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出離心與菩提心 淨界法師講述
2018/05/07 17:22:34瀏覽1471|回應0|推薦12

我們修「出離心」和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樣: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所思惟的所緣境,只考慮自己的五蘊。生命是無常的,在流轉當中是痛苦的,我們考慮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無量有情,所以心境就不一樣。

在《維摩詰經》上說聖人的心有二種:小乘聖人阿羅漢的心,就像虛空,在虛空當中空空蕩蕩,煩惱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他就是一個清淨涅槃的寂靜樂;菩薩的心,除了虛空以外還有大地,大地能夠生長種種的草木,能夠荷擔無量有情,大地就是讚歎菩薩的願力。

「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說三乘的聖人同樣證得空性,但是菩薩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當中有他的菩提願力,他有一種成就佛道、廣度眾生的願力,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

我們修習止觀跟我們修習善業不同。 比如說今天有人做慈善事業,我們去護持他,捐很多的錢,這個叫做善業。善業給我們生命的意義,就是在生命的流轉當中,會出現一些安樂的果報,就像做一場美夢,做完以後我們的心態完全沒有改變,還是回到原來的面貌。換句話說,對我們生命的增上其實意義不大。在流轉當中,很多人也會因為一時的因緣而起一個惻隱之心。

但是修止觀的意義不同,透過止觀的修學,一種智慧的觀照,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堅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現以後,這個生命是從根本上的改變,受益中,假設不能透過止觀而去覺悟、而去突破,而只是廣泛的修習善業,那只是造下一個暫時的安樂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我們修菩提心以後,就正式的入菩薩種性了,這個時候對我們的意義就重大了。

摘自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1178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