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9 20:59:54瀏覽1479|回應0|推薦2 | |
路曼曼其修遠兮
菲華文學的發展,與華文報紙及期刊有著密切的關係。菲華最早的一家華文報,創刊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華人文化界先驅楊維洪所創辦。當時菲律濱華僑有數萬之數,受過教育的亦不少,鑒於清政府腐敗,國勢岌岌可危,有識之士,盼能借輿論機關,以激發振奮華僑的愛國心,遂有辦報創刊之壯舉。 此一時期的華文報,惜因缺乏經濟支持,壽命都不長,但前撲後繼,自1888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這十幾年間,共出現六家華文報:《華報》(1888年)、《岷報》(1890年)、《益友報》(1899年)、《岷益報》(1900年)、《警鐸新聞》(1908年)、《公理報》(1912年)。 1932年王雨亭,盧家沛諸人編辦《洪濤三日刊》,1933年林建民、李法西、林西穀等人,組織黑影文藝社,社員作品均發表在上官世璋主編附屬于《華僑商報》的《華僑週刊》上。1934、1935年林建民、蔡遠鵬、盧家沛、林一萍諸人編辦的《天馬》與《海風》兩本刊物。1936年藍天民與王文廷向《公理報》借版刊出《前哨青年》,每週發表一次。藍天民與王文廷各撰《哲學講座》與《文學講座》專欄,鼓吹新思潮,二十年代播下的文藝種子開始萌芽。未幾,《前哨青年》被報社下令停刊。繼後,藍天民在《華僑商報》開闢《新潮》副刊。《新潮》副刊是菲華華文報第一個新文藝副刊,創刊後不久,該刊作者組織新生社,致力於提倡新文學,社員包納了當時主要的華文作者,是菲華三十年代主要的文藝團體。 在此期間有華文報六家創刊:《民情日報》(1931年)、《新中國報》(1932年)、《前驅日報》(1933年)、《華僑日報》(1934年)、《國民日報》(1938年)、《中山日報》(1941年)。並有期刊十種創刊:《商業》(1931年)、《救聯會》與《洪濤三日刊》(1932年)、《唯愛旬刊》(1932年)、《迫擊報》(1933年)、《學生文壇》(1933年)、《民眾》與《天馬》(1934年)、《海風》(1935年)、 敵偽蹄下的一片空白 (1942-1945)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菲島淪陷。菲華文報負責人及文藝工作者,凜于國家民族大義不愿茍生於敵偽蹄下,或避匿外省、或轉入地下。淪陷期間,一切文藝活動均停頓,是菲華文學史中一段短暫的空白期 戰後文藝耕耘至現代主義的衝擊 (1946-1959) 長達三年(1942-1945)的日據時期,菲律賓華文文藝活動一片空白;1945年2月美軍登陸,馬尼拉光復,菲華社會處於百廢待興的景況中,華文文藝界亦在找尋重建的契機。日據前華文報的文藝副刊對菲華華文文學的推動發揮甚大作用,光復後《公理報》、《華僑商報》、《新閩日報》先後復刊,繼而《前鋒報》、《華僑導報》、《大華日報》、《中正日報》、《僑商公報》、《重慶日報》、《民聲日報》、《民族日報》等報創刊,除《大華日報》與《中正日報》後合併為《大中華日報》外,新創刊的這幾家華文報均在較短期間內停刊。 光復後復刊的《公理報》文藝副刊“晨光”先後由吳毓珊、何祖炘主編;《華僑商報》文藝副刊“新潮”仍由藍天民主編;《新閩日報》僅有綜合性副刊“新副”而無純粹的文藝副刊。其他新創立較有影響力的華文報文藝副刊有:《華僑導報》的《筆部隊》(林林、杜埃主編);《前鋒日報》的“北望”(亞薇主編);《大華日報》的“長城”(杜若主編);《中正日報》的“文藝工廠”(施穎洲、亞薇主編)等。這些副刊給予菲華文藝愛好者以風格與政治立場互異的創作園地。 