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3 20:30:30瀏覽1081|回應0|推薦7 | |
中華傳統詩詞的意味和美感 高亦涵 詩歌是結合思想文字和音韻節奏的一種智慧藝術。從世界文化的發展來看﹐啟迪人類智慧有三把鑰匙﹕圖畫文字﹐數字計算﹐和音樂;詩歌已占其二。一個民族的詩歌能否樹立起獨特的風格﹐能否展示其民族性的意味﹐必然與其文字和音樂的特徵密切相關。孔子論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古典的中華詩歌﹐其句法、音韻、和格律﹐經過千百年的精煉,充分具備了能代表中華語言文字風格的美學本質。溯自古代詩經以迄近代五四期間﹐詩歌詞曲的形式固然受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態之影響而有所改變﹐但其基本風格與內涵﹐正因為深具民族性的意味(意境韻味)﹐總能得到中國社會大眾的欣賞和共鳴﹐發生興、觀、群、怨的反應。這些古典韻味的詩歌﹐緊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形成一套優雅的詩風﹐千古不易,亦即為廣大民眾所習慣而喜愛的傳統詩歌。 英國著名史學者李約瑟曾經說﹕「人們多讀一點歷史﹐可以變得聰明一些」。我們不妨試由歷史觀點出發﹐借鑒傳統詩歌的嬗變與流向﹐來作為改進現代詩歌的參考。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由此可以整理出一個精簡傳統詩詞的方向﹐以利早日促成傳統與現代詩歌接軌﹐讓優雅韻味的中華詩歌﹐綻放新生的光彩。 我國最早有記載的詩篇是詩經﹐詩經的源頭是民間歌謠,內容多半以抒情為主。歌謠通常節奏分明﹐而且應用很多重疊的句子﹐不大講究字數的整齊和韻腳的調協。孔子整理詩經﹐並且用來討論做人為學和教化的道理。「詩三百」後來便成了儒家的六經之一。詩經用的是戰國時期的語言﹐現代人讀起來常有些困難。但其風格樸實淳厚﹐直透人心。詩經以後的楚辭﹐形式上雖然是賦體﹐節奏感比較弱﹐而且用了很多南方語言﹐但是其中許多句子﹐著重音韻調諧﹐仍然可算是詩。漢武帝設立樂府﹐樂工數百人﹐整理創作歌謠歌詞﹐協律配樂﹐奠定了樂府詩的形式和基礎。漢樂府詩平易近人﹐為社會群眾所喜愛﹐流行久遠。這種樂府詩﹐也可以看作是五言詩的起源。相傳最早的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作者傳說不一。漢獻帝建安年間﹐文風大盛﹐五言詩尤為流行﹐曹操父子﹐功不可沒。但為後世五言詩真正奠基的卻還是魏晉時代的阮籍、左思、郭璞、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人。他們都是老莊哲學的信徒﹐詩風也都受楚辭的影響。例如陶淵明用詩描寫田園生活﹐風格恬淡自然﹐卻又頗富哲理。由此可見﹐詩歌的意境最為重要﹐好的詩篇﹐並不一定須要過份雕琢的字句。謝靈運的詩以描寫山水著名﹐但他引用典故﹐工於雕琢。陶謝的田園山水詩風﹐都深含理趣﹐不同的是陶詩好比寫意的畫﹐謝詩則如工筆﹐各擅勝場。這種詩的意境和風格﹐寫實又清雅﹐真摯而自然﹐是很值得後人學習的。 齊梁時期﹐聲律之說大盛﹐作詩趨向講究音律技巧﹐漸漸失去古風的自然純樸格調﹔七言詩也在這時開始發展。由齊武帝永明年間直到隋末﹐齊梁體的詩作﹐因為王室的提倡﹐多以纖細綺麗為尚。到了唐代﹐律詩絕句已經形成﹐並且把諧調的詩叫做「近體」(這個名稱極度不合時空觀念的科學邏輯)﹐非諧調的詩叫做「古體」。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更奠定了四聯八句式律詩的體制。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是詩的鼎盛時期。