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的觀點
2010/01/11 08:40:25瀏覽319|回應0|推薦6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總歸成一句話就是教導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

 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

 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

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

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

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

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

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

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位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

 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

 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

 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

 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一般「大智若愚」。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
 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
 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而對其失去安全感。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沉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 她提醒,當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過模仿學習而來,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沉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但仍儲存在大腦中的1個區塊中,而孩子的成長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
要適時宣洩情緒    

  沉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自己及孩子有宣洩負面情緒的機會,以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能降低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
要訣.減少亂發脾氣    

  沉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孩子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孩子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沉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1. 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 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沉玉培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肌肉持續發展,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 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 直到孩子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沉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點何在。    
  3. 專注力不夠: 孩子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沉玉培提醒,了解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孩子面前爆發,沉玉培建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沉玉培說,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fu&aid=367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