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0 11:27:06瀏覽586|回應0|推薦0 | |
台灣社會在過去一段時間,發生劇烈變化,也就是嚴重的不婚、不育、不養、不活,多數年輕人前景茫然,影響甚為深遠,但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政治人物。長此以往,不出二十年,台灣將成為完全沒有希望的國家。 台灣自從二○○○年後,有偶率節節下降,是全球有偶率最低的國家,且持續下降。今年首度稍有回升,希望不是迴光返照。連帶著,每年生育人數從二千年的約三十萬人,到二○一○年幾乎腰斬為十六萬人。還有棄兒、棄嬰、虐兒事件層出不窮。而自殺死亡人數從二千年的二千餘人,到二○○六年暴增一倍以上,多達四千四百餘人。 綜觀人類歷史,從未有一個社會,沒有戰爭,沒有重大傳染病、饑荒或經濟大恐慌,但在如此短時間內,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解組與惡性變遷。婚姻是對另一半的承諾(commitment),生育子女是對下一代承諾,而「好活」是對自己生命承諾。台灣除政客外,已成為一個不願承諾的社會,也是沒有前景的社會,自己過完一生就完了的社會。 其原因簡而言之,就是台灣是一個對家庭極不友善的國家。瑞典、挪威、丹麥、法國、英國等先進國家,總生育率都在二個左右,扶養一個子女至二十四歲的教育經費,只占個人私有財富的十%或以下。但據統計,在台灣需支出私有財富的六六%,才能讓一個子女大學畢業,是全世界最高的。當然,國家要對家庭友善,就需承擔高的稅賦,也就是大家相互扶持,互相「出資」扶養下一代。如同健保,大家出錢給重病的國人就醫。然而台灣卻是所有進步國家中,稅賦最低的國家,占GDP一二%不到,是韓國的二分之一,美、日的二.五分之一,北歐國家三分之一。 稅賦過低之外,另一個問題是稅制不公,不斷調降富人稅,使得經濟成長的果實均為富人享有,財政支出卻大部分由受薪階級負擔。過去十餘年台灣經濟成長不差,但受薪階級,即勞動者的待遇卻沒有增加,不論政府再怎麼強調經濟成長的數字,民眾就是無感。特別是年輕就業族群實質收入下降,前景茫然,如何結婚生子? 台灣目前人口結構是紡錘型,目前正處在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狀態,是國家追求財政平衡的最佳時機。然不管是哪一黨主政,均無意利用此時的人口結構優勢,積極追求政府財政平衡,反而為收買選票,繼續增加公債以支應照顧弱勢的支出。目前每年均發行二千億以上的公債,中央政府負債已超過五兆。另勞保基金等潛在負債高達十兆以上,嚴重債留子孫,非常不符合世代正義。 台灣以民主自傲,但民主不代表可免除飢餓、貧窮、恐懼、疾病、無知的自由。以美國為例,非但仍不能免除疾病的自由(因尚未落實全民健保)且常生活在恐懼之中。另外如印度、菲律賓、泰國、印尼也都是民主國家,但很多民眾的生活都很艱難。只有北歐若干國家在民主下,大致享有各項自由。 何以民主卻不能獲得自由?因為錢、權、媒體結合日深,民粹當道,惡性循環難以解脫。要解除向下沉淪的困境,首要是立即達到年度財政收支平衡,合理公平加稅,但對勞動所得的薪資應予更多減免。可考慮對擁有一定金額或面積的房地產增收資產稅,增加偏低的消費稅,檢討實施過久的獎勵投資條例。當然政府廉能是根本,否則交的稅都被汙掉,民眾必然抗稅。 台灣民眾未來是否能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答案可能非常悲觀,因為每個黨心中只有選票,沒有民眾,也沒有未來。大選將屆,不論是國民黨提出的「黃金十年」國家發展願景,或是民進黨提出的「十年政綱」,都沒有提到錢從哪裡來,非常不負責任。但人們沒有悲觀的權利,知危者不可不發聲,特別是在大選前夕。(作者為衛生署前署長)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