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09 14:03:21瀏覽885|回應0|推薦12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中文註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在進行深度菩薩智慧之解說時,清楚地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心態不被自己的主觀意念所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幫眾生解救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不管有無形體的各界,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不同。「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由如來藏之本性才能看到眾生的真實樣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從菩薩來看,表面的「色相」是不存在的。而從「色相」身上所衍生的感受、想法、行為、意念。對菩薩來說,都一樣是以如來藏的處境為考量,以正法(如八正道、十善業標準)平等的度化眾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五蘊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從凡夫的立場來看時空的現象和事物,則有欣喜和厭惡,欣喜的叫作「淨」,厭惡的叫作「垢」;由佛學來看,宇宙萬像生與滅都是暫時的,好言行其精神永不滅。空相是「不增不減」。佛經云:「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有人說他修行成神仙變化了,其實沒有仙佛可成的,是用菩薩行、修養你身心。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身為菩薩以「正法」施行救助宇宙眾生、懲奸除惡,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形體、物質、環境因素的干擾,也不會有外在因素引發的感受、想法、行為、自我意識等五蘊的困擾而失去準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干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沒有從眼界六根的誤導,一直到意識界產生的六塵及延伸的六識,十八界的干擾自然就不會存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身為菩薩行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就不用為了消滅(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如果自己先有當菩薩的心態以此去修行六度波羅蜜求得到彼岸的智慧,心中就不會有任何自我的牽掛跟障礙,沒有了任何的牽掛及障礙,做事就不會怕東怕西想一堆來阻撓自己修行,才能真正遠離只想到自己怕輪迴之苦求解脫卻不真心關懷眾生他人死活,說一套做一套的不實際夢想,而達到真正脫離輪迴之苦、讓自己如來藏處於安樂、圓滿、寂靜不再輪迴的環境(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在告訴你修行菩薩道的心法,這個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看透四聖諦帶來的困擾。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釋文中的佛學專有名詞 「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舍利弗也。(弗)是梵語,譯為子,(舍利)也是梵語,譯為印度的鳥類鶖鷺,鶖鷺的眼睛很銳利明亮,舍利弗的母親自從懷有舍利弗以後,突然變的聰明,眼睛猶如鶖鷺一般的銳利,出世以後取名(舍利子)。舍利子也可以比喻為自性。色:指身與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 不異:各異。空:究竟沒有實體,分二種解釋:一、物質方面:例如軀殼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當體即空。二、精神方面: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色--就是地、水、火、風,總稱四大。包括我們的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受--感受的意思。想--判斷。行--判斷後如何處理。我們身體及言語的行為。識--以「色」身和受、想、行的心理作用合一,就產生了第五蘊的「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為二十二根之一。有些佛教部派認為意沒有實體,不立為根,去除意根,將其餘眼、耳、鼻、舌、身五者,合稱五根。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像(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稱為聲塵)、鼻子聞到的香味和臭味等等(稱為香塵)、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味等(稱為味塵)、身體所摸到的軟硬冷熱觸感等(稱為觸塵),及意根(末那識)所接觸到的覺受譬如漂亮或醜惡等(稱為法塵)。都是虛妄不實在,故曰空。色不異空:色雖然分明顯現,但是可以分明顯現萬有,故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一切形色皆因緣而生,經過一段時間,終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可以產生妙有,所以說空即是色。 「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從生死輪迴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八正道)一、正見,具有正確的主張──四諦的見解。二、正思惟,做正確的抉擇。三、正語,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談。四、正業,清淨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六、正精進,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隨時都清楚地知道當下的心念。八、正定,修習四禪八定。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 或称十善业道。) (三無差別:指心、佛、眾生三種平等無差別) 「阿耨多羅」無上、最殊勝,為梵語Anuttara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二:復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佛教謂最究竟的覺悟。《妙法蓮華經》卷二: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揭諦」是去、到的意思。 「波羅揭諦」的「波羅」意謂彼岸,就是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諦」的「僧」,眾的意思,「波羅僧」表示眾多法門,有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乃至無量波羅蜜。此言有無量能度脫生死的法門,依這些法門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的「菩提」是正覺、悟佛道。「薩婆訶」是大圓滿、大成就之意。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