初唐至中宗﹐仍然延續六朝餘風﹐到了盛唐﹐尤其玄宗年間﹐詩風起了極大的改變﹐更拓展了詩的境界。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人物。這中間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而歷史上一般卻沒有給他應得的高度評價﹐他就是武后時期的陳子昂。他可說是寫實派的先驅﹐反對那時徒重形式的六朝華麗詞藻﹐主張詩以言志﹐崇尚古風。他的陳伯玉集和五言古體感遇詩﹐力追前世﹐維持雅正的詩質﹐也為唐詩開創了新的局面。他是一位具有創新思想的詩人﹐比李白大四十歲﹐他的詩風,對李白影響很大。後來的韓愈稱讚他說:「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李白的詩風趨尚自然﹐揮灑奔放如天馬行空﹐被稱為「天上謫仙人」。對古詩的追求﹐陳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和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還有張九齡的作品﹐都是劃時代之作。 古風詩有長有短﹐而且每句字數有變化﹐這種不受格律束縛﹐比較容易自由揮灑的詩體﹐不但成就了李白千古詩仙之名﹐也最易撩動人心﹐激起共鳴。李白的詩風﹐飄逸瀟灑﹐擅長比較自由的古體和絕句﹐不愛格律的限制﹐他一生寫詩逾千﹐但只寫過二十多首七言律詩和七十多首五律(無正式統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他的原則﹐也是最值得後人深思效法的地方。然而,為唐詩作出繼往開來之貢獻的﹐還應推詩聖杜甫。他能採新題﹐寫新意﹐描寫民間疾苦和社會百態﹐為詩歌開闢了新的世界。他說:「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可見他是多麼地用心。杜甫作詩運用高度技巧﹐遵循格律,有「七言律聖」之稱。氣勢上雖不同於李白﹐但若非才雄智高﹐焉能到此境界。杜詩的影響,直貫宋元﹐至今他的許多千古絕唱仍為千萬人所喜愛。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杜甫絕不是一位墨守成規的呆板人物。他在暮年﹐寫了一些拗體不合平仄格律的詩句﹐可以說替後世開了一個新的門徑;韓愈、孟郊、黃庭堅都曾學過。中唐時期的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都繼承了杜甫的作風。韓愈進而把詩散文化﹐造奇喻,押險韻。白居易、元稹、張籍、劉禹錫等人的元和體﹐崇尚杜甫﹐寫出寓意深厚﹐反映社會﹐並且讓大眾能解的通俗文學﹐全國爭誦﹐把詩的境界推到更廣更高的層次。可見「通俗易學」也是詩歌進步的一大要素。晚唐詩向來推崇李商隱和杜牧﹐李商隱的律詩對仗工整﹐用典精巧﹐而且言情微妙﹐給人一種朦朧的意境。杜牧才氣縱橫﹐放浪不羈﹐七言絕句﹐可以傲視古今。然而﹐他們卻把詩歌帶回到艷情綺麗的境地。宋人楊億、劉筠等人宗法李商隱﹐好用僻典﹐使人不易索解﹐稱為「西崑體」。 唐朝是五七言詩的鼎盛時代﹐科舉加試詩賦﹐也是促成士人讀詩作詩的一大原因。後來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收有唐代詩作約五萬多首﹐詩家約二千餘人﹐真是極一時之盛。然而﹐詩風會有變化﹐正如季節之有變化。各詩家專長的創造力和對各種詩體的特別喜好﹐會因時因人而變﹐對後人的影響也就不一樣了。宋元明清幾代﹐雖然也出過不少著名詩人﹐尤其宋朝的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和以後的元好問、吳偉業、龔自珍等人﹐但是他們的詩作在數量和氣勢上卻無法和唐代相提並論了。其實﹐宋詩很多地方與唐詩氣質不同﹐唐詩講究豐神情韻﹐宋詩則以筋骨見長﹐而且在一般人心目中﹐宋詩常被宋詞的大名蓋過了。