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2 23:23:43瀏覽176|回應0|推薦5 | |
因著昨天的一通電話 今天去當了救火隊 陪伴一個最近因老師的不當對待而不敢進教室的孩子 過程中 很順利 想著 順利的是什麼 也許源頭是昨天的自在 讓自己對於晤談沒有抱持預設立場 沒有抱持一定能馬上處理問題的態度 就只是想著「試試看」「陪陪看」 進入諮商室後 孩子的話不多 感受到她的緊張 與我自己的緊張 於是 在確認她的內在狀態後 我們從椅子上換到坐到地上 讓我自己覺得較舒服些 緊張感消除了一些 也覺得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了些 在這個歷程中 也”正常化”緊張情緒 也在孩子面前示範著如何陪伴自己的緊張 “緊張”也就逐漸減少與退去 話不多、回應得很慢的孩子 讓空氣有些凝結 我去接納她的樣子 也去欣賞那回應得慢的背後有著「細細的認真」 而且 有些問題似乎對孩子而言真得太難回應了 我接著這樣的「難以回應」 沒有生氣 沒有挫折 沒有把它當成問題 內心只是想著要如何更「貼近」孩子 於是嘗試著轉換問法與方向 但不變得是想要對孩子有更多的理解 接著在歷程中 外化了問題 協助孩子理解老師不同的樣貌 尋找事件的獨特結果 探索孩子較渴望的自我偏好 然後討論具體的行動計畫 讓孩子帶著內在的力量與內外資源去續寫接續的故事 而非一直停留在問題故事中 近一個半小時的談話 孩子的話雖不多 但我們彼此很貼近 我想在關係中流動的是「接納」「理解」「好奇」「打從內心的欣賞、讚嘆」 讓我覺得很舒服 也看到孩子的表情逐漸的有光亮 而這些所流動的 就是平時或諮商時練敘事功所累積起來的 唯有往內「練功」 才能往外自然地「發功」 回顧今天的歷程 也更提醒著自己 「不急」、「就試試看」 一個人被理解了 內在力量與資源被看見了 問題故事也就鬆動了 而「試試看」也是允許任何可能性進入的態度 這就是後現代觀點的迷人之處囉 而且有趣的是 這是今天我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的「通關密語」呢!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