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真諦(三)
2021/08/09 13:35:06瀏覽731|回應0|推薦10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

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摩揭陀國基本完成了印度的統一。阿育王將佛教定位國教,佛教地位被抬升。到公元一世紀左右,盤踞在印度北部的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受馬鳴菩薩點化,也皈依了佛教,佛教徹底完成了逆襲,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

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慢慢沒落了呢?

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來,統治者都以種姓制度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將階級明確劃分。

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

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主義是理所當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會來看,種姓制度反而更符合當時的大環境。

佛教相信眾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視階級觀念。印度的僧人自認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所以不應該跟世俗的階級或權威沾上任何關係。

僧人自認為認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應該禮待僧人,從而讓僧人為俗世帶來真正的解脫。

這種思想類似於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是與封建思想相衝突的。佛教主張僧人高於統治者,會影響統治者的權威,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統治者的打擊清算。

以下是拜佛習俗的由來

花有花的香味,但是這個香味並不是永久的;在佛堂裡點香的這個香味也不會是永久的。

但有一種香是永久的,那就是「戒定真香」。現在我們拜梁皇寶懺,每天都會唱戒定真香,今天和大家講講戒定真香。

《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三無漏學。」由戒生出定,從定才能夠發出智慧,這就是每個人進趣佛道,必須要努力修學的三無漏學。「戒定真香」,也可以說是「戒定慧真香」,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就是真香,這種香普熏十方,是永遠不滅的。

所以持戒精嚴就會有這種香普熏十方。講到「戒」,梵文波羅提木叉、尸羅都是戒的意思,「戒」也有清涼和莊嚴的意思,由「戒」能生出「莊嚴」。

但、一般民眾手捧束香、唸唸有詞、拜天、拜神、拜地是大概為何作用?不外乎是求平安、求子求婚姻、求財運求事業成功、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其目的是認為,以焚香傳訊來尊敬上蒼造物者,至於香花燈燭呢?

佛在世時,在印度是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的,燈燭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潔。信佛禮佛,一方面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從佛得到光明清淨,並不是獻花燒香使佛聞得香味、點燈點燭佛才能看到一切。

回朔歷史反觀習俗

燒香的起源 佛教的使用最早是由印度的佛教徒開始,相傳古印度的一些阿闍黎講道時,因為天氣炎熱,許多人前來聽道,都感到昏沈,所以信徒們為了更貼近佛法,找來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條狀放在容器中燃燒,藉著它所散發出的香味驅除睡意,振奮精神,這就是燒香的起源。

李老君長年騎牛,看到牛尾的作用,由此而發展出拂塵,基本上是趕蒼蠅用的。燒淨香也是修持時安神定腦又有驅蚊作用。

佛教界或是民俗廟寺,提倡不燒香,不燒紙錢、砍樹又污染環境,也是消除送禮、送紅包之陋習的觀念,促進社會進步此舉是對的!

※「阿羅漢」「菩薩」「佛陀」

其實佛是活在眾生心中,能戒定的人,是「阿羅漢」(有自覺)。

有自覺又善心要助人者,謂之「菩薩」。進而具足大智慧,有能力引領普羅大眾,走出迷失、痛苦深淵的人亦即是「佛」。

沒有所謂神秘色彩,能呼風換雨千變萬化!

由此來看:拜佛學佛法是啟發您的覺悟、明理。除非十惡不赦,眾生都是平等的、佛法是親近的,慈悲普施,有教無類的。也不會因你拜神像,他就會保佑你,沒拜他就離你而去。

只須親近佛法,學習正道,給自已機會,可產生正能量而保護自我也。是故:甘霖普降、不潤無根之草,佛學廣大、難渡愚昧頑徒。

主其因:不求理解佛學、一味隨俗奉上香花敬果,或供桌三牲拜好兄弟,手捧束香、拜天、拜神、拜地,而唸唸有詞、燒紙錢、比賽排場。身陷鬼怪神說之中,已入迷信歧途,易為神棍所惑!