而文思經長期禁錮終獲得解放的華文文學愛好者,雖然部份在沉寂期間因環境變遷而對文藝失卻興趣,但仍有一大部份堅持對文藝的熱誠。這些作者在文藝活動完全停止的日據期間養精蓄銳,摒除影響文藝創作的其他因素而暗中對寫作技巧下功夫,解禁後得以充份發揮,是以光復初期菲華文藝的水準,與光復前比較,實過之而無不及。另一個影響光復後初期菲華文藝品質的因素是:日寇南侵中國至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期間,從中國南渡至菲律賓的學者與文藝愛好者為數甚多,加上當時華文教育程度頗高,三年多的沉寂給作者們以沉思與自我充實的機會,基本上沉寂期對菲華文藝作者影響不大;是以當有了耕耘的園地,一時百花齊放,呈現從來未有蓬勃的現象。 五十年代初期,除《華僑商報》“新潮”副刊作者戰前已成立的“新生社”部份社員仍然經常活動之外,《公理報》“晨光”副刊作者組織“晨光之友”、《華僑商報》“新潮”副刊與附屬該報“華僑週刊”的作者組織“旭陽社”、愛好文藝的僑校學生亦組織“默社”,大量文藝創作經常在各華文報副刊上出現。不久,《大中華日報》“長城”副刊主編杜若亦號召組成“菲律濱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簡稱“文聯”)。1951年“文聯”在各華報刊登“菲律濱一日”徵文啟事,以該年二月五日農曆大除夕為日期,展開徵文活動並結集。《菲律濱一日》同年七月出版,收入五十九位元作者各一篇作品。1953至1954年,“文聯”組織了兩期的“青年文藝講習班”,由菲文藝名家為講員,有系統地為菲華培植文藝新血。這幾年間,文藝團體有步驟地鼓舞文藝創作之風,成績甚為顯著。1959年,一群年輕詩人因厭倦傳統的表現手法而組織“自由詩社”,是菲華第一個接受現代主義文藝觀的青年文藝團體。 這段期間出版的文藝選集有:《文藝年選》(施穎洲等編,1946年)、《鉤夢集》(杜若、芥子編,1947年)、《海》(杜若、施穎洲編,1951年)、《芳草集》(杜若、施穎洲編,1951年)、《菲律濱一日》(杜若等編,1951年)、《商報小說集》(共四集,華僑商報小說選,1953、1954、1955、1956年)《菲律濱華僑新詩選集》(1957年)、《菲律濱華僑散文選集》(1958年)。這段期間個人文集出版不多,以描述日據時期生活的三本著作:《碧瑤集中營》(李成之著)、《達忍三年》(潘葵邨著)、《出生入死》(吳重生著)最為重要。至於文藝期刊則以“文聯”1951年創刊的《文聯季刊》(1951-1955年)與1959年創刊的《椰風》,為此時期的兩本文藝期刊。 現代主義實驗至軍法統制的被迫沉默 (1960-1972)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菲華第一代與第二代文藝作者的交棒期,新一代作者與五十年代的前輩在環境上有較為顯著的差異。他們大部份在菲律濱土生土長、在華校接受過較完整的華文課程,也接受到較高的英語教育;在文學上所得到的營養較為豐富,而思想亦更為開放;他們接受新的文藝觀並開始實驗與前輩全然不同的創作技巧。另一方面,“文聯”在1961年恢復1954年停辦的“青年文藝講習班”而改名稱為“暑假文教講習班”,分日、夜兩班,聘請臺灣文藝名家為講員,為菲華文藝界培植不少人材;而1966年“菲華反共總會”創立“文藝廳”並主持小說創作獎以及中學與社會青年寫作比賽,亦鼓起青年寫作的熱潮。 這段期間文藝界組織文社之風甚盛,除尚活躍的“晨光之友”、“文聯”與五十年代末青年詩人組成的“自由詩社”外,文藝青年尤其在華校肄業學生組成的文藝團體有“耕園”、“辛墾”、“飛雲”、“新藝”、“青苗”、“梅花”、“青年寫作協會”、“星座”、“寒梅”、“獨雁”、“鐵苗靈鶴”、“征濤”、“育青”、“現代文學美術協會”、“青年文藝講習班同學會”等,並向當時的四家華文報:《華僑商報》、《大中華日報》、《新閩日報》、《公理報》商借版位刊登同仁文藝創作外,且出版文社選集《一九六一》(自由詩社)、《辛採集》(辛墾社)、《飛雲選集1與2》(飛雲社)、《沉默》(梅花社)、《雁影》(獨雁社)等。 