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2 13:31:11瀏覽721|回應0|推薦0 | |
現代詩欣賞 波特萊爾(1821-1867) 我的孩子,我的妹妹, 閃爍的家具, 那兒,一切是和諧,美, 看那些運河上 世界沉睡於 那兒,一切是和諧,美, (陳黎.張芬齡譯) 【作品導讀】 〈邀遊〉一詩是波特萊爾生命黑暗期的產物,被公認是以「遁入美好夢境」為主題的最著名的法國詩作。債務、疾病纏身,加上對荷蘭女伶瑪俐.朵白蘭(Marie Daubrun)熱情卻無償的愛戀,讓他將生命的本質界定為「令人厭倦的沙漠中的可怕綠洲」,進而促使他用想像創造出自己的小宇宙——一個充滿「和諧,美,/豐盈,寧靜,與歡愉」的理想國度——以對抗紛擾的現實。整首詩恬適純美,極富音樂性,充分體現了美國詩人愛倫坡對詩的定義:「律動的美的創造物」。詩人邀約愛人前往心所嚮往的國度「一起生活」。他用極其浪漫深情的語言,向愛人描繪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並且在偶數節重複兩行疊句「那兒,一切是和諧,美,/豐盈,寧靜,與歡愉」,向她保證與他同遊絕對不虛此行。 在第三節,波特萊爾向他的愛人仔細地描繪帶有異國情調的住屋內部陳設——臥室內閃爍的古董家具(「被歲月磨亮」),混雜著「朦朧的琥珀香」的花卉香味,華麗的天花板,深深的鏡子——這些「東方的奢豪輝煌」用柔和的鄉音向靈魂述說,讓詩人透過想像抽離現實的困頓。波特萊爾在此節創造出一種心靈與自然交感所形成的和諧律動,讓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意象巧妙地交融,體現了他在〈浪漫主義藝術〉一文中所提出的「知覺的交感」的詩藝主張:「一切事物——形體、運動、色彩、薰香——在精神世界和在自然界裡,都是意味深長的,它們是可以彼此聯繫,互相轉換,感應相通的。」 在第五節,波特萊爾將場景移轉到有著運河、船隻、風信子的城市(這讓人聯想到風信子的主要生產地荷蘭),並且發揮呼風喚雨的神力讓四處流浪的船隻「從世界的盡頭來到這兒」,只為博取愛人歡心——在此刻,他所創造的愛的小宇宙是足以支配或駕馭整個大宇宙的。此節以「世界沉睡在溫暖的落日餘暉中」作結,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足地擁著愛人,他終於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然而,波特萊爾絕非樂觀的浪漫主義者,他無法全然揮別生命的黑暗本質,因此在這首以甜美為基調的詩作裡,他還是不經意地暴露出潛藏在內心的憂鬱。在第一節出現的「去悠閒地愛,/去愛,去死」,「濕濡的太陽/在雲翳的天空」,以及「一如你不貞的眼睛/在淚水中透出光采」,讓我們看到美麗與哀愁是一體之兩面,看到明亮、美好的事物(「去愛」、「太陽」、「光采」)背後那幽微的「惡之華」(「去死」、「雲翳」、「不貞」)。 波特萊爾曾希望有音樂奇才將此詩譜成曲並且獻給他所愛的女子。法國作曲家亨利.杜巴克(Henri Duparc,1848-1933)二十二歲時即採此詩頭尾兩段,將之譜成歌,獻給其妻。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則以詩中的疊句「豐盈,寧靜,與歡愉」,為其一九O四年繪成的一幅畫作之名(此畫今懸於巴黎奧塞美術館)。兩位「亨利」可謂波特萊爾的知音。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