其中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一生作詩近萬﹐數量上無人能及。梅堯臣、歐陽修、蘇軾步韓愈後塵﹐致力於詩的散文化﹐其作風倒有點像現代的一些愛作散文詩的人。不過這些古人的詩﹐自始至終﹐一直都維持著音韻的調諧﹐繼承優良的傳統意味。綜觀由古至今的詩風變化,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一個簡單道理:詩歌的靈魂,在於內容和意境韻味,也折射出當時詩人的思維。詩歌的體裁和風格,如果過分注重形式或音韻的華麗雕飾,通常經不起長久的時間考驗,而被另一種風格的詩歌所取代。這也表示,詩歌的重點在於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音韻形式,應該屬於技巧的運用,不能倚藉它來維持詩歌的生命。傳誦千古的好詩,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意味能夠感動人心,不是只靠形式取勝的。 詞昌行於宋代﹐但在盛唐中唐之間就已形成。大抵早期的唐詩都可入歌﹐可是同樣字數的歌唱多了﹐難免會令人有刻板的感覺。於是便在五七言律絕詩中加些變化﹐比方增損字句﹐或者把原來整齊的句式攤破重組﹐這樣便出現了字數長短不一的詩句或歌詞﹐所以有人說詞是「詩之餘」。後來這些歌詞多半跟音樂脫離了關系﹐變成了詩的另一種格式﹐詞也就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詩歌體裁。詞可以有長短句,而不完全受限於唐近體詩的固定字數與律化平仄﹐但卻因有一定的詞譜而又不同於雜言古風和古樂府﹐所以詞可以稱為「律化的長短句又有固定字數的變體詩」。 有人說詞起源於李白的憶秦娥、菩薩蠻﹐稱他為百代詞曲之祖﹐此說並不可靠。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民間的歌唱或是流行的小調﹐受了音樂變化的影響﹐一定不會局限於五七言詩的格律﹐而自然會有長短句的詩歌出現。大量的詞作大概始於晚唐五代﹐“花間派”詞人溫庭筠、韋莊曾寫下很多深情委婉的詞章。雖然有人說花間詞偎紅倚翠脂粉氣濃﹐但是這種至情至性的歌詞﹐畢竟容易動人肺腑﹐為詩詞展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南唐後主李煜﹐用詞抒寫他的國恨家愁﹐把花間詞擴展至描寫對家國山川的情感﹐又拓寬了詞的境界。及至北宋的晏殊、晏幾道父子、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詞家作品大量問世﹐盛極一時,詞已經普遍流行成為全國上下都喜好的文體了。後來的女中詞傑李清照﹐和南宋的辛棄疾、陸游、姜夔等人﹐更把詞帶上極高境界。只可惜﹐姜夔之後的數十年﹐宋詞走上空虛的形式主義﹐隨著南宋的滅亡﹐詞也開始逐漸沒落。 詞體一般可分為:令、引、近、慢四類。依照長短不同可以分為:小令(少於59字)﹐中調(59至90字)﹐長調(90字以上)。詞的特點是平仄並用﹐並且有時允許上去通押和轉韻﹐對音韻的要求比五七言律絕詩較為自由。這可以視為衝破前此那種武斷性的音韻桎梏的一個重要成就。五代以前的詞用韻較密﹐宋朝以後的詞用韻較疏。初期的詞多是小令﹐容易傳誦。後來作者多了﹐詞裏的字句也越來越長﹐有的長調﹐竟然超過二百字。這種演變趨勢﹐倒有些像現代的白話詩發展。然而﹐前人畢竟懂得詩詞音韻的重要﹐詞句雖長﹐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音韻的調配。(相反的﹐現代有些白話詩﹐過長而無韻味﹐竟棄音韻於不顧﹐一團混亂﹐完全失去詩歌的音樂節奏美感。)詞原來皆可入樂﹐因此也可以視為優雅歌詞的創作。