此期間個別作者文藝結集頗多,雖然水準參差,但總的均呈現出一股新銳之氣。文藝選集的出版有:《詩潮》(雲鶴編,1962年)、《新綠》(葉若迅等,1968)、《文藝橋》(穆中南編,1969年)、《菲華創作》(林騮編,1971年)、《菲華文藝年選》(文藝廳編,1971年)。 1972年9月,菲律濱總統馬科斯宣佈全國實施軍事戒嚴法(簡稱“軍統”),所有報刊均遭封閉,菲華文藝進入了冬眠期。 空白的軍統期至人民力量勝利後的百花齊放 (1973-1986) “軍統”約一年後,在政府允許下部份傳媒經重組而開始發行。1973年,軍統前華文《公理報》與《大中華日報》合併組成《聯合日報》獲准出版,但該報為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而不開闢文藝副刊。1975年6月,中菲數十年來的關係終於解凍。華文《東方日報》在此時獲准出版但仍無純文藝的副刊。菲華文藝作者即使有作品亦無發表的園地,心情非常苦悶,部份作者唯有投稿大陸與港臺諸地的文藝刊物。軍統期間菲華沒有出版機構,但仍有两本菲華文藝選集《菲華短篇小說選》與《菲華散文選》在臺灣出版,菲華暑期文教研習會也舉辦了两次研習班。 1981年初,馬科斯宣佈解除軍統。同年,《東方日報》重新組織並改名為《世界日報》,於6月1日面世。《世界日報》給沉睡多年的菲華文壇,帶來一響復蘇的春雷。創刊號的《世界日報》辟有“文藝副刊”,這是菲華的讀者與作者在近十年的軍統期後,第一次讀到純文藝的副刊,其心情的振奮與激動非筆墨可以形容。《世界日報》“文藝副刊”開闢後,《聯合日報》也緊隨著開闢“竹苑”副刊。另一家華文刊物《菲華週刊》於1982年創刊,創刊時乃中英文合刊,一年後該刊改版為《菲華時報》,亦辟有文藝副刊《岷江潮》。 此時,五、六十年代菲華文藝團體如《耕園》、《辛懇》、《椰風》、《晨光》開始恢復活動。志同道合的文藝愛好者,亦先後組成文藝團體。“新潮文藝社”、“菲華文藝協會”、“菲華青年文藝社”、“河廣詩社”、“輯熙雅集”、“菲華中山學會”、“菲華兒童文學研究會”、“學群文藝社”、“征航文藝社”、“菲華藝文聯合會”、“千島詩社”、“中華文學研究會”、“現代詩研究會”等均在此期間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其時軍統雖然解除,政府對人民的言論自由及組社的活動相對較之軍統期放寬,但文藝界人士心中仍惶惶,與中國關係較密切的文藝人士尤然,因為中菲兩國雖有外交關係,但由於政制不同,彼此之間尚未能透徹瞭解。但此時,“新潮文藝社”毅然向政府機關申請組社登記立案,成為軍統解除後第一個獲得政府承認、合法的菲華文藝團體。 另一方面,軍統期間有大量從大陸、臺灣、香港等地移民來菲的中國人,當中不乏作家、學者、文教工作者。即使年輕一輩的新移民,他們的中文程度,較之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弟高得很多,一旦文藝解禁,除了五、六十年代為數不多的“文藝堅持者”外,菲華文壇成為這一批“移植之花”發揮的天地,為繁榮菲華文藝付出他們的心血! 1986年2月25日人民力量勝利,馬科斯總統下臺,阿基諾夫人成為菲律濱第一位女性元首。新政府對輿論機關非常尊重,軍統時被封的傳播媒介紛紛復刊,也有不少新報刊在此時創刊,《華僑商報》於此時復刊,但改名為《商報》。另一家華文報《環球日報》,亦同時創刊,際此華報文藝副刊及菲華文藝團體在五家華報商借的文藝園地近三十個。 