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種魔※普獻法師講述
2021/02/19 18:46:18瀏覽789|回應0|推薦18

接下來的課,各位可以把講義收起來,暫時讓它休息一下。因為各位都是在佛學院,我們要來檢討一下我們信佛學佛的方向、方法,方向對嗎?用對了方法嗎?如果沒有用對方法,我們很辛苦的修,修到最後沒有得到結果,反而得到反效果。講不好聽就是沒有成佛反而變成魔,那就很冤枉。甚至自己陷入魔境當中,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對的,執非成是,那就很冤枉了。

那我就選《華嚴經》裡面很值得讀的一品:「離世間品」,裡面講到什麼是佛、什麼是魔、什麼是魔業、什麼是佛業,各位如果想了解的話,可以把「離世間品」好好的讀一下。早上我就略略舉一些我們修行過程中,我們碰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是魔的境界,但是我們繼續去執著,而且越陷越深。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第一個「蘊魔,生諸取故」。「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對五蘊產生種種的執著,叫做蘊魔。各位能不能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什麼叫蘊魔?

 你們幾個同學不是都當「護髮使者」嗎,頭髮要染成什麼顏色才好看,算不算蘊魔?也算蘊魔。或者你覺得我的鼻子不好看,我去手術美容,算不算蘊魔?我的眼皮只有單眼皮,我要割成雙眼皮,算不算蘊魔?我的臉皮有皺紋,我要拉得平平的才好看,算不算蘊魔?我要吃燕窩,我要吃什麼才能肥能壯,身體才能享受,算不算蘊魔?我們一天到晚就想我要吃補、十全大補,長生不老;我要擦什麼膏,臉才會好看;這個就是蘊魔。為什麼?生諸取故。現在社會上很流行打胎盤素,一針幾萬塊,那就是蘊魔。

就是說,這個身體你不照顧它,它會傷害你;你太照顧它了,也會傷害你。你過度使用它,太用功太用功,用功到沒有氣力,那也會生病。所以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你如果不能去善調理,它會給我們產生很多弊病。

我看同學們吃東西都很隨便,糖果、餅乾、咖啡、巧克力,這個都會傷害到你的五蘊,是修行很大的障礙。我做得到的事情我才敢講,像咖啡、餅乾、糖果、汽水這些東西,我絕對不吃。你們能做到嗎?你看,都不敢點頭。我確實這樣子執行,所以現在六十歲了,還可以坐在這裡,否則坐不下來了。

我要利用這個色身來修道,我就要好好的保護它,但是我也不過分地寵它,動不動就睡睡睡睡,結果這個身體睡壞掉了;動不動就吃吃吃吃,吃出一大堆的病。雖然五蘊是皆空,但是它生起病來,那個痛苦是很真實的。一切是假的,生病是真的,死亡是真的,那不是騙人的。你說一切是假,你生病時,看看你哭不哭?痛苦到你會流眼淚的,對不對?

五蘊是很好用的東西,成佛需要它,度眾生需要它,學法也需要它,但是你生執著心,我要吃人蔘、我要吃燕窩、我要吃維他命,吃一大堆的,這個身體你照顧它這麼好,最後它會送給你三個禮物,想想看是什麼?(學生答:老病死)很聰明,畢竟是我們院長、教務長教導出來的。最後這個身體送給我們三件禮物:老、病、死。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不過分的保護它,也不過分使用它,它就會變成一種修道的法器、成佛的法器。這個五蘊和合的肉報身,它就會變成法身,知道嗎?變成法身,千百億化身,就有這種功效出來。

第二「煩惱魔,恆雜染故」。「來到這個地方,國語也聽不懂,中文又不會寫,回去算了,回到寮國去、回到越南、回到新加坡、回到香港、回到馬來西亞」,這是什麼?煩惱魔。「這裡這麼冷,冷得要死,我不想住了」,煩惱魔。「這個同學對我不好,那個同學也看不起我,我講的話他聽不懂,就想走了」,這是煩惱魔,總是覺得不對勁。早上鬧鐘響了,壓下去,再睡一下,這個是煩惱魔。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煩惱魔在內心裡面生出來了,「恆雜染」,永遠都是雜染這些煩惱,這些煩惱會招感痛苦,所以說煩惱魔。

第三「業魔,能障故」。如果我們前生殺生殺得多,這輩子病很多,要開刀要手術。一天到晚生病的,大部分都是前生的一種業障,跟業障有關係。或者前生去親近邪知邪見的人,所以這生當中直到老就是不能改正過來,信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好奇心,想追求神通。自己的心思不能通,專門想了解別人的瘡疤,這種很麻煩。所以這是一種業障,能障礙故。

第四「心魔,起高慢故」。內心裡面的魔。就是覺得我了不起,我高人一等,我是菩薩轉世,這個就是心魔。

第五「死魔,捨生處故」。死亡現前了。我們只要出生,就被判了死刑,對不對?你不出生,就沒有死刑可以判。我們一出生,就被注定說必須死亡,什麼時候死不知道,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死亡是一直跟在我們身邊,看不到,永遠永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我們的身旁。

我們這樣講好像是天方夜譚,好像是講故事,講歸講,我們往往認為我現在年輕有體力,有一大堆的理想、抱負,怎麼會想到死亡,不會的。人年紀越大的時候,對死亡才會越敏感,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死亡離我很遙遠。可是多少年輕人就這麼離開世界!我們元光寺有納骨塔,你們去看看裡面有多少漂亮年輕的小姐先生。我進去看過,好多很年輕很漂亮,二十幾歲,說走就走,一場病、一個車禍就走了。

