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樂
http://www.gs.xinhua.org/old/gansu/gs-wh/gs-wh-dhgy/gs-dhgy.htm
敦煌藉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融合了東西方歌舞藝術,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敦煌民間樂曲。1900年藏經洞敦煌遺書的發現震驚了世界。抄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的工尺譜抄本三譜(P.3808)完整記錄了唐五代敦煌樂譜,但因譜字難識,素稱“天書”。甘肅著名敦煌學學者席臻貫先生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終於破譯了這部難懂的“天書”,著名的“唐樂”原原本本的復活了。
由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演奏的根據唐五代敦煌曲譜原譜破譯的25首敦煌古樂,曲調古樸蒼涼,唐代氣韻十足,帶你進入仙樂飄飄的夢境之中。
第6首急曲子唱詞 定風波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亻羅】。
手執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
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第9首急曲子線上試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La6w3yQrMs/
劍器詞
第一
皇帝持刀強。一一上秦王。聞賊勇勇勇。擬欲向前湯。
心手三五個。萬人誰敢當。從家緣業重。終日事三郎。
第二
丈夫氣力全。一個擬當千。猛氣沖心出。視死亦如眠。
率率不離手。恒日在陣前。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
第三
排備白旗舞。先自有由來。合如花焰秀。散若電光開。
喊聲開地裂。騰踏山嶽摧。劍器呈多少。渾脫向前來。
第十三首 又慢曲子 西江月
[全屏欣赏]
西江月
女伴同尋煙水。今霄江月分明。舵頭無力一船橫。波面微風暗起。
撥棹乘船無定止。楚詞處處聞聲。連天江浪浸秋星。誤入蓼花叢裡。
西江月
浩渺天涯無際。旅人船泊孤洲。團團明月照紅樓。遠望荻花風起。
東去不回千萬里。乘船正值高秋。此時變作望鄉愁。一夜苦吟雲水。
西江月
雲散金烏初吐。煙迷沙渚沈沈。棹歌驚起亂棲禽。女伴各歸南浦。
船押波光搖櫓。貪歡不覺更深。楚詞哀怨出江心。正值月當南午。
第15首 慢曲子 心事子 線上試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7dqja_5_mA/
與君別後,何日再相逢。關山阻隔信難通。
情恨切,氣填胸。連襟淚落重重。
世通榮貴壽如松。寒雁來過附書蹤。
謂君憔悴損形容。交兒淚落千重。
第19首 急胡相問 線上試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8W_XBli1hA/
潘朗妄語多,夜夜道來過。賺妾更深獨弄琴,彈盡相思破。
寂寂坐更深,淚滴爐煙翠。何處貪歡醉不歸,羞向鴛衾睡
第23首 營富 線上試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FdI_4DJe-Q/
仙境美,滿洞桃花綠山。寶殿瓊樓霞閣翠,六銖常掛體。
悶即天宮遊戲,滿酌瓊漿任醉。誰羨浮生榮於貴,臨回看即是。
第24首 伊州 線上試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wLIEXnEWIQ/
伊州歌 王維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敦煌樂譜是唐代世俗歌舞音樂的琵琶伴奏譜。共有25首樂曲,其曲名分別為:《品弄》、《傾杯樂》、《急曲子》、《長沙女引》、《撒金砂》、《伊州》、《水鼓子》等。記譜使用的符號是所謂"宴樂減字譜",形似日文的假名。如:一、人、工、只、七、兒、作、、十、上,等等;譜字旁邊,還有幾個可能是表示時值或句斷的符號。這批樂譜的背面抄著經文,專家們根據筆跡和原卷的情況,判定這是為了抄寫經文,把三張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抄寫的譜子隨意粘連在一起了。
從本世紀30年代起,最早致力於敦煌古譜解讀研究的,是日本人林謙三,接著是中國人任二北、楊蔭瀏、饒宗頤、張世彬等。他們通過艱苦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解決了譜字的音高問題。
80年代初,葉棟發表《敦煌曲譜研究》一文,並將25首樂曲根據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譯付諸演奏錄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後一批國內研究者異軍突起,有陳應時、何昌林、關也維、席臻貫等,學術空氣空前活躍。陳應時的新譯譜 1988年曾由"上海古樂團"演奏。席臻貫的新譯譜,於1992年錄製音帶在國內外發行。各人的譯譜均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
