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题《林徽因》(续)
2009/01/14 15:46:08瀏覽238|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2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3:25
转贴:
------
看过    后......

      刚才,读完了张清平的人物传记心中回味,思维出奇活跃,凌晨一点又爬起来,写点东西。一来我怕有的东西明天起来就会忘记。二来也真想和大家一起谈谈这奇女子。

      其实,我本人并不喜欢看传记类书籍,觉得特假。尤其是自传。自己写自己,难免会有些刻意的回避,解释,遮丑,好美,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还有,我原本就没有具备一个娱记的心。但还是看了《林徽因》,因为我实在太好奇这位奇女子了。

      言归正传。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先认识的徐大诗人,才认识了林徽因,当然还有人是因为梁思成而认识她的,不得不说,在林周围总是有很多优秀的男人,这也是她本人优秀的佐证以及变得更加优秀的动力,良性循环嘛。

     林徽因有个有思想有能力的老爸,他给了林徽因很好的教育。他把女儿送在北京一所英国贵族式的学校里读书的,女儿16岁时他带她游历欧洲长达一年半。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在一个及时的时候得到了及时的控制,使得她既在与徐的交往中加深了文学美学的修养,又不至陷入粘腻的爱情中,她在父亲的安排下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相识相爱了,并最终结婚。

     林徽因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参加过人民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建筑师。

     林徽因有一大群蓝颜知己。徐志摩就不说了,众人皆知,那首《偶然》已是很多伤情的男孩随口背诵的篇章。其他那些常常参加她的沙龙的有沈从文、胡适、张奚若、李济、陈岱孙、钱端升……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

     以上这些我都不说,也没什么好说的,

     今天写这个的本意我是想说说林徽因的“超级FANS”金岳霖。

     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很是痴情。金教授精通哲学和逻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浸濡很深,在鉴赏中国山水画和吟诗作赋以及唱京剧方面都很有一套。他也是唯一能让这位绝代佳人的婚姻产生过问题的男人。

     张清平在书中用了这样首诗来形容金和林之间的关系: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褥。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金对林的感情很深,深到我这样的旁观者也不能不为之动容的地步,是个女人面对这份感情都不会毫不动心,林徽因显然是个女人,还是女人中的极品。 林徽因在梁思成一次出差回家后,对梁说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那我们来看看在林徽因心里有了别的男人以后,他丈夫又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想把梁思成很多年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所说的原话摘录下来,因为不如此,不足以全部表现出梁的情感和他们三个人在处理这件事上的令人敬佩的理智,同时我想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最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时,老金(金岳霖)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谢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  

       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们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你难题,也常常去请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按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了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大师的人格,我不仅仅指的是梁思成,还有林徽因和金岳霖,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相应的角色处理得很妥当,所以才会达到这种平衡。一旦其中的某一个人不够理智,那结果肯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样了。当然,最难能可贵的要数金岳霖,他深深地爱了林徽因一辈子,隐忍,克制,直到林去世后好多年以后,他还招集一大邦朋友给林过生日。有人说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友情,我想主要是这“友情”二字无法拿捏。感情不是什么科研项目,无法规定到了什么数值就是爱情,低于什么临界点就是友情。所谓的“蓝颜知己”,实在是很难揣度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在当事人的心间。


回覆
推薦  留言 3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34
人间四月天之林徽因
2007-01-11 
<STYLE>.A_font_change_big{font-size:16px;line-height:27px;}.A_font_change_big a{font-size:16px;line-height:27px;} .A_font_change_mid{font-size:14px;line-height:24px;}.A_font_change_mid a{font-size:14px;line-height:24px;} .A_font_change_sml{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A_font_change_sml a{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STYLE>
 
 
 
 
 
 
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她,一位惊世绝艳的才女,在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她的才华和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止,又光照来人。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她就是被时人誉为“第一才女”的奇女子的林徽因。

回覆
推薦  留言 4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35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初,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她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回覆
推薦  留言 5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40
今年,是林徽因(或音)女士诞辰一百零一周年。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为什么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难道仅仅是因为志趣相投?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其父林长民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14岁的时候,林徽因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她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识。两年后出身名门的林徽因随父游历伦敦,因为受当时房东楼下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对建筑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以至于后来林长民要回国,她竟以要父亲允诺让她学建筑才肯回国;同时,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同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从时间上来看,梁思成比徐志摩稍早结识林徽因,他们都是她少年时的朋友,她和他们的感情都很好。
  
