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22 17:22:53瀏覽225|回應0|推薦6 | |
聽,阿公還在講道 ●柯玉雪 鄉野仁醫 阿公居鄉野,當時醫療尚不發達,為了求生存,阿公鑽研草藥醫理,並以此技能義務服務鄉居鄰里或有急需的同學。曾聽長輩傳說,當阿公離家就讀長榮中學時,有一位同學半夜哮喘發作,身邊又沒預備哮喘藥,同住宿舍的阿公就緊急在校園附近,就地摘採他認識可以治哮喘的草藥,搗碎給同學服用,果然有效,救同學一命。在社會大眾普遍必須忍耐窮困的日治時代,有個什麼病痛,通常沒有錢去看醫生,逼不得已,就會先去看收費較低廉的「赤腳仙仔」。 「赤腳仙仔」居住鄉間以西醫的方式打針、給藥,是沒有牌照的「密醫」;萬一再沒效才去城鎮的診所或醫院;物資缺乏,醫藥設備的落後情境,造就許多機會讓阿公緊急用草藥救人。阿公不是「赤腳仙仔」,也不收費,因為他主要是以在野地採得到的草藥來幫助人,或者教導某些染病的人,平常服用何種食物做為保健和食療。有些較貧窮或想省錢的村民,一有病痛也會來請教阿公,如何飲食好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 暑假回家,阿公有空時也會以他自己鑽研、測試所得的醫學知識,製造一些消炎的膏藥,或摘採一些藥草曬乾備用,如果家人、鄰里有人急需要時,就可以馬上應急。阿公救人、助人之人格的崇高卻因而被陷害,有人去「告官府」,說阿公「無照行醫」,於是,阿公就被日本官府抓去關。關了一陣子,日本人發現阿公並沒有收錢,一心一意只想助人、救急,就把阿公放回家。 家族信仰典範 阿公的信仰是給他信心持續行善的動力。他每天必定和阿嬤一起唱聖詩和讀聖經,並且把足以鼓勵人的聖詩曲目和聖經「金句」抄寫在小黑板上與每一位來訪的客人分享。我手邊有一本阿公別世之前還持續在讀的白話字聖經。 並非長孫的我,何以有幸獲得此聖經?那是因為,阿公的6位兒子輪流奉養阿公,而阿公別世的這一個月正好輪到我父親奉養他。他別世時,這本聖經就放在我家的書桌,後來才到了我手裡。 這本聖經因為阿公加了布的書套,還重新穿線,保存大致良好,裡面寫了一些讀經心得和講道大綱的小抄。阿公是教會的長老,時常應邀在各種場合主禮和主理,扮演講道和用經文給年輕人祝福的角色。除了貼的和夾的讀經註解,首頁還貼了3張照片,分別是我最小的叔叔、最小的姑姑和小我1歲的弟弟,照片中的弟弟理個小平頭,前額髮際間有個瘦月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見。這3人大概是阿公最掛念的人吧!貼在經上每天展讀時可以順便翻閱一眼。 有幸得此聖經,我每天至少早晚讀一節,一邊讀一邊體會阿公讀聖經時的虔誠精神,感受他從讀經的善良語意中得到鼓勵與力量的心情和快樂。每次,展讀這本聖經就好像阿公的慈容展現在我的眼前,我遇到困難時就讀它。 其中有一張筆記,是阿公的講道大綱,概述經上所言古先知耶利米受到很多迫害,在當時百姓不行神的善道,而國家即將滅亡,百姓不聽耶利米的勸告,還視他為叛國賊。耶利米面對奢華而沒有危機意識的群眾與不肯聽勸的君王,雖在很多艱難困苦中,即使已被抓關在監獄裡,仍舊冒險繼續執行他先知勸戒君王和百姓的任務。 沒錯,生活常是很大的挑戰,也時常需要冒險,而在遭逢每一回的挑戰時,都是智慧與愛心的一大考驗,有時我淚流滿地讀經,一字一淚地讀,一遍又一遍地複習這些講道大綱,就宛如面對阿公正在對我講這一篇道,叫我要學習耶利米不怕苦的行道與殉道精神,無論遭遇到任何事情,永遠不能灰心喪志,我們肩負著要去愛每一個人的使命,仍然要繼續拾起勇氣去進行。 阿公生前德被眾子孫,雖然他已不在人間,我們遭遇問題也無法再去請教「智多星阿公」,但我們有他留下的信心榜樣和經典;即使,我不能算與他最親近的子孫,但是,因為這本聖經與他的筆記,我算是聽他講道最久的子孫。阿公這一生的「講道」我確實聽到了,如今,我仍持續在聽,也持續受用了。 熱心做公親 阿公的智慧遠近聞名,所以,村裡有人爭吵擺不平,會來找阿公當「公親」排解;家中有難題解不開時,也來找阿公出點子;這些原本是村長或「仕紳」的事兒都落在阿公身上。然而,熱心公益有時也會招來怨懟。 村子裡有戶人家遭遇困難,因為家裡窮,哥哥認真種田,但是,那幾年颳颱風又旱災,務農的人家中並無餘錢,所以到了該娶媳婦的年紀,苦無聘金送去中意的姑娘家提親,使得哥哥的婚事因而一直被延誤下來。這樣的窘境讓身為寡母的家長很為難,所以,來找「智多星」阿公請教。這位寡母的本意是想,看家族裡有沒有哪一位親戚有閒錢,先借貸個數目讓他們家當聘金。 然而,聘金不是一筆小數目,不是說要借就能借得到的。再加上,他家的妹妹已經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紀了,妹妹喜歡的那位人士卻也籌不出聘金。所以,寡母這一家哥哥和妹妹的婚姻都被「錢」給耽擱,快要變成曠男怨女。於是,「智多星」阿公就幫他們家出了個點子,建議考慮將妹妹嫁給賣麵的退役老榮民,雖說,年紀大一點,但聘金的錢一定拿得出來。寡母在沒有其他更好辦法的情況下,真的採用阿公的建議,把妹妹嫁給賣麵的老榮民,收了聘金來娶媳婦。 現代社會已經沒有省籍隔閡,但當時,這樣的老少配等於是變相的「賣女兒」。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下,通常是犧牲女兒成全兒子。很多人家則叫女兒去工廠當女工,賺的錢讓兒子去讀書,或給她自己當嫁妝,很少人有多餘的錢栽培女兒讀書。這位妹妹讓寡母幾番拜託之後,雖然百般不願意,也只好犧牲自己放棄心愛的人,嫁給老榮民來成全哥哥的婚姻。這一門婚事委屈了妹妹沒有嫁給心愛的人,讓她對阿公心生怨懟。其實她也可以跟寡母說:「不,我不要!我們想別的辦法。」但是,善良又想幫哥哥的她又說不出口,她處的狀態是一種無奈。 (2012.03.19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