詞的最大特徵﹐也是問題癥結﹐在於必須按照詞譜(詞牌)的格式去“填詞”﹐就是在一定的規格內﹐嵌入符合平仄音韻定則的字句。雖然變例很多﹐也有人漸漸在詞譜上加入「可平可仄」的修改辦法﹐但是由於格式的限制﹐在意境的發揮上﹐總令人有“削足適履”之感。詞在用韻和字數上雖然顯現掙脫唐詩音韻束縛的傾向﹐但在格律上卻陷入更深的窠臼。所以相對而言﹐詩的境界比較寬闊而詞的局面比較窄小﹐這是由於宋詞的格式比唐詩更為嚴謹的結果。「填」出來的作品﹐如果功力不夠﹐就只能局限在小圈子裡面打轉了。 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詞譜曲牌卻有上千種不同的調式﹐名稱也千奇百怪﹐其命名的來源可能是:創造樂曲時取的名;摘取詞句中的幾個字為名;或者就是詞曲內容的題目本意。詞曲與音樂分家後﹐詞譜和曲牌變成徒具其名而已。詞譜既然是人定的﹐而且其命名與生活狀況﹐尤其是現代的社會生活型態﹐更無一定的關系必須遵守。今人寫詞﹐又何必一定要死守那些陳舊不合時宜的詞譜﹐而把自己的思想意境限制在古人的規範裡面呢?詩詞的創作﹐最大的原則是以意境為上﹐音韻格律都是輔助的技巧﹐不可因噎廢食﹐墨守前人的格律規定而犧牲掉自己意境的發揮能力。所以﹐詞譜曲牌原來的版本根本不必深究﹐而在可平可仄之處﹐應該依照作者的詩詞原意而靈活調整﹐大可不必硬性規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這是至理名言。任何詩詞規則都應有其靈活性﹐詩詞創作不該因為拘泥於格律﹐而損壞到詩詞意境﹐降低其藝術性。格律是為人而設的﹐詩詞不該變成格律之奴隸。 元代以後﹐散曲雜劇開始流行。散曲是元朝新興的詩體﹐型體近於宋詞﹐有人稱之為「詞餘」。散曲的體制可分「小令」和「散套」﹐相當於宋詞的小令和長調。元曲的源頭是流行於北方的民間歌曲﹐歌詞通俗淺顯﹔但被文人採為詩歌創作的特別文體後﹐字句漸多雕琢的成份。元曲小令作風雖然不同於宋詞﹐但是形式相似﹐也按照一定的格律填詞。這種格律和詞譜的道理一樣﹐叫做「曲牌」。元曲的曲牌因為受契丹、女真、和蒙古音樂的影響﹐創作的詞句為了配合胡樂﹐風格上和宋詞的詞譜很不一樣。還有﹐元曲的字數變化很大﹐有南曲北曲之分﹐現存的元曲﹐多為北曲﹐南曲則性質上近於宋詞。形式上又有小令和套數之分﹐套數是一些曲調的組合﹐適合雜劇之用。小令的字數通常在六十以下﹐曲牌有一百多種﹐常用的也有四十多種。雜劇的曲牌更多﹐超過三百。元朝初期五十年間﹐作者多半是北方人﹐他們奠定了元曲的基本風格﹐不用入聲。元好問最早填曲﹐為金元兩代的詩壇領袖﹐他的曲風﹐影響到後來的著名作家如關漢卿、馬致遠、貫雲石、張可久等人。這些事實也說明﹐一種詩歌的風格和型態﹐都受著音樂和韻味的統攝。反觀許多現代白話詩的作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隨意標榜自由﹐而忘記了音韻和節奏﹐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風格和韻味了。 我國的古典詩歌﹐唐詩宋詞和元曲當為主流。由詩到詞﹐再轉變到曲﹐我們也可以看到前人在衝破音律桎梏這方面的傾向和努力。然而﹐由於科舉的壓力﹐和一些文人守舊畏縮的習性﹐及缺乏科學性追求真理的基本精神﹔以致千百年來﹐詩歌仍舊跳不出原來的音律圈套。其實到了元代﹐詩歌的句法和形式﹐已經變得相當的活潑自然﹐只是限於許多音韻上的舊有規定﹐尤其南北方言不同﹐押韻方法不能統一﹐無可奈何地陷落在僵硬的天地裡﹐度過了明清兩代漫長的數百年。由此可見﹐音韻規律對詩歌發展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基於以上的歷史回顧,可見前人留下優美的詩歌,成千上萬,美不勝收。我們如果瀏覽一下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可以看到古典詩詞的意味﹐代表著千百年來所凝結的美學本質﹐思維特徵﹐已經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風格。