所以死亡是一直跟著我們的,它不會客氣的,不管你有錢沒錢、你開悟沒開悟、你是男是女、你是比丘或比丘尼、沙彌或沙彌尼,它就是隨時跟著我們。這個叫死魔。

第六「天魔,自憍縱故」。天魔,我們都還沒有這個資格,知道嗎?等你要開悟那一剎那,天魔才會出現,所以這個我們不談。

第七「善根魔,恆執取故」。奇怪,善根還有魔?這個就是讓我們了解,我們修行有所偏了。譬如說我悲心很強,我就是去布施、去做善事、跟眾生結善緣就好了,去做就對了嘛。做就對了嗎?一定要思考是不是跟智慧相應,是什是跟佛法相應。有些人執著做善事,但是沒有跟智慧相應的時候,變成神會的一種救濟慈善的工作而已,那這也是執著善根的一種表現。那有些人執著修禪定,什麼都不要,單單執著修禪定,也是善根魔。

第八「三昧魔,久耽味故」。有些人覺得這個世間紛紛擾擾、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真的是好煩喔。那就找一個快樂的地方、清淨的地方、清涼的地方,打坐入定,沒有妄念,一念不生。這個好不好?看起道性很好,遠離人群,遠離煩雜的世間,很了不起,但是你如果是太重禪定的話,那就會變成一種執著,執著這種定境,你不敢回到現實人生當中,你沒有辦法跟別人共處。

三昧,有的時候用「酒」字來形容,叫做三昧酒,三昧也是像酒一樣很迷人的。你們大概會有這些經驗,這麼一打坐入定的時候,首先感覺到手不見了,腳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整個世界消失了,寺廟也沒有了,宇宙也沒有了。不但如此,最後你感覺所有的聲音也聽不到,世界變成一個寂靜的世界、光明的世界,就剩下一顆孤伶伶的心,面對一個光明的、寧靜的、喜悅的世界。一進去以後,失去了時間、空間,沒有時間空間那種束縛,超越了時間空間。

 各位品嚐過這些嗎?我相信都會有。那種境界太美妙了,可是能開智慧嗎?不行。你在那個境界的時候,往往什麼事都不想做,用不著吃飯,用不著洗澡,用不著掃地掃廁所,什麼都不用了。你想想看,一個人不吃不喝不睡,在那個境界裡面多美啊,就會讓你沈迷當中,不想跳出來,結果變成入外道定,永遠不能開智慧。所以那種境界好不好?不好。

你們有沒有碰到過?(學生答沒有)幸好你沒有碰到。你怎麼不問:「那師父你有沒有碰到過?」我偶爾碰到。後來我請教老和尚,被老和尚罵了一頓:「你快變成外道,你還不知道!」老和尚的慈悲,我才知道,我趕緊逃離那種

光明、寧靜、喜悅、超越時空的境界。我差點變成外道了,可怕不可怕!但是現在還有人一直在追,好多同參道友還是在追求這種境界。一打坐下來,手腳沒有了,身體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那種光明寧靜真的太迷人了,叫三昧魔。

還有一種三昧魔是怎麼樣?你一打坐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手腳越變越大、越變越大,就像千丈毘盧遮那佛這麼高這麼大,你得意洋洋,不得了了。我又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說:「你這是四大在作怪,你還一直得意洋洋。」被老和尚這麼一罵,我又趕緊遠離這個境界。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魔因境有,境從心生」,魔是因為有一個境界出現了,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你去執著它,那叫做著魔,一般講「著境」。

有一個境界你去執著它,那就叫做著魔。境從哪裡來?從你的心來的。因為我們的內心裡面,我們總覺得說這個同學好煩、這麼多事好雜、這個環境好亂,我們捨一取一,捨掉一個什麼,又去執著一個什麼。我們從這個煩雜的世界,就想找一個寧靜的,我們的目標就是想追求一個寧靜的、禪定的世界,被你碰到的時候,你還得意洋洋,然後變成外道定,不能開智慧,忘掉我們修道的目的是菩提心,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我們修道的目的不是要為了入定而入定,我們只是透過入定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你忘記了這個,變成外道定,自己不知道,叫做三昧魔。

 第九「善知識魔,起著心故」。各位有沒有聽過善知識魔?怎麼善知識會著魔呢?我們現在到處都會去尋訪「明」師,哪一個地方道場大,電視台經常報導的一定名氣很大,人多勢眾,人多的就是對的,一般人都有這個觀念,所以到處去找明師。結果真的找到名師了,哪一個名?名聞利養的名,名望的名,所以你覺得這個名師不得了。

我還聽過一個出家人跟我講很奇怪的,這個「名師」他排泄出來的東西叫做甘露,他跟他的弟子說:「你吃了這個甘露,你的業障就會消除。」可怕不可怕?很可怕!還是出家人。我不能講他的名字。這個就是我們起著心,你執著說這個師父名氣那麼大,一定是德高望重,他的排泄物一定是甘露,即使再臭,你也會說很香很甜很好吃。在台灣都發生這種現象,你想想看可怕不可怕!你們來到佛學院,沒有這種「善知識」,這裡的老師都告訴你怎麼樣修戒定慧,捨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很安全。各位有那個褔報來到這個地方。

最後一個是「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你會說:你不是叫我們發菩提心嗎?好了,你一天到晚就講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什麼事都不去做,就只是「心念」的參與,沒有「行動」的參與,那變成一種空洞的妄念、空洞的企圖,那也是變成菩提法智魔。你一天到晚想我要成佛,成佛不是想出來的,知道嗎?我們必須去做、去實踐,按照佛經、按照善知識告訴我們的去修去學,不是憑我這麼一直想一直想我就能得到,那是一種空想。所以說: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金剛經》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徹底的捨,捨盡道方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5656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