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0 23:09:41瀏覽262|回應0|推薦2 | |
尊駕聖稱﹕觀世音菩薩降文 文其十三:「報恩不如行德」 簡釋: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促成社會和諧的要素。我們若僅知報恩,尙嫌不足,應以憐憫之慈悲心力行功德。因為積善行德,可以蓄養成自己的厚道,將來後福無窮。 解意: 現今科技發達物資豐富,民生享受前所未有。但社會反呈現父子反目親友成仇,處處可見違情悖理、作奸犯科、殺盜淫妄等亂象。究其病根,主要在於:無慚愧心,缺乏知恩報恩的人生觀。 知恩報恩,顧名思義,即是飲水思源,做個有情有義的人。這個社會:父子、夫婦、師弟、朋友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彼此之間構成利益的共同體,任何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存。 知恩報恩是促成社會和諧的要素。佛教五戒十善的法門,也是本著人類共欲,以實現和樂善生而施設。佛說「以己度他情」,我求安樂,他人也求安樂;我不要他人傷害,我怎能去傷害他?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教的慈悲戒殺,便是出發於克己利他的仁心善行。 人基於人本的立場,對父母、師長、眾生等對象,或可多少做到知恩報恩,但因偏離佛法,缺乏大乘的大悲心、菩提願和般若慧的引導,可以斷言,一切報恩善行,不過是有漏的生死業,充其量僅為人天福行而已。 大家感念父母與師長培育之恩,就是恩田;報三寶恩,報四重恩,就是敬田;悲憫眾生,就是悲田。如今我們要報恩,就須先具備了這三種功德,就是種大福田。因為「福田」,是可以為大家將來獲得福報,就好像播田撒種可以得到豐碩的收獲一般。 我們救濟人家、幫助人家,必須出於主動之誠心,以憐憫之慈悲心行布施,不帶絲毫的條件去助他。同時也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能夠無所求地施捨、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慈悲的本質,是將自己的福餘,施捨於欠缺的眾生。因此慈悲喜捨,才能襄助欠缺福報眾生。能甘願施、甘願捨,必是滿心歡喜的真誠布施,無帶任何的企求。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無私、無條件的布施,果報就殊勝。如果布施時附帶條件,果報往往不如意。不求報、不追悔是智慧;幫助別人而附帶條件,就是沒有智慧。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施恩予人,若存有「我施恩」的心念,就著相了。 因此,盡心盡力幫助他人,養成自己的厚道,後福無窮。若常如是做,你在社會上就建立公信力,以後做事就有很多人擁護、幫助。你幫助別人是修因,別人幫助你則是果報。眾生若以布施化貪,以慈悲化瞋,以智慧化痴,自然可以改善自己的運程。此外,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可以改善個人行為,淨化身心,扭轉惡運,獲得前程似錦的好運。若想徹底改善命運,還要廣修福慧。因為有福無慧,只是痴福,福盡還墮。反之,有慧無福,變成窮慧,難免貧窮困苦。所以廣修福慧,是徹底改善命運的無上法寶。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