前人留下的詩詞和戲劇歌曲﹐都保留著中華詩歌的特色意味﹐這就是適合於我國社會大眾習慣上能夠深入欣賞的意味﹐也可以說是我們詩歌文化的基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詩歌不同於散文﹐主要在於詩歌是可以吟唱歌誦的﹐即詩歌必須具有音樂性和節奏美。古人對詩歌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歌者順吻,聽者悅耳」(語見四庫提要) ﹐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漢書藝文誌:「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若要講求詩歌的音韻和節奏﹐中國文字的許多特徵﹐是值得注意的。中國語言屬於單音語系﹐一字一音﹐在運用詩句的字數以求調配音韻節奏的效果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此之故﹐可以調配出一些美學特徵,例如︰詩詞中的字數句數﹐可以出現大量的整齊排列之美﹐在聲韻和字義的安排上﹐可以見到對稱之美﹐這是一般西洋詩永遠不能達到的美妙境界。這些特徵﹐更有利於加強詩歌的美感﹐例如﹕典雅抒情,含蓄隱喻,意境餘韻等等。這些特徵,更有助於營造一些效果,增加詩歌的藝術內涵,加深表現作者的感情,增強詩歌的音樂性,讓讀者容易接受和反覆吟誦,增添詩歌諧和之美,使得詩詞便於記憶和流傳。此外﹐中文文法上還有一些特點值得發揮﹐譬如動詞無時態變化﹐容易呈現情感上的永恒意味;名詞、代名詞、動詞、主受詞之間沒有嚴格文法規律,便於安排押韻和字句排列,這些都是西洋其他語言文字無法做到的。 傳統古典詩詞,浩如煙海,我們驚佩前人的詩歌才華和智慧,有學習不完的地方;瀏覽過傳誦千百年來的詩歌佳作,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美感特徵︰
A.著重意境 。詩詞的內容要能引發讀者的想像,超乎物外,不論意象或事境,都可以亦虛亦實,妙處在於能夠寫得若即若離,蘊藉雋永。 B.深富韻味。詩歌佳作,必有餘韻之美,讓讀者有回憶品味的空間,值得一再反覆吟誦。蘇東坡說﹕“言有盡而意無窮”,正是作詩的妙諦。一份典雅的氣質,引人親近,所以形容有氣質的詩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C.調配節奏。好的詩歌,都會押韻,富有音樂性,句式、字數、平仄調整出適當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詩詞佳作,容易入歌,這一原則,值得後人深思學習。 D.蘊涵感情。詩歌是思想和感情的產物,敘事細節並非強項,詩歌成功的特點在於能夠強化感情共鳴,所以人說︰“詩情畫意、文飯詩酒”。 E.凝煉字句。精練的詞句,委婉曲折,留下一些思索空間,用象徵、隱喻、暗示、含蓄、引申等手法,一語雙關、意在筆墨之外,方見高明。 人類有求新求變的天性本能,古往今來,每當一種型態的詩歌發展到了相當程度,很可能陷入雕琢,漸顯僵硬,於是就會出現一些改革更新的觀念和想法,歷史上有不少例子值得借鑑。中國詩歌將來應走的方向﹐自然不能偏離幾千年來優良傳統已經建立的特徵和意味,因為這是中國人早已習慣了的文化欣賞方式。但如何吸收新的文化滋養﹐以適應現代的社會生活和思維語言﹐讓中華詩歌能夠推陳出新﹐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大家現在應該深入探討的課題。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