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 張仲景 ( 下 )
2009/03/24 11:58:41瀏覽941|回應0|推薦22
謹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以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豳潛重泉,徒為啼泣。

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 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狥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秉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而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小六按】

張仲景與華佗都是漢靈帝、漢獻帝時醫術相當卓絕的大夫,但為什麼華佗只傳下了五禽戲,及一部據考證為宋人偽作的中藏經,而張仲景卻能遺教後世呢?細細品讀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序文之後,疑惑總算是有所開解。想來只怕是因為兩位名醫行醫的心態大相徑庭所致吧!

因為當時社會氛圍都認為男子當建功立業,求官封侯,所以方技之術總是被貶抑。後漢書三國志的華佗傳皆言,華佗認為自己是個士人,非常後悔以行醫為業,終因"恥以醫見業"而得罪權傾朝廷的曹操,被曹操殺害,其醫學著述在臨死之前,自己一把火就把它燒了。相較於華佗對醫學的輕蔑態度,張仲景對醫學的見解就極為深刻,大醫仁愛憂切之心,溢於言表,其著述傷寒雜病論的目的,除了要讓有效的方劑廣為流傳,救民所苦之外,更是希望讓有志從醫的仁人志士,能在他整理的醫學理論下,更上層樓,而不致誤入庸醫歧途。同時代兩位醫術高絕的人,華佗沒有辦法成為醫聖,張仲景卻可以,也只能說張仲景是實至名歸啊。

兩年前,親戚得到了帶狀疱疹,經臺大醫院所謂的名醫醫療一個月後,把親戚原本只是帶狀疱疹的病情,搞到睡眠障礙、飲食障礙、運動障礙,米飯一粒都吃不下,連個一秒鐘都無法入眠,即使服下重劑的安眠藥也都沒有用,被臺大的名醫這樣治療下來,親戚已經快要一命嗚呼了,整張臉都呈暗黑氣色。後來讓我們這些後生小輩好說歹說,去看了臺北市的中醫前輩張步桃大夫,一個星期之後,別說是帶狀疱疹了,連臺大醫院那些所謂的名醫捅下的簍子都一併收拾了,病情好轉八成以上。

也在兩年前,依據當代經方大家倪海廈先生所述的感冒辨證法,我這個門外漢很大膽的替一位同事開出了張仲景傷寒論裏的小青龍湯方。那位同事已吃了三四天的西藥,感冒症狀依然嚴重,當天下午兩點左右,吃下小青龍湯的科學中藥後,病情即見好轉,傍晚六點再吃一次小青龍湯,感冒盡癒。同事極為驚詫的說,他感冒從來沒有那麼快好過的。

中華醫術雖然神妙至斯,但仲景在序文中所感慨之勢,即使在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亦未見改善。能活人於惡疾之中的中華醫術,竟然淪落到只是用來滋補養生而已,也居然很多中醫師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太陽表證(就是現在所說的感冒)都醫不好,更遑論其它更嚴重的疾病了,致使許多害死人不眨眼的西醫醫療之法,橫行於世。

歷代先賢,踵繼醫聖張仲景之路,名醫輩出。古代醫家,囿限於物理化學及解剖生物等基礎科學的知識,猶且能活人無數。時至今日,科技發達,中華醫術值此良機,當可更加昌勃才是。當代中醫傳人實應謹記張仲景之訓,努力不懈。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