席譯配有唐代詩詞的錄音,更直接地告訴我們:唐代歌曲典雅古樸,風格多樣,音調獨特。如第六首《急曲子》和第九首《急曲子》,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武曲;第十二首《傾杯樂》又情意綿綿,樸素真切。第十五曲《慢曲子心事子》委婉深情。第十六曲《又慢曲子伊州》淒切悠長。被編為女聲合唱的第十八曲《水鼓子》,莊重肅穆,雍容華貴。第二十二曲《撒金砂》似有禪意。
http://tw.myblog.yahoo.com/jw!GGTmMCiEGRT0jS6CwRjbNg--/article?mid=119
佛家的出世理論和實踐難以用言語說清,也難以用文字表白,甚至都不可思議。於是,就借助於繪畫和雕塑。
洞窟,是具有最大繪畫壁面,最理想的雕塑空間,最能表示佛理、摹擬宇宙的建築形式。這一形式同佛教一道由印度通過西域傳到了中國。
典型的敦煌千佛洞,中央有一個方柱形的頂天立地的佛龕,這個佛龕的四面都塑有佛像。這種全方位的佛龕,按佛家"心即是佛"和"一切萬法生於自心"的理論說,其實就是修行者自己;那佈滿四壁和窟頂的鋪天蓋地的壁畫,表示著修行的各種境界。密密麻麻的幹佛,儀態萬方的護法神和佛經故事畫不僅引人入勝,而且引人入聖。
在護法神"天龍八部"裏,"樂神"和"歌神"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他如"藥叉"之類也都善長音樂。這就難怪敦煌的400多個洞窟中,除了很小的幾個之外,幾乎都有大量的天神們奏樂舞蹈的壁畫,正是這些樂舞壁畫,使敦煌莫高窟成為一個"美音繚繞"的世界。
莫高窟樂舞壁畫足有千幅以上,繪畫的時間跨度從十六國的北涼一直到清代,凡1500多年。其中唐代壁畫最多,最為壯觀。那裏還藏有1000多年以前唐五代的手抄樂譜和舞譜。著名的"飛天"和"反彈琵琶"是樂舞壁畫中的代表作,早已飛出敦煌,走向世界。但是,那更多、更精彩的輝煌壯麗的樂舞場面,形制獨特的幾十種樂器圖像和其他神聖而美好的音樂壁畫卻鮮為人知。
敦煌壁畫上的樂舞形式有好多種,按佛教理論繪於不同的位置,十分講究。
最高一層,是懸在虛空的一群系著五彩飄帶的樂器,有琵琶。箜篌、笙、笛、腰鼓等,它們都沒有人演奏。這便是所謂"不鼓自鳴"的"天樂"。其實,這是中國古代畫工發明的"畫音樂"的辦法。佛教理論說,修煉達到所謂"三十三天"之上的"唱樂天"時,其境光明遍徹,永為白晝,樂聲自作。"自鳴天樂"即表示這種境界。
往下,依次為"天宮伎樂"、"飛天伎樂"、"禮佛樂舞"、"羽人伎樂"、"藥又伎樂"等。
"天宮伎樂",是繞窟一周的仙女,她們披著長巾,裸露半身,或彈奏樂器,或徒手而舞。
"飛天伎樂",是飛出樓閣的天宮伎樂,她們在天空中形成浩浩蕩蕩的樂舞佇列,飄帶嫋嫋,舞姿輕盈,如行雲流水。
"禮佛樂舞",是經變畫中樂神舞神禮佛、娛佛的場面。它繪置於窟壁中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畫面巨大,數量繁多。如初唐220窟《東方藥師經變》中,有一個分成兩組的26人的樂隊,兩個人伴唱,四個女舞神橫列一排在小圓氈上起舞。其中兩個上身著錦,下穿長褲,外罩紗裙,頭戴寶石冠,手飾王鐲,肩披五彩飄帶,輕歌曼舞。另外兩個上身裸露,身披纓絡,雙手執五彩飄帶大幅度平轉,氣氛十分熱烈。中唐112窟《觀無量壽經變》,即著名的反彈琵琶舞,伴奏者多達11人。慈眉善目的女舞神重心放在右腳,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於身後反彈。
"羽人伎樂"和"藥叉伎樂"皆為護法天神。前者人面鳥身,後者是威武的力士,往往於經變畫中持奏樂器或作舞蹈狀。
這些天神的樂舞場面占整個樂舞壁畫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那些淩空飄行的飛天伎樂之外,其他樂舞場面似與人間樂舞場面沒有什麼差別。有些樂器直至現在還在使用。各種舞姿亦被現代專家融會貫通,編創了擬古的"敦煌舞",其代表作便是享譽中外的《絲路花雨》。天上是人間的折射,敦煌樂舞壁畫不正是我國古代音樂發達鼎盛的壯觀留影嗎?
人們將以此來領悟心中的"敦煌古樂"。
1900年,敦煌發現的"藏經洞"以其豐富的史料文獻轟動了整個世界。其中有西元9世紀唐、五代時期的手抄樂譜。這正是發掘有聲"敦煌古樂"之彌足珍貴的資料。人們把這些古譜稱作"敦煌卷子譜"、"敦煌曲譜"、"敦煌樂譜"、"唐、五代敦煌琵琶譜"等等。原件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有關敦煌古樂的資料和論著,當首推牛龍菲所著之《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該書對敦煌壁畫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史料,分類進行了詳細的錄載和研究。根據此書,敦煌壁畫總共出現樂器54種,除古琴、箏、蕭、笙、笛等之外,還有4種琵琶、3種箜篌、3種風首琴、17種鼓。據該書不完全統計,這些樂器在壁畫中共使用4095件次,繪有741把琵琶、293把笙、347支蓽篥、410支橫笛。出現100件以上樂器的洞窟6個。如五代第61窟,繪有經變畫10種,有樂舞造型67組,出現樂器21種,182件次。其中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