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4 21:36:51瀏覽1114|回應0|推薦4 | |
分享 鵲橋仙 秦觀 / 高亦涵作曲 簡易方法寫韻味詩歌 高亦涵 ─ 精簡音律,推陳出新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每個人都可以作詩。 詩歌是人類思想和情感的美妙產物。在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會有想要作詩的時刻;對酒當歌,感嘆人生,花前月下,陌野田間,抒發心中的喜怒哀樂,排遣情懷,形諸文字音樂,都是詩歌。由於每個人所受的教育和背景各異,各人能夠寫出來的詩句自然有所不同,甚至有的人一生只把詩句藏在心底。但是,那份孕育著詩歌的意境,無關背景,卻是詩歌的靈魂,最為珍貴。 中國人是愛詩的民族。溯自古代的詩經,中華民族的詩歌,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出現過無數精采的詩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民族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文字的單音特性,中華詩歌更能展現出音韻結構上與眾不同的節奏美感,在世界文壇上獨具特色。由古代的詩經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詩歌,形式上可稱為傳統或古典的音韻格式。其中雖然有過許多形體上的變化,但是基本上都能發揮中國音韻和文字的特性,樹立起中華詩歌的優雅風格。五四以後,中國的文體起了革命性的改變,同時受了歐西文化的衝擊,於是有了「語體詩」(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白話詩」;另有人稱此為「新詩」,不合時空觀念邏輯,實乃誤用)的出現。此後,更由於社會生活型態和教育制度方法的轉變,前人留下的傳統詩詞典雅風格,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光彩,而「語體詩」的創作仍然呈現一片紊亂。推想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傳統的音韻和格律缺乏精簡改進及學校教育方面的廣泛支持,漸漸不被基層的群眾認知和欣賞;同時也因為大量現代化的劣詩過份標榜自由,而令人漠視傳統詩歌音韻的優點。流風所及,沒有足夠文化修養的人也胡來亂寫,粗俗不堪;人們失去高雅的氣質,影響社會民心至鉅。為了拯救優美的傳統詩詞和匡正現代詩的散亂弊病,更進而推廣優雅而有韻味的中國詩歌,因此對中國詩詞的音韻和作法格式實有重新研討的必要。 人類有求新求變的天性本能。古往今來,每當一種型態的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程度,就會出現一些改革更新的想法,這是自然的過程。但是有的變革,流傳久遠,有的變革,煙消雲散。所以,考量變革的取向,不可不慎。現今的時代,人們生存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隨著科學工業的發達,現代一般的忙碌生活中,很多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傳統中國文化的雅致和品味。更由於政治、教育、生活、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能夠欣賞和創作傳統詩詞的人已經日見減少。傳統詩詞的式微,實在是中國文化的不幸。為了挽救傳統詩詞免於沒落,也為了改善日趨混亂的現代詩詩質,中華詩詞將來創作的方向,當應盡量謀求傳統詩詞與現代社會生活融合。無可諱言的,千百年來前人雖然建立了良好的中國詩詞風格,但很多地方和現在的社會背景已經不能契合,很多古人留下的詞彙,已經不足以充分發揮對現代思想情操社會生活的描寫。因此,創作新的詞彙而同時維持傳統的詩風是一個需要著力的重要環節。 詩歌創作,當然應以意境為先;同時,音韻和節奏,乃詩歌能夠感人的基本要素,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於是有人會問﹕現代人寫傳統韻味的詩詞﹐要不要講究字句的形式結構﹖我個人一向的主張是︰詩詞的靈魂是「意味」,即意境和韻味,詩歌首先必須著重內涵。