可是她究竟更爱谁呢?是不是就是最终的选择梁思成呢?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实在是可以叫大哥了。在伦敦期间,他们的交往是从书籍和诗歌开始的,那时候,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时常给她买书送书,并写了不少诗歌给她,以寄幽情之思。后来,林徽因的回忆也证实没有徐志摩的影响,她不会爱好文学,更加不会有自己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她在文学上深受徐的感染和熏陶。不可否认,多情而细腻的徐志摩以他自身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对林的一片痴情打动了这个受中西两种文化影响的新女子,试问,哪个少女没有爱情的幻想呢?而另一方面,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家已经有了口头上的订婚,的在徐的强大攻势下,在父亲林长民的默许下,即使徐志摩是一个有家室的人,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也为自己的爱情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她对徐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徐的妻子张幼仪也是名门望族,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得到林徽因的芳心和允诺后,浪漫的徐志摩当即毫不犹豫、毫无保留的作出了这个抉择,用抛妻弃子形容他不算过分,然而他也是真正为爱情牺牲一切,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因为这个决定,父亲和他断绝关系,中断他的经济供给,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一切似乎就正如这两个天真浪漫的人想象一样发展,爱情的甜蜜令这两人陶醉不已。然而老天成心要开个天大的玩笑,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林徽因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正式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就在这个时候,梁老先生也不失时机地给徐写了一封有远见卓识的信,就像许多别人一样,对于这个早就是他的爱徒的年轻诗人充满了爱慕。当然他也熟知徐那放荡不羁的“野马”脾气的危险性。徐志摩在1922年3月离了婚。梁启超写这封长信的目的,既是要谴责徐志摩抛弃他的妻子,也是要保护林徽因和梁思成,使他们不受徐志摩完全有能力造成的打扰。他在信中无一字提到林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徐志摩是浪漫多情的,同时又是温文尔雅的,他不可能在明知道梁思成也喜欢林徽因,而梁又是自己老师的儿子的情况下去横刀夺爱,他只能郁郁寡欢,虽然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林、梁家里的常客,虽然表面上仍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但是其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为爱情无畏付出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这样一个苦果等着他咽。
  
然而林徽因究竟怎么打算的呢?和梁思成订婚这个事实其实应该不是阻扰她和徐志摩结合的真正原因。当林徽因立下以建筑艺术为事业这一夙愿时,梁思成还是清华学校里一个又吹小号又吹笛、又爱画画的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初梁思成有点想承父业学西方政治,被林徽因讥讽一通。论婚嫁时,她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后来梁思成回忆第一次去见林徽因时也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不过也有人说这是梁启超的安排。但不管怎样,林徽因立志于建筑比梁思成早,并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巨大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林徽因讥讽梁思成的志向并在谈论婚嫁以学习建筑为条件时,梁思成竟然真的因为她确定了学习建筑的目标,并在1924年6月与林徽因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林徽因在美术系学习建筑专业)。这个时候的不到二十岁的林徽因,面对喜欢她并为她而学习建筑的梁思成,面对赫赫有名的自己的未来岳父梁启超,面对两家父辈的交情,并没有太多坚持拒绝这门婚事的理由,尽管她仍然敬重和爱着徐志摩,但她的生活也因为自己深爱的建筑艺术已经牢牢地和梁思成联系在一起了。林徽因毕竟没有像与她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或庐隐那样以写作为生,而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了自己的感情和婚姻,走进了一个不显张扬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择,也许二十世纪的中国会少一个优秀的女建筑学者而多一个出色的女诗人、文学家。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经常拌嘴,但一吵起来,语种就变换了——用外语。林徽因个性较强,身体不好时容易发火,而梁思成则温和忍让,所以梁思成有个外号:“烟囱”。他俩争吵有时还有违中国传统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雅训。林徽因和梁思成写文章都是相互改来改去,有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于是就趁对方睡觉时偷偷地给改了。两个人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然而没多久旅日回国的徐又在中国陷入了另一场感情漩涡。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来因为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没有在身边。这一时期,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很多人都猜测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事实上,这样的猜测也实在是多余而显得无聊。无论怎么样,徐和林之间都保持了很久的相互的倾慕和尊敬,1931年徐志摩遇难后,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无疑。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无疑是很深的,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建树得益于徐志摩。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让我们一起重读: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病逝,年仅51岁。

回覆
推薦  留言 6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41
 
           
 
 
读《林徽因》
 
    这些天,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伴我走过了一段宁静以致远的日子。我抚过康河的柔波,听取总布胡同的熙攘,走进战火纷飞年代的西南李庄。文字流淌在心田的浓穗间,看那芳华绝伦的旷世才女,醉噙激情奔放的诗意,揉捏飞檐阑额的髓魄,遍身细腻地走来----灵盈的,绚目的。
  
