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厝巡禮
2019/05/11 19:52:43瀏覽1452|回應1|推薦49

   當年念高中時,歷史老師上課開宗明義的說:歷史文物本身會說話,不
是那種聒噪不已的喧囂噪音;也非忸怩作態而無病呻吟的旋律;更不是充
滿病態美而沾沾自喜的迷失;而是從深層內在所散發出來的圖騰與意象,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
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大概就蘊藏著類似的隱喻。

 所謂歷史會說話,其內容有些是充滿悲壯的戰爭遺跡,也有些政治人物
的足跡,還有些是人文、藝術、生活、社群和文學所遺留下的痕跡,舉凡
這些林林總總的史蹟,大都會編織成為具有濃郁歷史韻味的圖騰,其中蘊
藏豐富而饒富知性的典故,更足以讓後人歇腳佇立而憑弔一番,著實是人
們一種難得而溫馨的心靈饗宴。

 好比孩子們日前到東歐捷克布拉格旅遊,其中有一個幾乎是遊客必訪的
景點,那就是在布拉格城堡內的卡夫卡故居,也可以算是徜徉於文學國度
與旅遊之餘,進而聆聽歷史典雅、細微卻又極其精緻的跫音。

 卡夫卡故居位於布拉格城堡內的黃金巷,這是一條僅有幾十公尺長的小
巷子, 巷子裡面有許多間色彩繽紛的平房,每個小屋子都有自己的編
號,從第11號到第27號,總共有十七間平凡的屋子;不過每一棟房子都有
自己獨特鮮豔亮麗的顏色,而且顏色絕對不會和隔壁房間一致,所以呈現
了宛如童話一般的社區形象。

 當然布拉格黃金巷十七間屋子最為出名之處,並不是房子本身的硬體建
築物,而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文學作家卡夫卡,曾經在此地租屋居住了兩
年,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就在這裡完成,以致於在黃金巷22號的卡夫卡故
居,便成為捷克布拉格的熱門旅遊景點之一。

 「誠如許多知名作家的故居那樣,捷克布拉格當局也把卡夫卡故居塑造
成為知性旅遊景點,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為當地政府帶
來了人潮與大把鈔票而讓人嘖嘖稱奇!」女婿形容卡夫卡故居前遊客蜂擁
而至的情況時表示。

 記得第一次接觸卡夫卡文學作品,是在念大學的時候看到《變形記》這
一部小說,當時對於故事主角變成一隻昆蟲的寫作技巧,除了覺得既新奇
而又驚訝不已之外,更從小說內容感受到一股莫名疏離感,因此不但覺得
作者所要呈現一種氛圍,那就是與當時社會環境格格不入的隔閡氣氛,而
且家人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已經疏離到瀕臨分崩離析之境,因而讓人備感
不解與遺憾。

 卡夫卡是出生於捷克的猶太裔文學家,他生長在奧匈帝國即將面臨崩潰
的年代,然而他在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之後,大約在二十世紀初年
起便開始從事寫作,成為當代頗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其主要作品為四
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

 文學界將卡夫卡歸納於《存在主義》作家之林,和另外一位知名作家卡
謬同樣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文學家;由於其生長背景的歷史淵源,剛好是即
將改朝換代的時刻,尤其又深深受到尼采、柏格森等哲學思想的影響,對
於政治與社會事件也一直抱持著旁觀態度,甚至接近於冷漠的心態,因此
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通常都會用荒誕的形象和象徵之手法,藉以表現被高
度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而失望的人生觀,像似上述主要作品《變形記》
就詮釋了極端孤立與絕望的心情。

 我們都知道很多遊客喜歡造訪和名人有關連的地方,例如莎士比亞故居
的參訪行程,也和走訪卡夫卡故居一般熱門;至於文學作品所提到的景
點,像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對於遊客而言,也具有同樣
熱門而且致命的吸引力。

 當然類似上述這種例子非常多,幾乎世界各地都會有一些因為名人之
故,因而吸引遊客前往一探究竟,所以我們把這種和名人連結在一起的參
觀行程,稱之為聆聽歷史的跫音應該頗為貼切;而這種追尋作家與文學作
品之旅程,顯然就是走一趟文學歷史跫音之旅了。

 倘若想像走訪在名人故居之際,也許每一個步伐都和故人相結合,而且
也都呼吸著同一地區的空氣,更同時欣賞到他們曾經看到的日升與日落景
致,所以只要具有細膩與敏銳思維的人,大都能夠感受到名人的氣息,以
及歷史長流悄悄滑過的跫音,其實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蠻奇妙的感覺。

 提到走訪名人故居和聆聽歷史的跫音這種心情,誠如上述在我們生活周
遭也有很多現成的例子,諸如許多鄉野鄰里之處,無不蘊藏著很多百年歷
史的古厝、老樹或是具有故事背景的景點;這些刻劃歷史痕跡的各種軟、
硬體景物,總會靜靜訴說很多喜怒哀樂的掌故和軼事。

 記得我們剛好就有這種和歷史跫音邂逅的體驗,那是位於台灣中部好山
好水的南投縣埔里鎮。

 人們在進入小城鎮的入口處,會看到一條頗為著名的愛蘭橋,從這條橫
跨在山城主要溪流的愛蘭橋往左邊行進,山坡上有一座《醒靈寺》古剎,
然後沿著鐵山路再往前走一段不遠處之路程,就可以造訪一處百年的歷史
古厝了。

 這一座位於埔里鐵山里烏牛欄地區的黃家古厝,屋主剛好是我們的大學
同學K,由於我們在四十年前就曾經走訪過,所以早就徜徉在歷史古蹟裡
了。當年對於古色古香的宅院就覺得讚歎不已,後來黃家古厝更獲得了文
物部列入國家《文化資產》而特別加以保護和維護,以致於讓我們備感溫
馨與榮幸。

