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楊潮觀《偷桃捉住東方朔》
2013/05/01 20:38:15瀏覽3020|回應3|推薦204

楊潮觀《偷桃捉住東方朔》﹝節引﹞

(丑)在他門下過,怎敢不低頭!東方朔見駕。

(旦)你怎敢到我仙園偷果?

(丑)從來說,偷花不為賊,花果事同一例。

(旦)這廝是個慣賊,快拿下去鞭殺了罷!

(丑)原來王母娘娘這般小器,倒像個富家婆。人家吃你個果兒也捨不得,直甚生氣!        且問這桃兒有甚好處?

(旦)我這蟠桃非同小可,吃了是髮白變黑,返老還童,長生不死。

(丑)果然如此,我已吃了二次,我就盡著你打,也打我不死。若打得死,這桃又要吃它做甚?不知打我為甚來?

(旦)打你偷盜!

(丑)若講偷盜,就是你做神仙的,慣會偷。世界上的人哪一個沒職事?偏你神仙避世偷閒,避事偷懶,圖快活偷安,要性命偷生。不好說得,還有仙女們,在人間偷情養漢。就是得道的,也是盜日月之精華,竊乾坤之奧秘。你神仙哪一樣不是偷來的?還嘴巴巴說打我偷盜!我倒要勸娘娘不要小器。你們神仙吃了蟠桃也長生,不吃蟠桃也長生,只管吃它做甚!不如將這一園的桃兒,盡行施捨凡間,教大千世界的人,都得長生不老,豈不是大慈悲、大方便哩!﹝鎖南枝﹞笑仙真太無厭,果然餐來便永年,何得伊家獨享!不如謝卻群仙,罷了蟠桃宴,暫時破慳結世緣,與我廣開園,做個大方便!

(旦)看你這毛賊倒說得好大方,我仙果豈能容忍凡人隨便嘗!

(丑)只是我還不信哩。你說吃了髮白變黑,返老還童。只看八洞神仙,在瑤池會上,不知吃了幾遍,為何李岳仍然拐腿,壽星依舊白頭?可不是搗鬼哩,哄人哩!

(旦)既如此,你為何又要來偷它?

(丑)我是口渴得很,隨手摘二個來解渴,說甚麼偷不偷!

(旦)這頑皮,倒有幾分見地。我與你實說罷,你聽我道!大道無為,至人無慾。人為萬物之靈,豈反乞靈於草木?ㄧ切寶海珍山,都從空中變現。蟠桃本非樹,瑤島舊無林。若問真種子,還在自家心。

(丑稽首介)多謝娘娘點化了也!與你一齊放下。

(旦)還與我信手拈來。吩咐就此起駕!

(尾聲)(合)但ㄧ齊放下無貪戀,敢信手拈來都是便,凡世界即是洞中天。(遶場下)(丑弔場笑介)

憑你仙囊慳又劣,捉了賊來放不迭。甚麼千年不死方?只有三寸不爛舌。          

林耀潾說:有關東方朔偷桃的作品很多,讀者只要求助谷歌大神就能略知一二。東方朔以滑稽聞名,上引可看出他的狡辯。神仙故事可能不必太當真,也許要看看它的寓意。秦始皇、漢武帝曾求仙想不老不死,神仙世界好像就像東方朔所說的那樣。我在大陸的博客讀到,有人從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看這齣戲劇。東方朔點到了矛盾,在他狡詰的語言中,似乎也有為大千世界眾人謀福之意,然而要既得利益者施捨幾個蟠桃真的很難,王母娘娘說,凡人是沒資格吃蟠桃的。但是,王母娘娘畢竟是得道仙人,她最後的點化應該才是這齣戲的精華。「若問真種子,還在自家心。」凡世界即是洞中天,仙凡豈有分野?一念無慾即是仙,一念貪戀即是凡。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7567527

 回應文章

袁則難(官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東方朔
2020/12/03 11:22

我曾經盜取過國家秘密郵件為了老闆

結果事跡敗露被警察抓到上法院判刑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
2014/12/15 18:59

仙者,山人也;佛者,非人也。二者同階,乃超凡入聖者。於此界,無是非,亦無善惡。若云偷王母蟠桃之罪如此,乃凡夫之繆言也,其寓意即勸人勿為賊耳。

  況「閒」、「懶」、「安」、「生」皆人生無形之性耳,既非財物,亦非屬何人,何來之偷。

  茲闡明為神仙之清明聖潔辯之,祈勿混淆凡夫之視聽焉。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5-03 02:21 回覆: 刪除
說神仙慣會偷,那是東方朔說的,或許也是這齣戲的作者楊潮觀說的。您的見解也有道理,神仙的「閒」、「懶」、「安」、「生」都是他們修練來的,沒有偷不偷的問題。有些作品說東方朔是歲星,也是神仙,也吃了蟠桃,果然髮白變黑,他這個既得利益者也想分享大千世界凡人,也許蟠桃產量有限,仙人優先,凡人免嘗。

達文西的旅程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巧妙的互動
2013/05/14 08:31
這段人、神間的互動真是微妙,神仙不再高不可攀。「蟠桃本非樹,瑤島舊無林」那句,令我聯想起「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5-15 00:00 回覆:
這兩句明顯化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