王國維也曾說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首詩詞,如果沒有好的內容,即使辭藻再豐富,也只落個堆砌之名,不易深入人心。我也同意人說,劣詩泛濫,非韻律之過。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詩詞歌賦各種形式之中,看到傳誦千古的名作。因此,好的詩詞,似乎不受形式的影響。這話看來有理,但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說法。中國詩詞三大高峰唐詩宋詞元曲,各具形式,風格自不相同︰唐詩境界寬闊,宋詞深長含蓄,元曲自然坦率。王國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例如晏殊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後來寫成詩句,被批評表達性太弱,詩不如詞。可見硬性規定的形式,卻能夠影響創作的風格。更重要的是,舊詩形式加諸詩歌的限制(例如嚴格的平仄入聲字,對仗等等),卻使得許多初學者望而生畏裹足不前,造成文化上的損失。形式雖然無法限止劣詩,但是濫用自由卻會影響好詩的創作流傳和寫作的人數。 傳統詩詞給許多年輕人的感覺是入門困難,又不能與日常生活契合。一些舊式的文人,不肯學習統一的音韻語言,執著於古老的格律,嚴守陳舊的「口授心傳」作詩方法。於是給人們的印象是,若要學做傳統詩詞必須: 辨平仄, 學會使用入聲字, 翻查古老的詩韻和詞譜專書, 熟背平平仄仄仄平平之類的格律, 多讀古籍詩書。 可是,現代學生必須學習科學工商各領域的基本課程太多,詩詞教育不能普及,這些古老方式的要求,是很難被年輕一輩普遍接受的。因為入聲字的困擾,許多人視辨平仄押韻為畏途。何況他們可能認為,即使學會了做傳統式詩詞的方法,但是缺乏現代的詞彙,也寫不出適合現代生活的心中感觸。同時,因為時間不夠而少讀古籍詩書,更不易欣賞和理解古人詩詞裏的優雅情操,這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傳統詩詞因而式微。 一般人的印象是﹐古典詩詞中﹐唐詩最注重形式﹐尤其五七言絕句和律詩﹐四句四聯﹐排列整齊﹐對後人的觀念上起了很大的影響。其實﹐詩歌最重要的是意境韻味和內容﹐至於形式的安排﹐那只是“節奏的外貌”﹐不應該看作第一重點。整齊的詩歌節奏固然有其特點﹐但是過份注意方正的形式﹐難免流於呆板﹐反而失去生動之美。整齊排列固然很好﹐但少了一份自由活潑的氣息。雖偶有佳作﹐然而這樣方式寫多了以後﹐詩的內容也難免會跟著形式走﹐思維漸漸趨於平板生硬。無意間執著於“因律害意”這個弱點﹐結果是得不償失。這個觀念如果還是一成不改﹐就難怪有些人把舊詩看成“豆腐乾塊”而遠去了。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倡掙脫律絕四聯四句格式的作法。陳子昂﹐李白﹐白居易與花間諸家﹐及至宋詞元曲的興起﹐有思想的詩人們﹐都曾致力於詩詞結構上利用長短句來調配節奏﹐也避免那些廢話和呆板。可惜的是﹐由於古代對音韻格律的過份重視﹐並且也受到科舉的影響﹐失之偏頗﹐弄得宋詞元曲比律絕詩更加難寫﹐因之沒有收到想像中的效果。 為今解決之道︰我們必須「精簡音律,推陳出新」,衝破舊式的音韻格律,尋求一條「方便」的道路,但又不要失去傳統的典雅韻味。這種寫法,我名之為「簡體詩詞」。「簡」字原意猶省略也﹐禮樂記:「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用意是簡化掉繁瑣的陳舊格律﹐但是不帶任何革命意識。我們的宗旨要「避繁就簡」﹐不失典雅﹐促進現代人寫出來的詩歌可以和傳統文化接軌﹐讓詩歌自然走進社會群眾。我們尋求在傳承古典詩歌優秀特徵的基礎上﹐共同建立簡化統一的音律體系和調配節奏的基本原則。我們需要保留的是典雅的意境和韻味﹐不是陳舊的嚴謹格律。任何規則都應有其靈活性,詩詞創作不必處處拘泥於舊有的格律,因而損壞到詩詞意境以致降低其藝術性。要知道,格律是為人而設的,詩詞不該變成格律之奴隸。只要是人為的規則,為了初學寫詩及推廣詩歌的方便這個大原則,可以將音律的要求盡量放寬,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音律法則。如何調配音韻,大家何妨以統一的普通話音韻為起點,放棄入聲字那個“麻煩製造者”,共謀諧和。節奏方面,可以將二字音節(以後將詳細闡釋)靈活應用,但也不必過分嚴格規定,主要目的在求平仄相間,富音樂性;押韻不必嚴格,但是必須要調配出節奏感,不顯呆板即可。 