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人代言的迷思
2013/01/01 07:21:07瀏覽227|回應0|推薦44
媒體報導醫療健康新聞時,偶爾會提到某些藥品含有禁藥成分,或者標榜有療
效的健康食品,顯然觸犯醫療衛生法規而被警告和取締,甚至某些藝人所代言
的產品出現問題,然而代言的藝人卻推得一乾二淨,紛紛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
而大呼冤枉!

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之餘,不禁讓人覺得國人真是一個喜愛吃藥,以及偏好健
康食品的民族,所以經常聽到地方電台廣播員說「有病治病、沒病健身」的廣
告辭,更讓農村的鄉親們根深蒂固牢記在心中。

提到國人喜歡吃藥或食補的習慣,在二代健保終於決定要上路之際,媒體轉載
衛生單位所提供的數據,特別凸顯出某些老年族群的用藥習慣,已經到了氾濫
的地步,其實並不是一種很好的現象。

媒體所引用的數據說:人老了比較容易生病,尤其多病的老人往往同時服用多
種藥品,健保局統計發現,全國愛逛醫院、愛吃藥的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約有
兩萬多名,每年至少到六家醫院看病,全年就醫次數超過百次,每天吃六種、
十顆藥以上,每人一年平均醫療費用高達五十六萬元,其中一半用於藥費。

針對這種用藥習慣與異於常態之現象,我們想到以前鄰居有位大叔罹患慢性疾
病,因而需要長期服藥,還好子女們甚為孝順,紛紛提供醫療資訊,並帶著老
人家前往診療。

大女兒目前服務於某教學醫院,和院內新陳代謝科醫師極為熟悉,因此特別商
請名醫看診;另外二兒子則有位中醫師朋友,聽到這位長輩的病情之後,認為
服用中藥應該比較溫和有效,於是二兒子也帶著父親,去給這位中醫師診療。

當這位大叔嘗試中、西醫診察與藥物之後,不禁猶豫到底該服用哪種藥物?因
為中、西醫師都開立處方,並且斬釘截鐵的表示有辦法控制病情。

任職於教學醫院的大女兒,覺得父親應該相信西醫,不要吃一些偏方以免影響
病情;相反的,二兒子卻認為中醫和中藥比較「治根固本」,因此極力鼓吹父
親,要服用中藥配合運動才有效。

對於子女們一片孝心,著實讓老先生感到很窩心,可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因
為大女兒和二兒子,所堅持的診療方式截然不同,而且彼此之間,並沒有妥協
空間。

當大女兒看到父親,用傳統方式煎煮中藥時,總會大力反對並且趁機規勸一
番;二兒子看到父親因為服用西藥,卻仍然感到不舒服之際,也認為西藥化學
成分太傷身而反對。這位長輩對於子女們的意見,雖然覺得都有道理,可是卻
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後來他採取一項權宜措施:那就是定時由大女兒,和二兒子陪往醫院就診,並
且以中西合併的方式服藥,但是並不讓他們彼此間互相知道,以免因堅持己見
而傷和氣,至於如何處理那些藥品,則是另外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了。

長輩和其子女們的情況,確實讓人覺得很訝異,雖然他們一片孝心值得敬佩;
可是長輩卻認為女兒與兒子各有偏執心,不但堅持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而
且無法接受對方的意見。

其善意之孝心與執著程度,甚至連長輩都沒有辦法化解,到最後只得兩種方式
並用,才得以承受來自子女的關心和照顧。

其實此種例子經常發生在生活周遭,只是人們總是渾然而不自知;當面對事情
的看法發生不同意見時,無法讓步或妥協的結果,便成為許多糾紛之根源。

因而在溝通過程中,始終堅持己見者,大都是那些比較執著和過於自信的人;
不過他們在某些方面,也許容易失之於主觀而不太合適的盲點。

這個故事的背後,似乎也突顯出老人慢性病用藥的矛盾,不知道和健保局所提
到的情況有無關聯?然而不管如何,那位長輩的情況還算是蠻幸福,因為至少
有效順子女無微不至之關心與照料,比起那些聽從旁人意見而亂服成藥的人,
顯然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與結果。

因此,看到藝人與名人代言產品頻頻出包之餘,不禁覺得現代人應該要有正確
的判斷能力,才不會被光鮮亮麗的廣告所迷惑,甚至服用一些有害身心健康的
東西而得不償失;至於人們遇到難以抉擇的問題之際,應該要心平氣和予以分
析,並在自我調適之後,用最佳方式解決才是正確的,而不是把執著心填滿整
個心胸,到最後只讓問題更複雜,對於整個大局而言卻於事無補呢!


(發表於臺灣時報副刊101.12.27台灣文學)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717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