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念過一篇文章,敘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藉由好幾位不同視障朋友
所接觸的角度,來傳達大象具體之形象,其結果當然失之於以偏概全之
弊端,所以人們總是以這個故事來詮釋思維盲點。
提到思維盲點的話題,不禁想起曾經有一位風趣的作家,文章風格頗為
幽默,而且具有發人深省之內涵,所以深受不少讀者之喜愛;尤其憑藉
著反應靈敏與不錯之機智,更進而跨足演藝界,逐漸成為一個極出色的
主持人。
這位走紅的作家兼主持人,卻在如日中天的時刻,因為一樁外遇事件而
跌了一跤,不幸失去藝人絢麗之光環,更因此而消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後來當他再度出現媒體之際,從外表與容顏看起來,其實並沒有多大之
改變,可是他在畫面中的神情與氣質,卻讓人覺得比起以往更加謙卑。
雖然當他接受媒體專訪之際,對於往事並沒有太多之著墨,不過在心情
沉澱之後,能夠打起勇氣而選擇重新出發,顯然有極其不同的體會,更
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人際關係和心情感
受。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一改當年辛辣健談的作風,對於以往所專注的議
題避而不談。
例如他在以前的節目裡,總是喜歡談論兩性關係、政治分析與人生大道
裡,如今加諸於自己身上的時候,卻覺得那些範疇,其實並非本身之所
專長,因此選擇沉默而不表示意見。
不過對於自己喜愛的話題,好比大自然生態、環保概念與人文感受,卻
是投入甚深而樂於分享心得,以致於話匣子一打開,就能夠滔滔不絕的
分析,而且詮釋得條理分明而頭頭是道。
這位知名作家的經驗,彷彿說明了一件事實,那就是曾經自認為頗為專
精之議題,一旦自己遭遇同樣情況之際,卻不見得可以像置身度外一般
冷靜,反而會陷入迷思與亂之中,因而無法作出最好的判斷與抉擇。
如果用更淺顯的例子來說,好比他喜歡用幽默與戲謔的語氣,來分析朋
友的緋聞與感情問題,可是卻沒有辦法好好處理自己的外遇難題。
同樣的道理,有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可以在廟堂上提出堂而皇之的教育
理論,然而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卻不見得能夠完全成功、或盡如人
意,以及全然符合其理論與精神。
這樣的情況顯示,在人生旅程當中,好像到處都有著隱形思維盲點的痕
跡,因而其無所不在的觀念,或許會左右人們的思緒與判斷能力,可是
自己卻不盡然能夠體會。
然而人們等到有一天,理論中的虛擬情境,不幸而成為事實的時候,乃
慌張的將故事情節套入理論與公式當中,想要從中尋求解決之道。
當然在此種情形之下,也許可以藉由其專業知識,得以成功的化解困
頓,不過偶爾也會遇到迷思與瓶頸,因而無法順利破解難題。
由於人們打從一生下來開始,大都生活在一些框框當中,不論是人格之
養成,或者基因所賦予的模式,通常都會有各種不一樣的特質,來引導
人們的想法與作為。
因此人們在既定與浮動的框框裡,面對生活上各種挑戰,將會隨著不同
經驗之累積,因而衍生出各色各樣的特質,所以才能夠凸顯出人類的差
異性,也造就了多樣化的生命故事。
不論是作家的幡然大悟,或者是仍然侃侃而談的專家,還是學術殿堂中
的智者,人們在框框中的思維與表現,也許代表著生命的過程與註解,
人們固然毋須太過於誇大其辭,當然也不必刻意予以避諱。
當然人們瞭解這樣的情況之後,也許更能夠達到豁達的境界,而且面對
框框存在的事實,更可以用坦然的心情待之,假使能夠抱持著此種心
情,那麼將得以隨時為自己的生命,譜出更和諧而美妙的樂章呢!
(發表於臺灣時報副刊101.12.14台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