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29 23:03:23瀏覽1839|回應4|推薦61 | |
最近偶然發現1953年的美國電影《羅馬假期》的片名另有典故,它最早出自19世紀英國文學家拜倫(Lord Byron, 原名George Gordon Byron)的敘事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電影《羅馬假期》是個浪漫喜劇,拜倫則是用「羅馬假期」來嘲諷古羅馬人從角鬥士的殊死博鬥得到快感,所以說博鬥日是「羅馬假期」.20世紀美國作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有本同名小說,辛克萊是左派人士,他的著作都是為勞苦大眾發聲,這本書聽說是批判資本主義的,不會是什麼令人歡欣的事.書已絕版,我找不到其他資訊,倒是很有可能是借用了拜倫的意思. 我看過電影《羅馬假期》,只記得「測謊之口」(Mouth of Truth,附劇照如下)那一幕和偉士牌摩托車(Vespa),其它沒有什麼印象.回頭研究了一下,最後男主人翁明白自己只是個平民,對方是正牌公主,就默默的離開了.這是正常合理的結尾,不像含有任何評論的意思.電影以《羅馬假期》為名應該是因為它很適合劇情,只是巧合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