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0/14 05:47:39瀏覽1032|回應5|推薦51 | |
人啊,隨著歲月增長,感受情緒的反應就越來越淡薄,唯獨,難捨虛榮的臉皮反而會越老越厚。 日前,已屆望百之齡的散客,因為網友意樵女史一句「散爺~打滷麵、酸辣麵,還有四川的椒麻酸辣麵與酸辣湯是您顛沛流離的文化資產,不留下紀錄很可惜 」,就把咱的虛榮心給昇華上了天,硬是輾轉反側三個通宵,瞎編出一萬種非謅不可,否則死不暝目的歪理。 自白表過,且請既已誤入「有無居」的看倌們,一定要耐住性子協助咱充分滿足一回虛榮心。感恩!感恩! 說起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程度,依咱畢生顛沛流離見聞,因為有「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的包羅萬象選材,和「色、香、味、意、形」五品兼備的挑逗食慾特色,所以能一直穩持寰宇飲食界牛耳地位。此外,中華八大菜系的各擅專精風味,也讓全世界所有民族都只能望塵興嘆。 但是,散客認為中華飲食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不是尊古泥形的八大菜系,而是台灣眷村因陋就簡所創作出來的第九大菜系,「國難菜」。 話說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內戰失利,150多萬各省籍的陸海空軍三軍、憲兵、公教人員與眷屬被迫隨國民政府撤遷台灣,聚居於「眷村」。又由於當時物資緊峭,缺乏足以料理出魯菜香嫩、味醇;川菜七滋八味;粵菜清、鮮、嫩、滑、爽、香;閩菜清鮮、甜、香;蘇菜平和,酥嫩;浙菜鮮滑、脆爽;湘菜酸辣精細入微;徽菜鹹而鮮香的風味壁壘分明食材,八大菜系不得不走向混合,卻反而衍生出許多與原鄉名實不符的國難美食。其中,現在名聞遐邇的台灣打滷麵、酸辣麵,和酸辣湯就堪為代表。 打鹵麵原是大陸北方,尤其北京、天津、山西北部地區普見的麵食,獨特滋味緣於有「口蘑」熬的湯,和用蕎麥、玉米等粗糧製的手擀麵條。 至於「鹵」,分“氽兒鹵”(“清鹵”)及“勾芡鹵”(“混鹵”)兩種。 “氽兒鹵”就是用切成丁的雞,或白肉,或羊肉;口蘑、香菇、乾蝦米、攤雞蛋、鮮筍等所熬出來的醇湯。習慣上,多會在食前再灑些新磨的白胡椒粉,及生鮮香菜,增添鮮中帶點兒辣的風味。 “勾芡鹵”是稠乎乎的,麵吃完後碗底的油會凝而不瀉。它的基礎做料跟氽子鹵一致,只是多了木耳和黃花(金針菜),以及雞蛋是最後才打勻甩進鹵中。若再上火腿、雞片、海參,就成為高檔次的「三鮮鹵」啦。 此外,按傳統,吃“氽兒鹵”,用細條麵(土話“一窩絲”);吃“勾芡鹵”則用粗條麵(土話“簾子扁”)。 而源自眷村創作的台灣打鹵麵都是勾芡的“混鹵”,選材也各行其是地運用紅蘿蔔、豆腐干、慈菇...等料理,而且慣用葱、蒜、薑提味。麵條也不拘一格,寬、細隨意,甚至始創出「刀削『大』滷麵」。 關於酸辣麵和酸辣湯... 酸辣麵是雲南昭通地方最著名的風味麵食,主要材料是雞蛋細麵條,調味料大致是用甜醬油、醋、黑芥末、紅辣椒油、熟豬油、胡椒粉、鹽、蔥花,及少許骨頭高湯調成鹵汁,澆在熱騰騰的雞蛋麵上後再撒上炒香的芝麻粒及酸菜末,拌勻了吃。酸中帶辣的勁道能激出滿頭汗。 酸辣湯則是四川的傳統食品。主要材料有肉絲、蛋花、木耳、豆腐、豬血、冬筍、冬菇等,調味料則是以花椒油、黑醋、胡椒粉、乾辣椒末、蔥花、芝麻油為主。「勾芡」的原料是玉米粉。入口濃鮮,尤其沾在齒頰上的麻中帶辣滋味,會久留不散。 台灣眷村變通出來的酸辣湯則用材廣泛,在豬血、木耳、香菇、豆腐等正統主料之外,依隨台灣蔬菜產季添加青竹筍、紅蘿蔔、高麗菜、洋芹、洋蔥 、蕃茄..., 調味材料也在花椒、辣椒、蔥花之外,增用紅蔥酥、蒜、薑。同時,在任何麵條(包括台式油麵)上淋上這種勾了芡的酸辣湯,就稱之是「酸辣麵」了。 藥王孫思邈說:「救急之道在於藥,安身之本在於食」。台灣眷村中來自四面八方的好漢們,為了「安身」而融通出來的新種打鹵麵、酸辣麵、酸辣湯,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南北一家親」菜肴,雖然風味與原鄉傳統迥然不同,卻都是因為國難才有緣共同研發出來的傲世美食,實足以用「中華第九菜系〜國難菜」名稱忝入中華飲食文化中,永久流傳。 各位看倌,咱終於謅完了! 請再耐著性子賜個回應,至少賞個推荐。 行嗎?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