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於馬報原版插畫-下同)
【有人說:古今文人多寂寥,倘若無法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對話,
那麼就不可能創作出流傳千古之佳作,就像似蟄居於山林野地的花
草,假如沒有勇氣與毅力容忍極其孤獨的氛圍,恐怕就不會綻放出
有尊嚴和美麗的花朵了。】
知名日本暢銷小說家《萬成目學》曾經來過台灣訪問,分別在台
中、台北兩地舉辦新書發表簽名會,在台中那一場次的粉絲超過一
百名,至於在台北簽書會的粉絲更超過二百名之多,其受到熱烈歡
迎與喜愛的程度,遠遠超乎於作者本人想像之外。
於是當他回到了日本之後,心情依然飄浮在訪台熱忱氣氛當中,
加上兩天簽書會總共將近一千本之譜,其所罕見的熱烈行程久久不
能平復,因此即使踏上日本土地經過了四、五之後,還不能夠找到
寧靜和正常的生活步調,以致於持續隔了好幾天,亢奮的心情終於
找回原來之節奏並且開始寫作。
萬成目學的小說例如:鴨川荷爾摩、鹿男、豐臣公主以及鴨川六
景等暢銷書,有些得到日本文壇極具聲望的「直木獎」加持,所以
他的作品不但在日本得到極高之評價,而且分別在亞洲的台灣、大
陸和韓國,以及橫跨太平洋到美洲的美國等地都有其翻譯本發行,
甚至被拍攝成電視影集和電影,因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名人。
像他這樣一個受到如此喜愛的小說作家,當然在成名之後,會像
似知名藝人一樣而擁有大量的粉絲,因而必須出席各種記者會或是
造勢場合,以面對面的方式,和讀者或媒體多一些良好之互動,所
以忙碌的簽書會或是接受媒體通告,其實占據了很多原本用來創作
的時間。
「他的情況讓我們想起『村上春樹』這位知名作家,他也面對同
樣的情況而備感困擾,所以偶爾選擇到國外 Long Stay 並且專心寫
作,其原因就是避免在國內被媒體、讀者或出版社追著跑的情況發
生。」朋友K分享了她的看法。
村上春樹所感到困惑的情況,確實在他的創作小品文當中,曾經
敘述了此種無可奈何的境遇,所以難得從常駐於國外寫作的行程中
抽空回國,果然宛如「好鼻師」的出版界馬上得知消息,所以就展
開一連串的邀訪和座談,因此在忙碌不堪和跑行程之餘,已經沒有
體力與靈感再從事源源不絕的創作了。
除了日本這兩位知名作家的困惑之外,我們覺得許多流傳千古的
文學或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大都在孤獨和寂寥的情境當中完
成;而且換一句話說,其實有些人是處在不得志或是失意的情況之
下,反而更能夠文思泉湧而寫出擲地鏗鏘有聲的作品,例如蘇東坡
有很多作品是被貶到邊疆之後,才對於自己的遭遇和所處的環境有
深深的感觸,因而寫下了跨越幾百年卻依然讓人讚歎不已的詩詞與
文章。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好比法國介於印象派和寫
實派的畫家高更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他出身於超乎中產階級的家庭,並且受到父執輩之庇蔭因而擁
有一個很好的工作與家庭生活,所以在證券交易所工作十年當中,
其優渥的經濟收入,似乎已經可以算是當時之上流社會人士,所以
開始了收藏當代畫家的畫作,並且實際展開繪畫生涯的旅程碑。
不過高更在舒適而富足的中產《或是上流社會》階級生活當中,
心中卻一直存在著孩提時期的記憶和夢想,那是他在七歲以前都在
中南美洲生長的童年往事,彷彿似潛藏在內心的一條巨龍那般,隨
時呼喚高更走向原始叢林、孤獨與寂寥的心靈,勇敢出發前往探索
心中所蘊藏的那些無止盡之寶藏。
因此高更乃毅然決然選擇離開優渥的家庭生活,包括和生活在一
起多年的太太離婚,拋妻離子孑然一身前往大溪地追尋內心的呼
喚,並且開始以當地的人物故事而大量創作,這些作品成為日後極
為珍貴的藝術瑰寶。
藝術評論家對於高更必須在孤獨的環境中創作,還提出了另外一
個明顯的例子當作佐證,那就是同時代的另外一位畫家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曾經在法國南部的小城鎮亞爾
(Arles) 精心布置了一個溫馨的住所,希望接待高更前來同住,
並且在繪畫上互相切磋和彼此鼓勵,在後來的藝術評論便成為一個
類似八卦十足的話題。
不過高更與梵谷兩位畫家的同居日子,卻不到三個月而在兩人引
起爭執,而在梵谷割掉自己的耳朵之後劃上句點,其原因讓後人增
添了諸多揣測和備感唏噓不已!
當然有一種主流的評論與說法,認為畫家內心的本質必須是孤獨
而寂寥,如此才能夠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化為藝術創作,否則可
能會因為彼此制約而影響了發揮潛能的機會。
高更曾經有一幅著名的畫作「我們從那裡來?往那裡去?我們是
什麼?」當時他在創作這幅畫之際,曾經一度因為女兒之猝死而導
致過分絕望並且自殺,雖然到了最後的結果暫時獲救生還,可是高
更將此一時期的困頓與疑問,透過了上述那一幅畫來思索內心的反
省;然而他終究還是找不到具體而微的答案,如果硬要詮釋他的解
答,那麼高更認為必須回到最原始的生活型態,才能夠發現生活的
內涵與生命之本質,所以其想要表達的答案,彷彿似另類的西方遁
世主義,也就是和陶淵明「桃花源」意境類似的超現實主義。
然而不論是梵谷的悲憫情懷,或是高更的追求西方桃花源的內心
世界,兩者都具有藝術家所隱藏的孤獨和寂寥之本質。
「藝術家或作家喜歡在寂寥的情境中創作,即使不是金科玉律那
般必然性,不過依據常理來判斷,倘若無法靜下心情和自己的內心
對話,如何創作出足以讓別人感動的作品呢?」K認為一個忙碌不
堪的心情,或是汲汲營營的生活節奏,當然都不是一個創作的好時
機,這只不過是極其自然的事實罷了。
看到這些孤獨、寂寥、失意和創作的關聯之際,確實感受到一些
意氣風發的人,也許缺乏細膩心思和反省的能力,當然無法在藝術
創作或文學方面有所成就了。
所以反過來看人生無常的際遇,當人們不幸面臨挫折和極其鬱卒
的時刻,或許真正疏解的方式,並不是無謂的怨天尤人,或是自暴
自棄而裹足不前,如此將會失去清澈而晶瑩剔透的心靈,因此個人
之情緒反而會越來越低落或是萎靡不振,那麼就無法把危機當作轉
機了,如此境遇是不是很可惜呢?
雖然人們表面上看起來生活在繁華與熱鬧的環境裡,其實在內心
世界偶爾還是覺得蠻孤獨,所以這種寂寥的心情與境遇,絕對不像
似外在環境所看到的那樣,而是一種心境和感覺,更是人們所無法
逃避的宿命。
因此當我們看到上述許多成功藝術家和作家的例子,思索古今文
人多寂寥的境界,或許可以說上天特別給予人生的考驗、挑戰和豐
富的恩澤,對於文人而言,寂寥的感覺可算是一種美感,人們應該
抱持著感恩的心情,充分來利用這種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然後
營造一個比較正面、溫馨、璀璨和瑰麗的人生!
(馬祖日報副刊113.05.16鄉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