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位於北京城西北昌平縣天壽山下。占地約40平方公里。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自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始建長陵,其後依次建有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陵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周有圍牆,設宮門兩座,關口十處,各處設關城。南面正門爲大紅門,門前有石牌坊、下馬碑,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寬33.6米,高10.5米,高大雄偉,雕刻精美,是中國最大的石牌坊。過大紅門往北爲總神道,長約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樓,內立"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外四隅各立雕龍華表。碑樓之北神道兩側分立石望柱和石像生18對,相對而置,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4個,武臣、文臣、勳臣各4個。神道北端立漢白玉牌坊式欞星門,亦名龍鳳門。北段有支路通往各陵。各陵自成陵園,形制大致相同,門前立無字石碑,入園有恩門、恩殿,殿后過牌樓門有石五供,再後爲明樓、寶城,各陵有陪葬皇后。除思陵外,各陵陵園左右均設有神宮監、神馬房、祀祭署。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恩殿面闊9間,進深5間,重簷廡殿頂,面積1956平方米,內有32根直徑1米以上的楠木巨柱,爲國內僅見。十三陵中僅定陵在1956年發掘,地宮前有磚隧道、石隧道、金剛牆,隧道券接玄宮,玄宮分前、中、後殿及左右配殿,各殿間有石券洞相通,後殿中有棺床,床上中爲萬曆帝棺槨,左爲孝端後棺槨,右爲孝靖後棺槨。玄宮連同隧道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精美的金、銀、玉、銅、瓷器及其它各類珍品。1959年建立了定陵博物館,現已成爲北京著名的遊覽勝地。
景泰陵
【景泰陵】 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澱區四季青鄉娘娘府。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寢。明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在抵禦也先的戰爭中(土木堡之變)戰敗被俘,其弟王朱祁鈺即位,年號景泰。英宗獲釋後,于天順元年(1457)奪回皇位。不久朱祁鈺死,英宗以王禮葬其于金山口皇家墓區。憲宗朱見深即位後,追複景泰年號,將王墓擴修爲皇陵,建有恩門、恩殿、神庫、神廚、宰性亭、內官房等。嘉靖時又將綠琉璃瓦換成黃色,使之符合帝陵規制。今僅存清建重簷歇山碑亭、乾隆禦碑、恩門及寶城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