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廖玉蕙荒謬的古文神格論
2017/10/15 22:04:33瀏覽968|回應1|推薦13

廖玉蕙荒謬的古文神格論

週六(10/15) 教育部課審大會審推薦選文,廖女士在臉書針對日前學生委員的文言文「造神說」發表意見,他說,這位學生的疑慮,並沒有太逸出想像。學校課文,尤其是文言文的選文,常常選擇難以實踐的崇高內容,譬如對大禹三過其門不入的讚美,對左忠毅公神奇逸事的描述,對孔子絕對完美的所謂「至聖」的推崇,於學生而言都是高不可攀的德行,無法在生活中實踐的犧牲。 最後的結果,也許發現自己既無法成聖成賢,流芳百世,乾脆遺臭萬年也不在乎,反而成為對忠孝節義充斥課程的反動。

按照廖女士的邏輯,流傳在歐美地區甚至全世界,有關華盛頓砍倒櫻桃樹、英國獨臂將軍納而遜將軍的事蹟、48歲失聰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奮鬥過程,都是在創作神蹟,都是選擇難以實踐的崇高內容?抑或是這些事蹟不是用文言文書寫,也跟去中國化無關,於是不列入廖女士所謂神格的標準?古今中外,值得褒揚的名人軼事往往傳頌千里、歷久彌新,為的是傳達人性光明與高貴情操,讓世人有學習、瞻仰的模範。談到神奇逸事,聖經裏記載耶穌施展令人不可思議的「神蹟」,真是多到不可勝數,按照廖女士的理解,西方世界應該聖經束之高閣、棄如敝屣才對。然而西方基督教徒人手一冊聖經,且作為洗滌心靈、淨化人心的瑰寶,難道不怕耶穌高不可攀,引發學子怪力亂神的質疑?(還好聖經最初不是用文言文書寫)

仔細檢視廖女士所列舉的三個例子,大禹講的是公爾忘私的精神,左忠毅公講的雖是忠孝節義,但鋪陳人情、人性,至於孔子「至聖」稱呼,乃是後人對其有教無類,將受教權由貴族推向平民的肯定。廖女士將這三個例子理解為忠孝節義充斥課程的反動,堂堂一位大學教授的認知是如此膚淺鄙陋,這就難怪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把唐宋八大家當作是造神。

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講白話一點,文字、文章就是用來表達思想的工具,文字、文章是傳達思想的媒介,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有這樣的功能。現代人嫌「之乎也者」煩,嫌古代文言文難懂,所以不願意花大把時間來研讀文言文,但是中國超過2500年的文化思想精華不都是用文言文來寫的,如果不讀古文,如何探知先秦諸子百家、秦漢唐宋元明清諸大家的思想?

教育是百年大計,除了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智慧、心靈的啟迪,知識技能是解決外在的職業和生活問題;智慧心靈的啟迪,是內在生命的淨化與道德的提升。尤其是論、孟思想,對於如何成為一個異於禽獸的「人」提供了方向與標準,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役於物而心靈極度匱乏的年代,猶如醍醐灌頂,這些由文言文承載的思想,正是灌溉乾旱人心的甘霖,是現代人掘之不盡的寶藏。如果民進黨因去中國化欲除之而後快,台灣可預見的未來,將面臨空前的文化浩劫,不僅倫常泯滅、禮義崩壞;社會紛亂、國家動盪,更令人憂心的是一頹不起的善良人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y382874&aid=108788191

 回應文章

阿呆
2017/10/16 12:11
兩性專家眼光果然很獨到,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