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授好白 張小虹論名畫電影 & 夜巡林布蘭
2008/08/20 16:22:48瀏覽1937|回應1|推薦2

看了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在聯合報名人堂上論名畫電影,覺得很好笑。

張小虹簡化了所謂的「名畫電影」是跟風搶拍,然後推論到電影以名畫來「自抬身價」。那篇文章看得我也是「瞠目結舌、歎為觀止」。又讓我覺得台灣有許多很有名的教授,原來也不用功,也很白。

張小虹的文章中這樣寫著:

從《達文西密碼》由暢銷小說到賣座電影的一路長紅,全球電影界興起一陣趕拍「名畫電影」的跟風,頓時間大銀幕成了美術館與博物院的最佳影音名畫導覽,而每一幅世界名畫都成了CSI犯罪現場,看得讓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

為何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名畫電影」大行其道?除了跟風搶拍這個最簡單的理由之外,「名畫電影」作為古典繪畫藝術與當代電影文化的異界結盟,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有關名畫的危機、電影的轉型?「名畫電影」的密集出現,除了說明大眾文化的電影可以援引高蹈藝術的世界名畫來「自抬身價」、「寓教於樂」,也可以同時讓觀眾通過電影作藝術入門,重新「回流」到式微的博物院美術館裡品畫賞畫。

教授不知是根據什麼,來評論所謂的名畫-電影,是跟風搶拍?更不知道後來又如何推論出「自抬身價」、「寓教於樂」?或許是張教授自己想像出來的吧!

像是電影「夜巡林布蘭」,人家可是荷蘭紀念林布蘭的一個藝術節活動之一呢。把電影全都化約為跟拍搶風的「名畫電影」,真是太武斷了。

Nightwatching is a project of The Kasander Film Company.
The exhibition at the Rijksmuseum is a co-production with the Holland Festival and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另外,歐美國家,拍攝和藝術家有關的電影,由來已久,而且作品很多。

不論是

羅丹與卡蜜兒(Camille Claudel 1988);

以畢卡索的為題材的 狂愛走一回(Surviving Picasso (1996));

或是波拉克與他的情人(Pollock (2000));

或是借由藝術教育來大談女性主義的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2003))。

簡略的舉這幾部電影,按年份來看,就知道拍攝和「名畫」有關的電影,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所以,何來跟風搶拍。

又以畫作暗藏秘密的故事手法,也不是從達文西密碼就開始了,彼得格林納威早期電影: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1982)),就透過一名畫家,去發現雇主家族背後許多的秘密了。所以「夜巡林布蘭」Nightwatching (2007)),只是導演再度玩了一次類似的手法罷了!何來跟風搶拍。

 

至於電影「夜巡林布蘭」,其故事主題不只是那幅名畫而已,電影中,還包括了林布蘭和妻子之間的愛,影響了他在繪畫上的表現。而一名從貧民出生,到成為阿姆斯特丹最有名的畫家,卻可能因為一幅畫從此走向落沒,這樣的故事背景也充滿了傳奇。當然,對荷蘭十七世紀的歷史有更深認知的話,例如當時荷蘭和英國的關係,還有那些有錢仕紳,為何要找人做畫?若多了解一些背景,再去看這電影,可能就更趣味了。

對於張教授而言,可能擔心電影的影像會取代了人們對真實的畫作的感動,我覺得她是太杞人憂天了。

張教授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以前我們總愛笑說,看慣了世界名畫冊,等到有一天真的在羅浮宮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之「真跡」時,恐怕會為其不可置信地的「迷你尺寸」(77x53公分)而大失所望。

看到真跡還會失望?那真是太可悲了。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43419&aid=2147120

 回應文章

燕子
叫她白教授
2009/03/03 04:32
同意你的說法。她經常有虛浮的觀點與文字。學術可以搞怪,但不能只有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