  少女林徽因眉黛如远山,睛若点漆,肤若凝脂。英伦隆冬的炉火旁,才情漫溢在空气里。她无意间,捕捉了徐志摩多情的心。那朦胧皎洁的情丝,深缠密扎在心。但她最终冷静理智地选择离去。她不能爱他,不但因为他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伦理道德不允许她这么做;而且她清晰地明白,她对志摩的感情,是兄长般的尊敬,而志摩爱的她,只是浪漫情绪想象造出的幻影。世间的纯情,总是容易早凋。
  
  与梁思成的结合,是她一生烈爱的源泉。对建筑学的共同兴趣是他们情感沟通的基础,也构成了他们一生共同的事业----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整理。张清平所说的:“如果用他们终身痴迷的古建筑作喻,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笃定的爱情,支撑着他们生命的光与热,在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和思成举岸齐眉,新中国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都承载着他们呕心沥血的时光。
  
  诗人的林徽因和建筑家的林徽因是浑然一体的精灵。诗情漾开了她生命浓夏潋滟的波光。虽然她没有正式加入“新月社”,但经常参与其中的活动,与当时间京城顶尖文艺界人士一同交流。她的几十篇诗作,细腻温婉,虽然没有繁复的意境,但却想象丰富,清脆悦耳,既清新,又别具一格,是性灵的发挥。虽然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岁月,她的诗充满了疾病和流亡的凝重,已经不复战前的灵逸。作为一个建筑家,她的科学风格柔和了诗性的气质,他的建筑论文,一方面有严谨的科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有诗的语言,诗的格调,和中国古代建筑一样深邃而温婉。她擅长英文,中西文化的共同熏陶使她又富有一种独特睿智的思维。
  
  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揉碎了多少风华和才情。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纵然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光热的雄心,却始终抗不过命运的捉弄。虽然林徽因逝世于1955年,避过了反右派和文革的浊浪排空,但梁思成,这个中国建筑界的泰斗,却最终在文革期间惨遭折磨,于1972年怀揣着伤逝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场悲剧,只在细节上有喜剧的片段。”读《林徽因》,我感受到了一个奇女子对生命和事业涓涓如注的爱,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苦短。书前几页插图,记载了林徽因从少女到暮年的相片。首页身着培华女中校服的她,年仅12岁,两股精神的麻花辫子,是个眼波灵秀的小姑娘。岁月摧残着她本身就体弱多病的身躯。战火中的奔波展转更负累了她的身心。硝烟甚至夺去了她弟弟的生命。再芳华的女人也逐渐憔悴损了。精神可以是永恒的,甚至可以从最单薄最垂危的躯体中迸发出来,却始终难逃撒手人寰灰飞烟灭的一日。她又是幸运的,她的生命轨迹中布满了知己,有几十年相濡以沐的丈夫,有才俊深情的诗人志摩,有以高尚的克制和隐忍恋她一生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泰斗金岳霖,有充满湘西质朴情怀命途多舛的文人沈从文,有来自大洋彼岸狂恋中国文化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她的人生是一樽激赏微苦的琥珀酒。
  
  张清平冷静殷实的文笔和关于建筑详实的分析,显示了他对林徽因深沉的敬仰。那种冷峻,既锋利又真诚,让读者比较客观全面地领略了一代才女的光与热,而那些拿林徽因的感情说事,把她的传记写成八成言情志,弱化她的学术才华的劣等作品相比之下,便显然的相形见绌了!这是一本出色的传记,是让人读过之后还愿复览的书,那些优美流畅的文字,也有青草般芳香的味道。
  
  高洁如菊,恬淡如兰,清素如莲,傲岸如梅。她是暖,是爱,是万古人间四月天。在这样如水的凉秋中,《林徽因》带给了我剥去寒风的暖阳。

回覆
推薦  留言 7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43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此,夫岂得至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爱的梦想和这世界一样古老而永恒,无论梦想是否能实现,拥有梦想就应该感到幸福。更何况,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痛苦还是忧伤,总是比死气沉沉,麻木不仁地活着更符合自己的性情。”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回覆
推薦  留言 8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8/6/2007 14:55
林徽因与冰心
 