 根據同學K的敘述,她家的祖宅原是清末原住民地主望玉書《麒麟公》
之故居,當年係由前清總兵吳光亮於一九一O年《明治四十三年》勘輿之
後所興建,地點就是在埔里鎮烏牛欄段的鐵山里古厝現址。

 然而在竣工不久之後卻遭逢一九一七年埔里大地震,原故居遭強震摧殘
而崩塌,於是在一九一八年由祖先黃公敦仁《平地漢人與望家女兒聯婚並
且入住於此宅,成為原漢聯婚極其美滿的例子》,乃依照原故居所在地作
為正身,並且商請台中州石岡地區知名工匠師劉然等整建,成為一處典型
閩南式三合院。

 她聽到父執輩轉述當年整修的過程時說,三合院主屋之正身木架結構係
就地取材而興建,主要建材就是原生種的桃實百日青、竹柏、樟樹、苦
楝、栲、朴、櫟等樹木,所以是和鄉土建材全然相契合的建築物;至於
磚、瓦等其它建材,則是專門雇工從幾十公里之外的草屯地區以板車運
送回來,以及藉由挑夫以人力運入而一磚一瓦蓋起來。

 我們仔細欣賞黃家古厝的主要結構,可以看到宛如雕梁畫棟一般的彩
繪、雕刻和泥塑等圖騰,大致結合閩南式、日本式以及原住民等圖案,所
以極具謙沖、典雅而又不失豪邁的建築風格;三合院的左右護龍以及門樓
則是土角牆之結構,並且以《穿斗式》整建成為簡單三房一廳之格局,因
此具有極簡風格和傳統閩南式樸拙之內涵。

 尤其我們想要提及主屋正身包含原住民圖騰的架構,顯示出主人具有原
住民與漢人通婚的歷史淵源,因而頗有社群領導者的胸襟和特質,以致於
讓人備感溫馨與倏地興起肅然起敬之心情。

 然而根據K的轉述與現存之文獻顯示,由於一九三五年中部清水地區發
生大地震之故,她的祖先為了加強防震措施,於是在宅院正身後面加建了
木頭材質架構的防震屋共有六間之多。她接著又說,祖先們又在門樓兩旁
沿外花園小徑,以土角砌牆上並且加建台灣瓦,將黃家祖宅修成一處大約
一甲地的閩南式莊園。

 到了一九九九年發生《九二一》百年大地震,黃家古厝的正身傾斜、左
右護龍及內牆、門樓也因為強震而坍塌。後來經過K的家族討論之後決
定,三合院主屋正身、門樓和內牆部分,全部皆依據傳統格局修護;至於
左右護龍等建築物,則按比較符合方便的生活機能而調整重建。

 目前我們所看到黃家百年古厝的模樣,可以欣賞到宅內花園地區遍植了
蘭、桂、菊、玫瑰、茶花、牡丹等奇花異草;尤其K之弟弟特別喜愛盆
栽,因此在宅內有一處幽雅的盆栽園區,裡面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珍貴盆
栽,讓黃家古厝兼具典雅、傳統、古樸與大自然之美,同時也呈現了生命
過程《成、住、壞、空》的哲學意涵。

 K之兄長承襲祖先好歌喉的基因,對於聲樂藝術之造詣極為深邃,於是
和許多同好組成古典樂團,經常在當地與國內重要場合公開表演,獲得音
樂界極高的評價;尤其她的哥哥擅長男高音廣闊與高亢的音域,因此樂壇
乃稱其所屬樂團之特質,幾乎可以媲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殊榮。

 我們來到鐵山路一巷五號的黃家古厝,迎面而來的門樓之上,看到了
《玉衡獻瑞》四個字在門首,彷彿凸顯了黃家吉祥獻瑞的家風;由於K的
歷代祖先出身於名門,而且又具有閱覽詩書與崇尚大自然之特質,因而確
立了黃宅《耕讀傳家》、《怡情養性》的氣質,所以同學K的兄弟姊妹
們,幾乎都是從事於誨人不倦的教師之職,其中上述她的兄長除了聲樂造
詣之外,對於繪畫藝術更迭有佳作,其畫風擷取大自然淳樸之美,呈現了
《青山綠水本無價,白牆黑瓦別有情》的境界,所以在油畫與水彩畫的作
品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國潑墨畫作的寫意內涵。

 我們一面聆聽K對於家族古厝歷史的描述,一面回想起當年在她家後院
子裡享用美味可口鄉土餐點的記憶,對於其家人書香傳家的感受,想必和
源遠流長的傳統樸實家風有關;尤其輕輕徜徉在古厝典雅空間裡,欣賞穿
越時空所帶來的靜謐氛圍,確實讓我們感到曾經融入了百年古厝的故事當
中,所以可以強烈體會到聆聽歷史跫音的美好心情。

 目前我們都到了已經退休的年紀,看到同學K依然歡喜並且侃侃而談家
族的點點滴滴,以及親身體驗黃家古厝的迴廊之美,不禁覺得這是一種難
以言喻的幸福與喜悅;加上國家文物部特別重視歷史建築與文物之維護,
所以孩子們日後依然可以隨著先人的腳步,輕輕走訪與浸淫在歷史的跫音
裡面,就好像許多旅人飛越幾千公里遠以外之地區,前去憑弔知名文學家
故居那樣,都是一趟收穫豐富與滋養心靈的知性之旅!

(馬祖日報副刊108.05.03鄉土文學)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126356544

 回應文章

終南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古厝之采
2019/12/30 17:02

林清陽(厄蘇利納)(yangrolin) 於 2019-12-31 09:22 回覆: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