此期間文藝選集出版有:《菲華短篇小說選》(施穎洲編,1977年)、《菲華散文選》(施穎洲編,1977年)、《菲華新詩選》(新潮文藝社編,1983年)、《菲華散文選》(新潮文藝社編,1985年)、《稔》(世界日報文藝副刊,1986年)、《玟瑰與坦克》(張香華編,1986)、《萬象詩選》(現代詩研究會編,1986年)、《紮根的浮萍》(長風聯誼會,1986)。文藝刊物有1984年創刊的《菲華文壇》。至於個別詩人作家的詩、文集出版亦甚豐。 繁花盛開至世紀遞換 (1987-1999) 1998年《世界日報》開闢“世界廣場”言論副刊,除政治評論外並設立小品專欄由菲華作者執筆。同期間《商報》“大眾論壇”與《菲華時報》言論版,亦開闢多個專欄,千把字的小品文章成為一時風尚。 在此期間組成的文藝團體有:“菲華文藝工作者聯合會”(與五十年代成立的“菲律濱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毫無關聯)、“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菲律濱分會”、“菲律濱華文作家協會”、“菲華專欄作家協會”。文藝選集有《綠帆十二葉》(秋笛編,1987年)、《穠》(世界日報文藝副刊,1987年)、《萬象詩選》(現代詩研究會編,1988年)、《南北橋》(菲華文聯,1988年)、《菲華文學1》(柯俊智文教基金會,1988年)、《茉莉花串》(張香華編,1999年)、《晨光文選》(王禮溥編,1989年)、《菲華小說選》(新潮文藝社,1989年)、《正友文學1》(葉來城、林泥水編,1989年)、《春華秋實》(陳瓊華編,1990年)、《千島詩選》(千島詩社,1991年)、《菲華作家文選》(王大凡編,1991年)、《菲華文學2,3》(柯俊智文教基金會,1991年)、《菲華文藝》(施穎洲編,1992年)、《菲華小說選》(潘亞暾編,1993年)、《菲華散文集》(莊維民編,1994年)、《菲華文學4》(柯俊智文教基金會,1994年)、《菲華文藝選集1》(菲華文經總會,1996年)、《菲華文學5》(柯俊智文教基金會,1998年)、《菲華文藝選集2》(菲華文經總會,1999年)。個人結集在數量與品質上收穫亦甚豐。 網路時代新媒介的採納 (2000-2007) 此期間菲華文藝有幾大特點: 此期間出版的文藝選集有:《東南亞華文文學大系菲律濱卷》(雲鶴編,2000年)、《菲華文藝選集3》(菲華文經總會,2001年)、《菲華文學6》(柯俊智文教基金會,2001年)、《菲華微型小說集》(王勇編,2002年)、《引叔》(施蘊玲編,2003年)、《菲華文藝選集4》(菲華文經總會,2003年)、《正友文學2》(葉來城、傅仰峰編,2003年)、《專欄文集》(專欄作協,2003年)、《菲華文學7》(柯俊智文教基金會,2003年)、《岷灣曉唱》(菲華作協,2003年)、《相望》(丁德仁、林鼎安編,2003年)、《21支彩筆》(世界日報世界廣場,2004年)、《新潮選集1》(新潮文藝社,2004年)、《廣場彩虹》(世界日報世界廣場,2005年)、《菲華文藝選集5》(菲華文經總會,2005年)、《繽紛廣場》(世界日報世界廣場,2006年)、《激情歲月》(世界日報世界廣場,2006年)、《新潮選集2》(新潮文藝社,2006年)、《菲華文學8》(柯俊智文教基金會,2006年)、《第十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詩文集》(菲華作協,2006年)、《傳薪十年》(菲華作協,2007年)。文藝刊物有2004年創刊的《菲華文學》。而個人詩集文集的出版,作者均抱謹慎的態度進行。
《菲華文藝六十年》(王禮溥著,菲華藝文聯合會,1989年馬尼垃)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