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美还与人文景观特别丰富有关。所谓人文美,是指自然景致要借助匾额,对联诗词、题咏,书画等手段,加强和协调自然景观,使园林变得更加秀美,雄奇和幽深。园林景致加上人文美,就使建筑,风景与诗,书画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岳阳楼正是这样。岳阳楼建成之后,从唐代起“迁客骚人都会于此。”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曾吟诗赞美岳阳楼。特别是宋朝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时,滕子京认为“窃以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学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写信请他的好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为楼作记。范仲淹欣然应允,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又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苏舜钦书丹,名篆刻家邵竦篆刻,制成雕屏。楼因斯文名声益著,文偕斯楼而千古留存。 在岳阳楼浩瀚如海的古代文化中,根据有据可查的清嘉庆五年(1803年)编撰的《巴陵县志·岳阳楼文集》收有从南朝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止的诗词歌赋等作品,有作者357人,达484篇(首)。其中有许多楹联、匾额、诗文以及精巧绝伦的雕刻艺术,以其内容的精深,哲理的光彩而脍炙人口。这些箴言警策,字字珠玑,溶铸了文人的品格,跳荡着诗人的激情,给人启迪和醒悟,也颇使人流连忘返,倍觉风趣。重修后的岳阳楼更是浓缩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侧影,令人叹为观止。楼的一、二楼正中嵌着《岳阳楼记》的雕屏,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书,无名氏雕刻家所刻,字大如碗,刚劲峭拔,笔姿秀美;刀法娴熟,自如有力,跳跃欲动,无愧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清朝末年,有一位巴陵知县趁国难,想将岳阳楼这一珍贵文物占为己有。事先,他命幕僚复制了一套雕屏,以假乱真,挂在岳阳楼的一楼,然后将《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盗走。用船运出岳州,到鹿角时突遇狂风大作,船翻人亡,雕屏也沉入湖底,被渔民打捞。当时,岳阳著名的文学家吴敏树以120两纹银购回。直到1933年岳阳楼大修才从吴敏树家以120块银元购回张照手书的雕屏,原璧归赵,嵌入二楼。 在《岳阳楼记》雕屏的两壁,以及二、三楼一共悬挂着18副楹联,长的达102个字,短的仅有8字。岳阳楼有一副最吸引游人的长联,为清代窦垿撰,何绍基书。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楼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上联讲出岳阳楼的特点,包括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楼中是杜甫的“戒马关山北”的感怀诗,范仲淹的“忧乐”观,滕子京的“治最为天下第一”,吕醉仙的“理乱不问惟把酒”。从而指出了它的“奇”处。下联描写岳阳楼所处的地位和周围的景物,是洞庭湖、扬子江、岳州城,巴陵郡,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何其壮观也。这副对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对仗工整,气魄极大,谈古论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引人遐想,堪称一绝!远近慕名前来吟唱者络绎不绝,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何绍基“雄于天下”的书法艺术。据《通州志》载:“生平学问渊博,著作甚富。而尤以书名于世焉。”从他手书的这副长联来看,纵横欹斜,峻拔雄强,可见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楹联的字数而言,楼内三楼临窗挂着一副最短的对联,联曰:“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署名李太白,传说这副对联是当年岳阳楼修起后,在三楼木壁上发现三个隐约可见的字样,“一、虫、二。”有一天,李白登上岳阳楼,有人向他请教说:“太白先生,这里三个字,凡人不解其意,可能是一首仙诗,你是诗仙,请你帮助解解。”李白一看:“这不是诗,是一副对联,‘一’字是‘水天一色’、‘虫’和‘二’是‘风月无边’。 ‘风’字没有‘风’边,‘月’字没有‘月’边。人们恍然大悟,连称李白不愧为诗仙,当即请他书写了这副对联。今日似乎还可以闻其翰墨香,看上去遒劲潇洒的字体,大有风格如人之感。这些经过时间淘汰而留存至今的名联佳句都是值得寻味品评的。俗语说:名胜赖于名联增色。这话一点也不假。岳阳楼琳琅满目的楹联匾额与岳阳楼的雕屏,建筑艺术珠连璧合,使得岳阳楼成为一座著名的艺术殿堂。此外,还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鲁班修岳阳楼等神话传说大大美化了岳阳楼。岳阳楼之所以美,有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艺术综合体,不但给人们以自然美的享受,还使人们受到人文美的陶冶。难怪明代诗人魏允贞用“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诗句来赞美岳阳楼。这说明岳阳楼既含蓄着相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又集岳阳自然风光美景于一身,才成为岳阳市的象征,湖南省的代表,从中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