是当年石桥面。据传距曹雪芹住处不远。曹雪芹晚年从山前黄叶村迁徙到山后白家疃村,相传其住处在离小石桥不远的西南方位处,有土屋四间,以筑石为壁,院落整齐、编篱成锦。白家疃有三炷香,百家水、簸萁水、五道庙、和硕怡贤亲王祠、何魁山庄、 龙王堂、空空庙、水塔园、维家花园和百柿山庄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自然景观。

人文奥运
红楼选秀体验地策划思路

  结合人文奥运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古村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做好白家疃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存留保护工作。
  使“红学”和“曹学”有一个具体事件和人物故事的落地空间。曹雪芹乃包衣旗籍,在清代凡包衣者,其主子家遇有事故,未经“主子”同意,必须回主子家探望,否则治罪。允祥做为曹家“主子”之一,其死,曹家人要回“主子”家奔丧。死后,曹家人要逢年节、忌日祭典。允祥生前公务活动地和死后的祠堂都坐落于白家疃,曹雪芹经常从香山正白旗翻山过来,到白家疃“贤王祠”祭典怡亲王允祥,并帮府上做一些文案之事是很自然的。石桥和附近复建清式民房四间立说明牌。周边环境整治,避免建成城市花园,突出古村落氛围,满足当前红楼选秀体验需求。
  白家疃村新村口主道的设计应当突出怡贤亲王祠。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和硕怡亲王,总理户部。雍正三年(1725年)负责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生前因喜白家疃泉甘水茂而在此修建别墅。雍正八年(1730)工程未完,允祥病逝离开了人世。当地乡民上书请求为其建祠堂,得雍正帝允许,并拨官田三十余顷为祭田。现有遗物,石碑为证。允祥与雍正帝情同手足,他更与曹家存在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或说是“主奴”关系。曹家自顺治,康熙直到雍正朝,作为皇帝家大奴才包衣无论家事政务,都由皇帝安排教导。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了雍正二年(1724),由于曹雪芹叔父曹钴的无能又不法,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大清贤王府邸墅祠真实脉络,建设“贤王祠展室”,印证曹雪芹红楼创作环境,往来贤王祠以及居住白家疃村贤王祠迤西200米的内在联系。以体验旅游来带动怡贤亲王祠的整体保护。
  策划工作应当基于白家疃村已成形的农家乐和观光采摘园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既面对大众消费市场,更要开发高档市场,给部分特定采摘樱桃赋予一定的文化概念,比如:曹雪芹当年可能吃过原生的樱桃等,设计上让小道南端与樱桃沟相联。
  策划与建设应当与周围大环境相协调,如应当与周边大觉寺、狂飙乐园、娘娘庙、七王坟、九王坟、太舟坞黛石画眉山等景点相协调关联;策划和建设应适当增加故事神秘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6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