林徽因以她多方面的才华、脱俗的趣味,以她的热情、大方、直率和健谈,成为当时文化圈里最有魅力的人物,赢得许多男性精英的爱慕、尊敬甚至崇拜。但在上层知识女性中,她几乎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这里有当时社会习俗的因素,也有女性心理的因素,很难评判其中的是非。林徽因与冰心的矛盾,倒是颇能见出她的性格和脾气。
  梁思成与吴文藻在美国留学时,住在同一个宿舍。林徽因与冰心那时就认识了,后来在北平也有过来往。现在已无法弄清冰心出于什么动机,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这个短篇小说。影射的对象那么明显,讽刺和挖苦又那么不留情面,而且与林徽因的诗文同时发表在同一份《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李健吾《林徽因》一文写道:“我记起她亲口讲起的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北平,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时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近年,有论者对林徽因与冰心是否结怨作过考证。冰心直接提到林徽因,仅见于晚年的一篇文章中:“1925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关系交代如此清楚,口气不免有点冷漠。林徽因直接议论冰心的文字,却未见举出。在她写给费慰梅、费正清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被论者忽略了:“但是朋友‘Icy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这里的事情各不相同,有非常坚毅的,也有让人十分扫兴和无聊的,这也是生活。”这封信原是用英文写的,由梁从诫翻译为中文。他当然知道Icy Heart是谁,却有意保留了原文。林徽因在英文信中将“冰心”写成Icy Heart,很是耐人寻味。这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而是“冰心”两个汉字的直译。而稍有语感的人都知道,“冰心”在汉语中是个好词,Icy Heart在英语中却是贬义的。凭林徽因让费正清都折服的英语水平,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她肯定是有意为之。由上下文,也可看出她对冰心是记仇的。
  林徽因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女性,她希望得到赞美,可遇到别人的菲薄,她又会奋力回击,并且毫不隐瞒自己耿耿于怀的情绪。这些言行,与其说展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不如说是让她的形象更为丰满。处处都要争个胜,这才是本色的林徽因。傅斯年曾上书,请求政府接济战时陷于困境的梁家,其中提到林徽因:“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林徽因读过原信,感慨万千,在致函傅斯年感谢时说:“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看来,傅斯年的赞词正点中了她的关键穴位。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10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香江浪人傳送時間: 8/6/2007 15:02

回覆
推薦  留言 11 / 1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秋月涼風§傳送時間: 9/6/2007 7:13
 
轉貼:
------
看過《林徽因》後......
      剛才,讀完了張清平的人物傳記《林徽因》。心中回味,思維出奇活躍,淩晨一點又爬起來,寫點東西。一來我怕有的東西明天起來就會忘記。二來也真想和大家一起談談這奇女子。
      其實,我本人並不喜歡看傳記類書籍,覺得特假。尤其是自傳。自己寫自己,難免會有些刻意的回避,解釋,遮醜,好美,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還有,我原本就沒有具備一個娛記的心。但還是看了《林徽因》,因為我實在太好奇這位奇女子了。
      言歸正傳。
      像大多數人一樣,我是先認識的徐大詩人,才認識了林徽因,當然還有人是因為梁思成而認識她的,不得不說,在林周圍總是有很多優秀的男人,這也是她本人優秀的佐證以及變得更加優秀的動力,良性循環嘛。
     林徽因有個有思想有能力的老爸,他給了林徽因很好的教育。他把女兒送在北京一所英國貴族式的學校裏讀書的,女兒16歲時他帶她遊曆歐洲長達一年半。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在一個及時的時候得到了及時的控制,使得她既在與徐的交往中加深了文學美學的修養,又不至陷入粘膩的愛情中,她在父親的安排下與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相識相愛了,並最終結婚。
     林徽因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參加過人民紀念碑的設計,改造了傳統景泰藍。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建築師。
     林徽因有一大群藍顔知己。徐志摩就不說了,衆人皆知,那首《偶然》已是很多傷情的男孩隨口背誦的篇章。其他那些常常參加她的沙龍的有沈從文、胡適、張奚若、李濟、陳岱孫、錢端升……都是當時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
     以上這些我都不說,也沒什麽好說的,
     今天寫這個的本意我是想說說林徽因的“超級FANS”金嶽霖。
     他為了林徽因,終身未娶,很是癡情。金教授精通哲學和邏輯學,對中國傳統文化浸濡很深,在鑒賞中國山水畫和吟詩作賦以及唱京劇方面都很有一套。他也是唯一能讓這位絕代佳人的婚姻産生過問題的男人。
     張清平在書中用了這樣首詩來形容金和林之間的關系: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褥。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金對林的感情很深,深到我這樣的旁觀者也不能不為之動容的地步,是個女人面對這份感情都不會毫不動心,林徽因顯然是個女人,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6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