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人性善與惡及原罪
2008/09/02 16:41:28瀏覽1117|回應0|推薦3

 第一、 儒家對人性善惡的意見 在孔子以前,很少提及這問題,只有詩經大雅蒸民篇有:「天生蒸民,好是懿德,有物有則,民之秉彝」一句,似乎說人性美,好德行,所以是善的。 一、孔子:孔子對人性善惡問題發表不多,所以弟子曾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他說過:「人之生也直」(雍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可說他是主張人性善的。 二、孟子:第一個對人性善惡問題發表意見,並說出人性善的理由的當推孟子,他的理由有三種: (1)「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者,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2)人皆有善端,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公孫丑) (3)人皆有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其兄也」。既然人都有良知良能,又有善端及惻隱之心,所以孟子就結論人性是善的。(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二八九頁至二九六頁) 三、告子:他主張人性無善無不善,或曰性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上);孟子駁他的理由,見同一處,不贅。 四、荀子:他主張人性是惡的,與孔孟的意見正相反:「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此處的偽字當作人為的意義去懂,不當以虛偽的意義去懂。為證明自己的學說,他又繼續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者,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書中有性惡一篇,專列人性惡的問題,且三引孟子性善說,即加以辯駁:「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 五、漢朝儒家董仲舒,揚雄,王充等,可謂折中派,他們主張人性善惡相混,聖人性善,常人性惡。

 第二、 儒家對人性善惡問題 儒家對這一問題意見不同,可能由觀點不同而來,孔孟以人為天所生,本性自然是善的,又因他們都是聖人,想別人亦如自己一樣,都是善人,所以結論人性是善的。 荀子生於戰國混亂時代,見到惡人多於善人,所以就結論到人性是惡的。 他們大前提既然不同,結論自然亦異,孔孟既然以為人性是善的,人皆可為堯舜,所以主張該用道德仁義禮智來治天下,週遊列國,勸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結果失敗,沒有君主願實行他們的意見。 荀子既以人性是惡的,所以主張以法律刑罰來治國,他的弟子商鞅變法,使秦強大;李斯繼之,遂滅六國,統一天下,所以是成功的。 人性善惡問題,可說是我國倫理的特色,西方人很少討論這問題,希臘大哲學家蘇克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沒有討論過這問題,羅馬倫理家如色內加等亦不注意這問題。 儒家對人性善惡問題,爭辯了二千餘年,究竟誰有理,仍說不出來,徐復觀寫了六百餘頁的巨作,專門討論這個問題,也未下一結論。在表面上,似乎是孔孟學說勝利,因為自漢以來,孔孟被視為儒家正宗,而荀子告子等,幾乎被人忘却,所以科擧時代人人必讀的三字經,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確定的真理,而荀子的性惡論提也不提,似乎毫無價值。但由日常生活上,大家又感覺荀子的觀察,有其獨到處,所以有「行善如登山,作惡如流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俗話。若人性是善的,何至如此?所以人性善惡問題,為儒家仍是一個謎,至今未有解決,再辯論一二千年,也未能能解決,只有在天主敎的敎義中,可以找到合理的解決。

 第三、人性善惡問題 這一問題在各宗敎內,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天主敎及基督教承認人為主所造,所以人性是善的,正如孔孟所說;再進一步,我說人性原是善的,還是聖的,因為主造人之初,即將人提高至超性境界,成為主的子女,並賜他們特恩,如不死亡,無肉慾衝動等;但不幸原祖背命,犯了原罪,為他們自己及後代子孫,都帶來了無窮的災殃,失去了超性的生命及特恩,連本性也受損失,故人「行善如登山,作惡如流水」,所以荀子的觀察是對的。 原罪是一端主啓示的,由本性理由,是推不出來的,所以不能怪孔孟不知這點,只是他們忽略了實際觀察人生,所以他們性善的學說是不合實際的,是錯誤的。 只有原罪敎義,能適當合理地,解決人性善惡的問題,能補充我國儒家之不足。性本善或是本惡,這兩者之間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它們都贊同人類是可以經過學習而改變行為,也可以說是經過學習而改變了價值觀。以陳水扁例子證明,在台南與外地一段文化差異,這就會產生一種節儉價值觀。但價值觀可以經過學習而改變,而它又主導著我們的行為,陳水扁當上市長及總統時,會產生一種貪念財富價值觀。

綜合以上論點我們可以作出一個結論:一群人類組成了社會,社會創造了價值觀,我們可以簡單推出所謂的「善」,就是有利於人類生存的行為,反之則稱為「惡」。人性有善亦有惡,為善為惡在你我一念之間,要想永遠為善,唯有靠道德教育及宗教感化可成。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54885488&aid=217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