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江南可採蓮 漁歌子 ----
2007/11/01 20:20:28瀏覽7389|回應0|推薦7

漁歌子  楊小琳演唱

下載欣賞  http://www.yczxnorth.cn/shj/mtv/lvsuoyi_05.rm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載自 http://3hj.cn/index.php?uid-4-action-viewspace-itemid-951

江南可採蓮

欣賞 [須耐心登錄]

http://3hj.cn/index.php?uid-4-action-viewspace-itemid-950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本篇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歌採用民間情歌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以,象徵愛情,以魚兒戲水于蓮葉問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格調清新健康。詩歌的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遊動為依據,顯得活潑、自然、有趣。句式複遝而略有變化,是《詩經》的傳統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聯想到採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

 【賞析】:此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旨在寫良辰美景,行樂得時。清人沈德潛評此詩為奇格(《古詩源》卷三)。張玉榖則認為此詩不寫花而只寫葉,意為葉尚且可愛,花更不待言。

大體這種民歌,純屬天籟,最初的創作者未必有意為之,而自然顯現一片大自然活潑的生機。余冠英先生認為魚戲蓮葉東以下四句,可能是和聲。前三句由領唱者唱,而後四句為眾人和唱。

詩中田田,指荷葉茂盛的樣子。

北朝樂府  敕勒歌

載自 http://www.singtaonet.com:82/culture/poetry/t20060301_153839.html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賞析】: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中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註釋】:
1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
.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
.蒼蒼:青色。

載自http://www.singtaonet.com:82/culture/poetry/t20060207_136484.html

 

西北有高樓    無名氏

古詩新唱欣賞 [需登錄] http://3hj.cn/index.php?uid-4-action-viewspace-itemid-962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敵意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慨歎著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的漢末文人,面對的卻是一個君門深遠、 宦官擋道的苦悶時代。是騏驥,總得有識馬的伯樂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鐘期這 樣的知音?壯志萬丈而報國無門,--在茫茫人和事,還有什麼比這更教人嗟傷的 呢?
    
此詩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這失意當然是政治上的,但在 比比傾訴之時,卻幻化成了高樓聽曲的淒切一幕。

    
從那西北方向,隱隱傳來錚錚的弦歌之音。詩人尋聲而去,驀然抬頭,便已 見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這高樓是那樣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間又很眼熟: 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刻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 的閣簷,階梯有層疊三重,正是詩人所見過的帝宮氣象。但帝宮又不似這般孤清,

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樓影,分明聳入了飄忽的浮雲之中。

人們常把這四句所敘視為實境,甚至還有指實其為高陽王雍之樓的(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其實是誤解。明人陸時雍指出,《古詩十九首》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大特點,就是情動于中,郁勃莫已,而勢又不能自達,故托為一意、托為一物、托為一境以出之(《古詩鏡》)。此詩即為詩人假託之高樓云云,全從虛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雲縹緲,呈現出一種奇幻的景象。

    
弦歌之聲就從此樓高處飄下。詩中沒有點明時間,從情理說大約正什夜晚。在萬籟俱寂中,聽那音響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籠蓋而下的感覺吧?這感覺在詩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傳說他為齊君戰死,妻子悲慟于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崔豹《古今注》)。而今,詩人所聽到的高樓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頹杞都之悲,故以之為喻。全詩至此,方著一字,頓使高樓聽曲的虛境,蒙上了一片淒涼的氛圍。

    
那哀哀弦歌于高處的歌者是誰?詩人既在樓下,當然無從得見;對於讀者來說,便始終是一個未揭之謎。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詩中將其比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這女子大約全不知曉,此刻樓下正有一位尋聲而來、佇聽已久的詩人在。她只是錚錚地彈著,讓不盡的悲哀在琴聲傾瀉: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聲清切而多傷,當其隨風飄發之際,聽去該有多麼淒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回,大約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

幽咽泉流水下灘冰泉冷澀弦凝絕之境。接著是鏗然一彈,琴歌頓歇,只聽到聲聲歎息,從高高的樓窗傳出。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在這陣陣的歎息聲中,正有幾多壓抑難伸的慷慨之情,追著消散而逝的琴韻迴旋!

    
這四句著力描摹琴聲,全從聽者耳中寫出。但摹寫聲音,正摹寫其人也(張庚《古詩十九首解》)。讀者從那琴韻和息聲中,不正隱隱約約,看見了一位蹙眉不語、撫琴墮淚的絕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詩人說得縹緲,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罷了(吳淇《選詩定論》)。當高樓弦歌靜歇的時候,樓下的詩人早被激得淚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誰無痛苦?但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廣大,而且是那樣難以言傳。當她借錚錚琴聲傾訴的時候,難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鳴?但她找到了知音嗎?沒有。這人世間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樣稀少而難覓的呵!如此說來,這高樓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豈不也是枉然--這大約正是使她最為傷心感懷、再三歎自的原故罷?但是,我們的詩人,卻從那寂寂靜夜的淒切琴聲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傷情。這傷情是那樣強烈地震撼了他--因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尋覓者呵!共同的命運,把詩人和歌者的心連結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脫
口而出,深情地安慰這可憐的歌者:再莫要長籲短歎!在這茫茫的人世間,自有和你一樣尋覓知音的人兒,能理解你長夜不眠的琴聲。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願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伴高飛,去遨遊那無限廣闊的藍天長雲!這就是發自詩人心底的熱切呼喚,它從詩之結句傳出,直身著上與浮雲齊的高樓綺窗飄送而去。傷心的佳人呵,你可聽到了這曠世知音的深情呼喚?

正如西北有高樓的景象,全是詩人托化的虛境一樣;人們自然明白:就是這弦歌高樓的佳人,也還是出於詩人的虛擬。緦的讀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實在正是詩人自己--他無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寫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罷了。不過,悲憤的詩人在撫衷徘徊之中會生此奇思:不僅把自身托化為高樓的歌者,而且又從自身化出另一位聽者,作為高樓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懷、聊相慰藉--透過詩面上的終於得遇知音、奮翅高飛,人們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種四顧無侶、自歌自聽的無邊寂寞和傷情!詩人的內心痛

苦,正借助於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現得分外悱惻和震顫人心。吳淇稱《古詩十九首》中,惟此首最為悲酸。不知讀者可有同感?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13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