在音韻方面,希望通過放棄入聲而統一發音帶來的方便,消除方言的隔閡,讓所有的詩人都可以方便地選字押韻。從此以後,作詩不必再去翻查特定的韻書,只要會唸字,會用普通的字典就夠了。希望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再視押韻為畏途,無論初寫傳統詩詞或者語體詩,都可以對音韻作適當的調配,聲調鏗鏘。對於已經習慣使用舊詩韻的詩人們,簡化統一的詩韻與您沒有衝突,只不過是多了一部並存而較為容易押韻的韻書(如新華字典)。閣下要用舊韻也好,願意用簡韻也好,都不會有錯。但是對下一代寫詩的人們,用簡化的方法去押韻,您說是不是會方便一些呢?以後,傳統詩和語體詩的作者有了相同的語言,建立起血脈相通的詞彙和意念,目前形態相異的詩體,才能有望融合交流。 格律形式方面,我們主張簡體詩詞不必拘泥於任何的特定形式。一首詩詞的格式﹐可以根據它的內容而變化。只要能用優雅的詞句和韻味來表達美好的意境﹐傳統詩詞曲和語體詩的風格﹐都可以包容在簡體詩詞的範疇之內﹐不分彼此。我們要儘量放寬格律﹐但卻不能完全放棄音韻和節奏規則。我們不以出律為標榜﹐但也不主張因為不遵從舊律就可以隨便亂寫。詩歌應有音韻節奏﹐所以簡體詩詞也要符合一些最最基本的音韻原理。因為我們有最基本的原則可以遵循﹐所以並非單純的“擬古不合律”或者“破律”。我們著重典雅的韻味﹐雖然沒有嚴格的形式規定﹐但也要盡可能留意平仄的調和﹐因之可以視為「不依照舊詩詞曲譜但是有古典韻味的詩歌」。 綜合上面有關音韻格式和節奏的討論﹐簡體詩詞可以算是「應用最方便的押韻法則及最簡單的節奏規律﹐方便於融合古今韻味的詩歌」。我們提倡追隨古風但適合現代情操的雅正詩詞。從舊傳統的角度來看,追隨古風,主要在擺脫唐後的嚴謹格律限制,但又不失中國的傳統韻味。因為古體創作比較自由,可以有空間納入現代的詞彙和觀念。學習陶淵明、李白、白居易的詩風,加入現代的思想和詞彙,就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推陳出新」的中國韻味詩詞。從語體詩的角度來看,探討傳統格律,也有助於調整語體詩所最缺乏的音韻和節奏。所以,提倡簡體詩詞,最重要的就是希望避免“因律害意” 和“以聲害意”。詩詞之美,重在情韻意境,有時飄忽,有時平實,有時完整,有時錯綜,動靜虛實,雅俗兼容,留給人一份餘味和聯想,方是佳境﹔運用之妙,當然要看作者的功力和思維了。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為了我們對詩詞的熱愛,學習和寫作詩詞,必須講求「方便」。掌握了一些基本訣竅之後,大家都能夠很容易地抒寫有傳統韻味的詩詞。在忙碌的生活中,只要你有一時的興趣和靈感,公車上,散步途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作詩,不必再去等待翻閱那些陳舊又莫衷一是的韻書詞譜了。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詩歌大國,不同型態的詩詞文風,也自然經歷過興亂盛衰的變化。當某種型態的詩歌走到偏執或者混亂的地步時,詩人們會從歷史的洪流裏,找到回顧的窗口,借鑒前人的智慧和優點,尋覓新的出路。我深信,真正的詩人畢竟是有理性的。這裡,我也要再次強調,提倡簡體詩詞,絕對沒有絲毫革命意識或“排他性”。這表明提倡簡體詩詞並無意要排斥或統一其他詩詞流派。更沒有奢望多少詩人會來遵從簡體的寫法。我的希望只是:建立一套革新性而能融合古今的「詩歌體系」,為初學的朋友提供一條方便的入門之道。使得更多的朋友們可以應用最簡單的音律法則,去自由抒寫有傳統韻味的詩歌。 簡化音律後的簡體詩詞有比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方便地溶入現代的語彙,更深刻地表達當代人的心聲,幫助中華詩歌在推陳出新的基礎上,邁進一步。此外,簡體詩詞也容易溶入外來的文化思想。這一點,和白話詩的長處相當接近,只是必需注意適當地典雅用韻就好了。例如徐誌摩的語體詩“偶然”和“再別康橋”,字句用韻調配得當,一直為人喜愛。可見吸收外來文化思想和技法,跟我們的優雅詩歌風格,並無牴觸。事實上,排除了一些格律,簡體詩詞在寫法上也很接近於唐前的古體詩。我們希望將來由簡體詩詞帶動的詩風,是大眾化的藝術,這樣才能實際地把詩歌長流中的古典和現代的兩個源頭接軌。錢鍾書的理想主張︰「縱向溝通古今﹐橫向聯繫中西」,也就可以在簡體詩詞中實現了。 分享 鵲橋仙 秦觀 / 高亦涵作曲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