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1 15:25:04瀏覽549|回應1|推薦4 | |
國際閱讀評量 台灣平均時數低、文章短
一項國際性的閱讀能力檢測顯示,台灣學童處在一個課外讀物隨手可得的環境,但台灣學童閱讀課程時數偏低,學童普遍讀得不夠多、不夠深,以致影響閱讀程度。而爸媽沒時間陪小孩閱讀,但很捨得花錢買書給小孩,是台灣一個特殊現象。 天下雜誌童書出版發表中文學習讀本「字的童話」,並公布台灣國小學童閱讀能力檢測結果。 這項檢測由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與美國國際教育評量協會(IEA)合作,針對台灣25所國小、1200名四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進行試測。這是台灣第一次加入國際評量,正式檢測將於今年3月開始,屆時將有150所學校,4500名學生參加閱讀測驗。 柯華葳指出,試測發現,台灣小四學生閱讀課程的時數偏低、文章長度偏短。本國語文 (包含閱讀)的課程時數,台灣為4至5小時,但國際平均為7至9小時。閱讀文章的平均長度,國際平均為1000至1200字,台灣學童則為500字(教科書文章每篇平均字數)。因此台灣受測試學生普遍覺得試測文章「太難」,也由於平日閱讀素材偏短,導致學生無法完整陳述清楚的概念。 另外,台灣學生閱讀說明文和記敘文的比重為1:2,國際平均是1:1。台灣學童閱讀素材中說明文比例偏低,讓台灣小四學生對說明性的文體較為陌生。 柯華葳說,國際研究顯示,孩子獨立閱讀的時間越多、父母在家閱讀的時間愈多,孩子的閱讀能力越高越好。但台灣多半強調團體閱讀、團體朗誦,孩子獨立閱讀時間偏低,連對影響閱讀程度。 柯華葳表示,台灣有一個特殊現象是,父母在家閱讀時間不多,但父母很願意買書給小孩,家長為孩子購書的金額在國際上偏高。另外,國小普遍設有「班級圖書館」,課外書籍隨手可得的現象是台灣強項,也在國際比較中成為特殊的現象。但台灣學生顯然沒有好好利用屬於自己的優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