有些人連現成的儀規也不會誦,就請出家人領導著,慢慢地自己不知道懺悔,專門請出家人來為自己禮懺了。

有的家屬去世了,為要借三寶的恩威來消除父母眷屬的罪業,也請出家人來禮懺以求亡者的超升。

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為了鋪排門面,為了民間風俗,只是費幾個錢請幾個出家人來禮懺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無懺悔懇切的誠意,那是失掉懺禮的意義了。

佛教到了後來,懺悔的意義糢糊了。善信自己不懺,事無大小都請出家人,弄得出家人隨波逐流也跟從道教七七儀式,今天為這家禮懺,明天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事為唯一事業,出家人主要研經精進放棄不管,這佛教不是好現象菩薩永遠是菩薩,沒人立志要成佛

所以懺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懺悔,甚至是一小時的懺悔讓往生者安心,也是超過請了許多人作幾天佛事的功德。

瞭解這個道理,生前沒盡孝,死後拜豬頭,天天靈前跪。

以為燒銀燒元寶,燒華廈--給往生者,孝心極品,可笑思慮不週如是故:元寶患匪徒、華廈鬼搶住、是否派軍隊、弋者何所慕。

簡直是,道教、佛教甚至伊斯蘭教的儀式全都來最好。

話說回頭:尤其「心經」是一部成羅漢的心理建設,全文260個字看來簡單。但因經咒都是各有山門由梵文翻譯而來,超多的專有名詞不明究竟,往往和漢文字義有所差異。

譬如說:內文的舍利子並非佛骨、波羅蜜並非甜份超多的水果、連最淺簡的無等等咒、沒查翻譯,你我都將會錯意:唸的經和腦袋的想像不同套,豈不是淪為口是心非舉香跟拜就說回向了!

甚至發音不熟,跳過去就好,何必理解經文,真有這些俗說法。試想、連出家人讀死經都不能開悟,那俗家是能迴向給誰呢?不如藉理解註釋,多下點工夫,加減可幫自己脫離迷失。

宋.白雲守端禪師詩謁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蠅愛尋光紙上鑽:因為「蒼蠅」與生俱來就具有「趨光」的習性(俱生法執),而「窗戶紙」可以透光,所以「蒼蠅」就喜歡往透著光亮的窗戶紙上鑽,希望可以從中找到「出路」(了生脫死之路)。比喻學佛之人,忽略自己的「靈覺性」,在紙張印製的經典中探尋了生脫死的「出路」。(現代的人們經常看到「蒼蠅」在透明的玻璃窗上撞來撞去。)

不能透處幾多難:「窗戶紙」雖然可以透過光亮,但「窗戶紙」本身就具有「質礙性」,因此無論「蒼蠅」如何努力,也不能突破(透過)「窗戶紙」的束縛,飛向窗外的世界。佛經是「標月之指」,我們應該「依指見月」,而不應該把「手指」當成「月亮」。(趴在「玻璃窗」上的蒼蠅,前途光明,卻沒有出路。)

忽然撞著來時路,不能從「窗戶紙」上透身而出的「蒼蠅」,就在房間裡到處亂撞亂飛,因為「蒼蠅」是從「屋門」(空門)進入室內的,因此偶然間又從來時的「屋門」(空門)飛了出去(這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景。)。了達一切事物「緣生如幻、自性本空」的法理,即是出世之路。
始覺平生被眼瞞。這時才開始覺察到,自己平生一直被「眼睛」(眼識)所欺瞞,眼睛所見到的一切都是「業識」的展現,其實質非空非有(真空妙有),人們的「眼識」不是著空,即是著有,皆落兩邊,不達「空有不二」之中道妙理。

「蒼蠅」雖然眼睛可以看見「窗戶紙」上的光亮,卻永遠也不可能從「窗戶紙」上透身而出,只能從「空門」中道妙理透身而出。

「陪賭心神出,短線也太痴;百年鑽股票,何日悟空時?」

大盤依舊在,證券幾隻嗥,套牢犀牛市,清倉價更高。

梵聲誠可貴,指數跌多糟!夜抱嘆息夢,佛經躁舌掏。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100&aid=1662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