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30 12:35:41瀏覽2229|回應0|推薦5 | |
詩歌 載自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poetry/chclassic/audio/poetry_chcaudio.htm 解析 載自 http://www.wsbedu.com/chu/gushi/gushi3.asp?wai=101&wai2=du1 ◎欣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現代創作歌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761年春天,杜甫求助於親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終於有了個棲身之處。誰知八月秋風破屋、床頭雨腳如麻。在徹夜難眠、感慨萬千之餘,詩人寫下了這首感人的千古名篇。郊:野外。罥(音眷):纏繞,牽掛。塘:方水池。坳(音凹):窪下的地方。俄頃:一會兒。漠漠:密佈的樣子。衾:被子。惡臥:睡不安穩、睡相不好。如麻:紛亂的樣子。喪亂:指安史之亂。庇:遮蔽,此指庇護。突兀:高聳特出的樣子。 【全詩串講】 八月秋深季節狂風憤怒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頂上三重茅草。 南邊村裡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忍心當著我的面做盜賊。 一會風停了雲也暗黑成墨色,密佈在天空而使得天昏地黑。 自從安史之亂我就睡眠不好,漫漫長夜滿屋濕漏如何得了!如何能得到寬廣大廈千萬間,庇護天下受凍人讓他們歡喜,在風雨之中安然不動穩如山!啊呀!何時能看到面前高聳起這些高房大屋,即使我個人房子破了凍死也心滿意足! 【言外之意】 才住了幾個月的新茅草房,眼睜睜的看到呼嘯的秋風把房頂的茅草一層一層的捲了起來,但又不落在住家的附近,而是乘風飛過江去,然後像下雨一樣,呼啦啦的分散灑落下來。飛得高的纏掛在樹梢上弄不下來;飛得低的掉到池塘裡或窪地稀泥上,也拾不回來了。在荒地上那些本來可以收拾起來重新蓋到房頂上去,可是南邊村子裡湧出來一夥小孩子,當著詩人的面就抱著茅草鑽進竹林裡去了。腰腿無力追不了,口乾舌燥喊不了,詩人只好慢步挪回家來,倚靠著手中的拄杖獨自傷心歎息。 這裡雖未明言,但已經暗示了世風澆薄、人情似紙的世態了。當然,詩人不是真的把小孩子當「盜賊」來對待。冒著那樣的大風,抱一小把不值錢的茅草跑回家去,那不都是非常窮困的家裡出來的小孩子嗎?真正的「盜賊」是不會來撿這些東西的。但詩人這樣說卻反襯出自己貧困的程度:這些不值錢的茅草對詩人來說卻是可貴的家產,以至於兒童撿去了都感覺他們是當面做「盜賊」! 屋破的痛苦還沒緩解,雨漏的慘況又跟上來。真是屋破又遭連夜雨!風一停就烏雲滿天,像墨一樣黑的烏雲,弄得天昏地暗的。房頂缺草了,雨就亂紛紛的直接洩進屋裡來;布被子不暖和,小兒子夜裡就睡不安穩,亂動亂拱,終於把被子也蹬破了;現在加上屋裡到處雨濕,床頭特別是沒一點乾地方,就更是陰冷淒涼了。自安史之亂後所經的種種痛苦和憂國憂民,本來就使詩人長期失眠,現在的景況就更讓人徹夜難眠了。淒風苦雨中坐盼天明,寒夜就顯得越是漫長! 雖然身在這種老弱無力、窮困無助、淒苦難言和焦慮不眠的苦境中,詩人卻沒有只想到自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為他們找到千萬間廣廈,使他們能免於遭受自己目前這樣的苦況,乃至於自己一個人凍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現了詩人博大的仁愛胸懷和高尚的人格。 正是這種可貴的思想,使得詩人對自己苦境的描寫具有了更為深厚寬廣的內涵,因為那不僅是詩人自己的傾訴,而且也是為千萬同樣處境的寒士們的代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能為他人著想的崇高品質,使得詩人的許多詩篇得以千古流傳。與其說詩人創造了好的詩篇,不如說善念造就了好的詩人! ◎欣賞: 八陣圖 杜甫 [現代創作歌曲]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註釋】: (1)八陣圖:三國時代諸葛亮推演兵法把細石堆成的八門陣勢,其遺跡在現今四川奉節縣西南。 說起諸葛亮的功勞,在三國裡要算是蓋世第一,,他的名氣就是從八陣圖上成就的。這江面上有很急的流水,但是堆成八陣圖的石子一點也沒有轉動;到現在劉備併吞東吳失策的這一件事,到現在仍然是空流餘恨啊。 ◎欣賞:[現代創作歌曲] 兵車行 兵車行 : 詩 樂 朗誦 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 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 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 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 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欣賞: 石壕吏 杜甫 [現代創作歌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迎。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寫作者投宿石壕村時,耳聞目睹的官吏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是唐詩中廣為傳播的名篇。投:投宿,找地方住宿。捉人:這裏指強行抓壯丁。一何:此處的“一”是語助詞,用以加強語氣。男:兒子。偷生:苟且的活著。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小孫子。老嫗:老太婆,這裏是詩中的老婦自稱。幽咽:形容低微的哭聲。 【全詩串講】 傍晚過夜投宿到石壕村,正碰到徵兵的官吏抓人。 【言外之意】 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在鄴城被史思明打得大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到潼關一帶強行徵兵,人民苦不堪言。當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他把途中所見所聞寫成有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 此詩在藝術表現上極其精煉。全篇句句敘事,既無抒情、也無議論,但又處處寓抒情、議論於敘事之中,愛憎強烈、傾向鮮明、褒貶明確,既省了大量筆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傾向。詩中還應用藏問於答的手法:老婦的“致詞”中用事件的轉折和結局暗示了官吏始終橫暴、蠻悍,不斷的逼問老婦的情形。 三個兒子參軍入伍,就已經死了兩個。寡婦兒媳帶著一個吃奶的孫子,連一條出門見人的裙子都沒有!老頭子雖然翻牆逃走了,老太婆卻當晚就被抓壯丁的官吏抓到軍中去為兵士做飯去了。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悲慘到了如此地步,真是民不聊生啊!作者當時也身為國家官吏,面對這一悲慘現實,沒有美化遮掩,而是如實揭露,發出“有吏夜捉人”的呼喊,其震撼人心的聲音一直迴響到今天。杜甫一生中固然費盡心力去發展詩歌技巧與方法,但他的名聲不是單憑詩歌技巧與方法就能成就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他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那顆赤誠之心,使得世代後人永遠把他記在心中。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