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片金甌海外懸
2008/12/10 09:22:16瀏覽156|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7/3/2008 23:11
七絕
 
一片金甌海外懸
炎黃骨血脈相連
香江小馬識歸路
待泯恩仇奏凱還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7/3/2008 23:12
ee502d31.jpg picture by kwan99_2007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8/3/2008 10:17
金甌:成语。
 
成语金瓯无缺
发音jīn ōu wú quē
解释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出处《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示例

《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矣。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8/3/2008 10:22
一片金甌出自毛泽东《清平乐 》词。
---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8/3/2008 10:35
香江小馬:
 
据港媒报道,马英九出生在香港。从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父亲马鹤凌是资深国民党员。马父家教甚严,常以湖南名人曾国藩家书中的两句话训勉儿子:“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根据这些说辞,马鹤凌订下了培养儿子的目标——弘毅之士。1994年,马英九积极查贿、扫黑,当时有黑道扬言对他下手。家人都劝他放弃,惟独马鹤凌坚决支持,他说:“文天祥和郑成功只活了39岁,英九已经多活了5年了。诸葛亮死时54岁,英九也只差10岁。”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8/3/2008 10:53
老馬識途:
 
【解释】:老馬认識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近义词】: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不知所以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
馬英九已由小馬哥,化蛹为蝶,本土化为台湾的侯任总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0/3/2008 13:04
泯恩仇:出自鲁迅诗<题三义塔> (1933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CA>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0/3/2008 13:07
“相逢一笑泯恩仇”溯源赘言
 
时间:2008-01-23 【来源:高新区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句诗在上世纪80年代,由廖承志先生致台湾当局蒋经国的信中引用,原诗出自鲁迅先生的《题三义塔》七律中的最后两句。此后引用的频率一直很高。诚然,廖公致信给蒋经国先生有其独特的情意和特殊的涵义的。为着实现祖国统一的国家前途大计,由廖公出面传达我们党的统一大业的诚意更为贴切。因为廖承志之父廖仲恺,其母何香凝,与蒋介石乃至宋氏三姐妹之间有着深厚历史渊源。

  至于鲁迅先生的《题三义塔》七律,原是给日本友人西村真琴博士的赠答诗。据专家考证,西村真琴博士于1932年“一·二八”战后在上海闸北区三义里救出一只鸽子,带回日本饲养故原诗中有“败井颓垣剩饿鸠”之句。后来这只鸽子到日本后死了,西村博士便和一些日本农民朋友共建了一座塔,即坟冢。故鲁迅答诗中有“终遗高塔念瀛洲”句。鲁迅在赠答诗的最后两句是:经过战祸的劫难和折磨,(日本自1931年就侵占我东北),最终必将实现和平,到那时中日两国人民定能仍将如兄弟般的和睦相处,待相逢时欢然一笑,泯灭那昔日的恩仇。鲁迅先生虽然在1936年10月就逝世,迄今已70年了。他生前期望中日两国人民如兄弟般的友好,无疑是善良且是有远见的。同时有原则的。要“泯灭仇恨”必须是以“斗士诚坚共抗流”,也就是说要经过斗争,应在正视历史、明辨是非为前提的。倘若入侵者不肯改弦更张、不能正视历史,也就不可能“泯灭仇恨”,也就意味着“劫波未尽”。时至今日,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了61年了,日本前首相小泉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靖国神社参拜二战甲级战犯的神位,自然就难以达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了。

  其实,鲁迅此诗还隐含一个历史典故。我查了《左传·文公七年》有如下记载:“冬,徐伐莒。莒人来请盟,穆伯如莒莅盟,且为仲迎。及鄢陵,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仲请攻之,公将许之。叔仲惠伯谏曰:“臣闻之‘兵作以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寇犹及人,乱自及也。’今臣作乱而君不禁,以启寇仇,若之何?公止之,惠伯成之,使仲舍之,公孙敖反之,复为兄弟如初。”(引自《孔子全集》第162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是说:文公七年冬天,徐国讨伐莒国,莒国人前来请求结盟,穆伯公孙敖到莒国参加盟会,同时为从兄弟襄仲迎接莒女,穆伯到了鄢陵,登城见到莒女,很美丽,自然就娶了。襄仲请求攻打穆伯,文公也准备答应。叔仲伯惠劝谏说:“下臣曾听说‘战争起于内部叫做内战,起于外部叫做寇祸,寇尚且伤人,内乱则是自己伤自己了。’如今臣下在作乱,而国君不加阻止,如果引起外部敌人的进攻,将怎么办?”于是文公阻止了襄仲的攻击主张,叔仲伯惠从中调解,让襄仲舍去莒女不娶,让公孙敖将莒女送回莒国,两人重新象兄弟般相处。襄仲和公孙敖也听从了。这就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的出典所在。

  这个历史典故里的公孙敖本来去莒国是为从兄弟娶莒女、谈结盟大事的,可是看到莒女长得美丽就据为己有,自然就酿成“兄弟反目”、“兄弟结仇”的劫波。幸亏有叔仲伯惠的劝谏和调解,才平息了一场祸起萧墙的内战,转化为“相逢一笑泯恩仇”。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0/3/2008 13:17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8日在北京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还现场即兴吟诗“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温家宝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可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进行协商。这样做实际上是发挥了两岸互补的优势和互利的优势。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4/2008 9:49
奏凱還: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凱歌還。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3/4/2008 9:53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淩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顔。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12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墨韻齋主傳送時間: 6/4/2008 21:45
 
奏凱還: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凱歌還。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4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