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指舍利(转)
2009/01/23 12:56:46瀏覽328|回應0|推薦1

佛指舍利

佛指舍利世界僅有


      舍利,梵語中意爲「屍骨」,指死者火化後的殘餷骨燼。佛、菩薩、羅漢、高僧大德等火化後,不像凡夫就是一把骨灰,而是能夠燒出各種充滿色彩、光潔透明的舍利子。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爲骨舍利,赤色爲血肉舍利,黑色爲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根據在生所修戒定慧程度不同,大小和堅硬程度也不同。
  
佛指舍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截指骨,又稱佛骨,爲世界僅有。
  
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在古印度拘屍那城附近的樹林間涅槃,荼毗後獲舍利四斛八鬥。附近八國聞訊,競相前來迎請舍利歸國起塔供養。
  
二千三百多年前,孔雀王朝著名的護法名王阿育王統一五天竺,開啓羅摩伽國以外之七塔,建八萬四千寶塔供奉佛舍利,其塔統稱阿育王塔,其中十九座在中國,古城西安以西一百多公里的法門寺塔(曆稱周歧洲歧山南塔)就是其一。
  
法門寺因珍藏佛指舍利而極受數代唐皇室的重視。西元八七四年,由皇室按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密封珍藏於法門寺塔下地宮中。
  
一九八一年八月,陝西扶風法門寺,連月大雨,古佛塔倒塌。爲重修佛塔,一九八七年四月起,陝西考古工作者對古塔進行發掘,意外發現了唐代地宮,在幽閉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唐代地宮裏,發現了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和二千多件唐代國寶,成爲二十世紀末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特別珍貴的是,釋迦牟尼佛真身佛指舍利重現於世。在開光那一天,佛指突然騰空發出光環,當場被拍攝下來,令人歎爲觀止。
   經考古專家和佛教界鑒定,出土的佛指真身舍利(靈骨)一枚,確系唐代皇室多次迎請的釋迦牟尼佛真身左手中指指骨。同時還出土了三枚「影骨」。

                          法門寺藏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處仰韶、龍山文化所在地,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十公里法門鎮。佛典記載,西元前二七二年,印度阿育王在這裏安置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建塔成寺,初名阿育王寺。隋朝改名爲成實道場,唐朝又先後叫做法門寺、法雲寺、無憂王寺、重真寺,宋代叫重真寺,明代叫崇真寺,以後又叫做法門寺。其時中國共有十九處建塔,法門寺爲其中之一,原名阿育王塔。法門寺內的佛指舍利,珍藏於法門寺塔的塔下地宮中。

    西元五五五年,元魏統治者在這裏肇啓塔基,開供養佛指舍利之先河,法門寺名聲大振,成爲華夏四大佛教聖地之一。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先後親臨朝奉,命名。從太宗李世民起,尊奉佛指,旌表佛塔,宏建地宮,擴充寺域爲環琳宮二十四院。廣度僧尼,先後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迎奉佛指舍利于長安、洛陽皇室供奉。每次迎奉時,皇室便供養大量珍寶,藏於地宮之中,法門寺不只收藏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同時也保存了大量唐代文物珍品。唐信宗於西元八七三年將佛指舍利詔送回法門寺後,即下令封鎖地宮,從此佛指舍利消失於人間。一千多年來,這座地宮竟無人開啓過。地宮中珍藏的佛指舍利,仿佛也被人遺忘了。法門寺的名字,也遠不如隋、唐時期那麽響亮。
  
明隆慶年間唐塔倒毀,萬曆年間修成十三級八棱磚塔,唐地宮不曾攏動。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明塔倒毀,僅餷一半巍然斜立成爲奇觀。一九八七年隨著法門寺塔地宮蓋板在人們的關注下徐徐啓開,隨著佛指骨和其他珍貴文物的發現,法門寺再度聲名大振,法門寺重新成爲世人、特別是佛教界人士關注的中心。
  
法門寺塔下的地宮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塔地宮,長二十一點一二米,總面積三十一點八四平方米。地宮的前室、中室、後室中,分別保存著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四枚,其中一枚爲金骨,又稱靈骨,即真身舍利,三枚爲影骨,又稱供奉舍利,即指骨舍利的仿製品。這些舍利,形狀相同,大小相近,色澤一樣,白如玉石,中間有孔洞,那是髓孔。西元八四四年,唐武宗李炎滅佛時,曾下令毀掉佛指舍利,但寺僧們巧妙的搪塞了過去,只毀掉了一枚影骨,而真身指骨舍利得以保存至今。
   這枚真身佛指舍利,安放在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的後室小龕內。龕內有一個用絲織金錦裹著的鐵函,函內從外到裏,依次爲金函、檀香木函、水晶
和玉棺。佛指舍利就安放在玉棺內。
    法門寺塔和塔下地宮中珍藏的各種供品和法器,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數量多、等級高、價值大的珍貴文物。據統計,在清理塔身廢墟時,曾發現銅、石佛像一百零七尊,宋版《毗盧大藏經》十六卷,元版《普甯大藏經》五百多卷,《磧砂藏》三十二卷,以及清版《妙法蓮華經》等等。

                        佛指舍利迎奉歷史

   法門寺佛舍利是世界上現存

已經歷多次。。
   據記載,法門寺歷史上第一次啓奉佛指舍利發生於西元五五五年,即元魏二年。隋文帝楊堅因出生於尼寺,對佛教有特別的感情,龍袍加身後大興佛教,並對法門寺及塔進行修繕。。
   
雖然其迎奉之事史書無載,但隋代崇佛之風已爲唐代的佛教中興準備了社會條件,而且時爲隋朝重臣的唐高祖李淵爲「成實寺」(即今「法門寺」)賜名。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叛的過程中也與法門寺發生了直接關係,使法門寺成爲一時名寺,並於西元六三一年修繕寶塔時開啓地宮發現了佛舍利,隨後在法門寺內供奉,同時也有了「三十年一開,開則歲穀稔而兵戈息」的說法。
    唐太宗之子唐高宗崇信佛教,不僅爲玄奘法師建大雁塔以儲佛經,並於西元六五九年開創了開啓法門寺地宮迎佛骨舍利到東都洛陽的皇宮內供奉的先河。這是唐代第一次迎奉佛指舍利。及至西元八七三年,唐代先後共六次迎奉佛骨舍利。

從西元八七四年法門寺地宮之門封埋,到一九八七年四月法門寺唐塔地宮被發現,時間過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
   爲促進中泰人民友誼,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法門寺佛指舍利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赴泰國供奉,泰國廣大佛門信徒瞻拜了八十五天。當時,泰國總理川.立派,

  二○○二年二月,法門寺佛指舍利由西安啓程赴臺灣地區供奉三十七天。


                      
供奉佛指舍利意義

   佛教主張友愛和平,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佛法度化衆生、利樂有情。佛指舍利如《金光明經》所說:[是無量六波羅密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表示了佛的福德和智慧,是留給生衆的寶貴遺産,是佛教文化的神經中樞。佛指舍利是佛陀智慧、慈悲的象徵,對自覺反省、淨化人心,有無上的功用存在。佛教徒對佛陀無限崇拜,對佛舍利同樣無限崇拜。人們通過參拜佛舍利修福修慧並獲得巨大精神力量。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n1565&aid=258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