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0 10:07:56瀏覽1002|回應0|推薦37 | |
***______「秋 日 漫 步」_____***
前兩天到高島屋百貨公司逛逛走走,赫見處處懸掛著「秋日漫步」的條幔,可能正是在促銷秋日的服飾和用品吧? 然而,正是這四個字,猛然喚醒了沉睡在心中的一首老歌: 「秋日漫步到庭園 滿庭芳草萎 惟汝野菊獨盛開 婉若伊人在 思摘汝時,悲我意 哀我舊情懷 摘得汝時,凋汝蕊 我心復憔悴」 歌詞悠悠然之中卻頗含悲秋之感。都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作物多在這時採收,熟成的作物多呈金黃或淡橙的色彩,所以「金秋」是意象也是實景。而百花此時也開始漸漸走向凋零,「滿庭芳草萎」是很寫實的風景。
這首歌以秋為背景,書寫自我舊日的情懷,再配上緩緩的曲調,的確給人不小的感染力。多年前的歌唱五燈獎節目上,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唱了這首歌得了首獎,歌聲清亮又抒情,獲得不少掌聲。
大學期間,也曾和同班又住在一起的敏敏,經常分高低音二部合唱,至今對它印象深刻。所以百貨公司這四個「秋日漫步」的促銷文字,竟然勾起了我對這首歌的回憶,當然,也真提醒了我──秋天來了,一個屬於詩的季節。
說到詩,上個月29日報紙上有一篇文章「美感的喚醒」,作者是學建築的,他早年出版過一本「都市偵探學」,說到行走在人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市街上,如果肯用點心,可以發現不少趣味的現象,藉以認識某個城市的特質,我讀得頗為心有戚戚。也就對這位作者一直欣賞有加,甚至可說得上相當另眼看待。他見報的文章我也一定拜讀。
這篇文章裡作者說:美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喚醒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美感基因的存在。 他這話說得有道理,我百分之百贊成!我們的教育總把每個人先天具有的這種美感基因忽略,甚至讓多數人自認為自己沒有半點美術、音樂或寫作的細胞,一切都只由學科的考試來決定勝負,考試決定了每個人生涯裡的一切。
待職場退休之後,很多人為了休閒去學畫、學聲樂唱歌,這才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出乎意料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做得有模有樣,並不認為有什麼天賦上行不得也的阻礙。當年他們之所以連上課的圖畫作業都要拜託別人代工完成的情況,全是被所謂的「天才」這兩個字嚇的,以為只有不世出的「天才」才能与美感沾得上邊。
然而作者的另一個立論:他在京都這個地方,才體會得到以往所讀中國古詩詞意境的美,關於這點,我卻多少有點和他不同調的意見。 都說日本的京都很美,幾乎是唐朝古典城廓的再現,已經過世的散文能手韓良露就曾一再地稱讚。然而非得到了京都才能喚醒對古典詩詞美感的感受和欣賞,似乎說什麼也有過了頭的感覺。
我沒去過京都,也沒去過長安,可在賞讀李白或蘇東坡詩詞的那個當下,不論他們所寫的情也好、景也吧,自認為總也能夠感受到某個還不差的程度,不至有什麼間隔或意會不出的難處。所以只因京都才能「療癒救贖」美感的官能,不是太過於推崇這個城市,就是太自貶我們自我的體會能力,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
但是作者也說,他在中學開始讀古詩詞時,只有背誦和考試的壓力,其他什麼感覺都談不上了。可能就是這種考試的壓力,讓他只知背誦而沒有體會与欣賞的心情,這點我倒是和他看法一致。
在學校讀書時,我最討厭歷史課,因為總有記不完的年代,還有歷來皇帝的名號,真正無聊至極!當時不敢說的是,這些昏君都死了幾百年了,還要我背他們的年號做什麼?可見學校如果只注重考試,尤其是死背的內容,真的會百分百的扼殺所有學習的興趣。
這又讓我念及,小學時候在薇閣上課的情形,當時我們有一堂「古文欣賞」課,老師很認真的講授,卻不列入考試的範圍。我們上課,就只是輕鬆地聽講解兼聽聽故事,順帶對古詩詞多了解一點點,多體會一點點。雖然老師也要求我們背誦這些詩詞甚至古文,但因為沒有考試的壓力、不關升留級的關卡,背得熟与不熟都不是當務之急,自己的興趣是否濃厚才是關鍵。
每個小學年齡的學生,對詩詞的認識和體會,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樂趣卻都可能相同。當年在那種沒有壓力的聽講和背誦之中,相信國語文程度都會潛移默化的有所提昇。而美感的培育或喚醒,也會在無形中自然成長為一棵大樹吧? *「薇閣時代」裡有一篇相關,談到「這堂課,我們坐著時光太空梭出遊」,敬請點閱。*^-^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