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1 09:20:39瀏覽553|回應0|推薦6 | |
姑媽的一生─寫於姑媽逝世九週年 2011/11/1 作者呂光浯 姑媽─呂巧,生於民國前三年,算是父親的大姊,成長在金門下湖村(也就是我的家鄉)的一個大家庭。其實姑媽並非父親的親姊姊,算是堂姊,因為祖父這一房一直沒有生女孩,所以告訴父親兄弟們要把她當成親大姊來對待,後來父親不忘前人的叮嚀,一直以來與姑媽的互動,可以說比親大姊還親。 祖父的年代,因為曾祖父遠赴南洋從事擺渡業龍頭(從二伯父口中說是阿厘阿頭),所以當時僑匯不斷,加上當時海菜收成好,當時家境在村里算是殷實人家。小時的姑媽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大家庭成長,需遵守傳統禮教要纏腳才算是位大家閨秀,否則就會被視為ㄚ頭。纏腳─經她告訴我們,其四、五歲開始纏腳,用層層的布包裹著,因密不透氣,致發炎潰爛長膿,有時承受不了,便假借上山幹活撿柴火等,偷偷鬆綁,其中的折磨與椎心之痛,無法用言詞與外人道,在幾經掙扎與祖父的疼惜下,終於說服了曾祖母免除纏腳的折磨。時至今日,姑媽仍忘不了當年曾祖母眼眸底下的搖首嘆息,這也算是當時婦女的悲哀吧! 姑媽十八歲時出嫁於鄰鎮的內洋村,離娘家只幾里路,婚後的姑媽,家境非常貧困,除上山下海、兼顧家務與照顧子女等無盡的忙碌,還需忍受妯娌的欺負,祖父於心不忍,經常接濟她,並常用自家騾子駝她回娘家,好讓家人為她調養與照顧。 迫於生活的壓力,後來姑丈不得不離鄉背井,遠赴重洋至新加坡謀生,每隔幾月寄點外匯回來貼補家用,家中只靠姑媽一個婦道人家,承擔起二男二女的家庭重擔。父親有時亦會到內洋幫忙農稼,諸如犁田、除草等工作,好分擔姑媽一點農忙,但也非做白工,姑媽在祖父回家時,總會到小鋪賒二罐煉乳讓父親帶回給尚在襁褓的我吃(值得一提的是母親懷孕我時因營養不良,以致我剛出生時,竟分泌不出母乳,第一胎母親沒有哺育經驗,我一直不停的哭,從哭聲宏亮,哭到無聲,後經發現我吸吮的母乳竟是乾的。當時襁褓中的我已挨家挨戶餓了一、兩天了,當時奶粉很少,只靠雜牌的煉乳用棉花沾吸哺育,有時為節省牛乳錢,甚至不敢餵我太飽,造成我日後發育失調且長期的腸胃不適)。又當時家道中落,父親三兄弟分家後,各自分枝,獨立謀生,更是一貧如洗,我又需靠牛乳哺育,生活極備艱難,婆媽體恤父親的處境,她是位有著菩薩心腸的長者,寧可束縛自己也不會眼睜睜看弟弟受苦,更疼惜襁褓中的我需要哺乳,因此時常以有限的能力幫助父親,姊弟之情恰似涸池之魚,相濡以沬。 在姑公出外不久,其大兒子(亦即大表哥),幼年在一場重感冒發高燒中,因當時金門醫療付之闕如,只有訴諸神明,求神問卜,把生命付諸怪力亂神,因此病癒後智能大受影響,這個打擊一直是姑媽的最痛,姑媽生前時常自責著。後來舉家遷台時,大表哥有一年的夏天出門走失了數天,姑媽終日以淚洗臉,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終於找到了。姑媽常自述:因不捨離開大表哥,怕沒人照顧者他,她努力自求強健,或許是她長壽的原因,姑媽親情愛心之偉大可見一斑。 時序推移、環境變遷,我家由一時的小康,隨後而來的卻是家人相繼因病而過逝(當時懷疑為瘟疫,一度引起村人的恐慌),曾祖母,祖父,因承受不了打擊,各染上吸食鴨片的惡習,並邀請鄰里友人來家吸食,據二伯父說:「光是曾祖母,祖父鴉片吸食的支出每天需要一錢的黃金」,家裡一整箱的白銀在一、兩年內揮霍怠盡,不久亦相繼過逝,一個大家庭、村內的首富人家,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船漏偏遇打頭風,因吸食鴉片而家破人亡,鴉片危害之深可見一斑,家道中落莫此為甚,從此家道更是一蹶不振。而後父兄弟分家,各立門戶,因父親三兄弟相繼成親,房屋空間有限不足居住,父親只好向村裡一戶移居南洋的村人借用房舍,抱著襁褓中的我移住新居,一切從頭開始,萬事起頭難,姑媽每言即此,莫不潸然淚下,嘆恨造化弄人,有道是「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姑媽道出了我家從前一段興衰與悲歡的歲月,其實苦難方才開始,那時就連父親要結婚的金飾聘禮等,需賴姑婆東奔西跑借高利貸籌湊父親的婚事,還得忍受債主的冷言冷語。姑媽終究是個有情人,她一家子的生活本來就困頓,又要操煩弟弟的婚事,乃感念惜時祖父對她的照顧,與她對我們家族的愛,由於父親是排行老三,姑媽對祖父的好,有時連大伯父與二伯父都深感不平。 由於姑媽持家有道,又能櫛風沐雨,隨著悲苦歲月的流逝,在二位女兒(表姊)分別出閣後,姑丈亦由新加坡返金,而二兒子(表哥)隨後從軍,服務於總統府,後來官拜中校退役,生活才慢慢有了好轉。 值得一提的是,約於民國六十年姑媽,因為表哥在臺服役,因此舉家要遷臺居住桃園楊梅之際,所有金門能帶的日常用品,勤儉的姑媽什麼都要帶走,往返臺金這條水路,當時一個月只有四班軍船,有時遇到演習的船班不載客,返金民眾只好投宿金門同鄉會候船,那時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在臺金民航客機尚未啟航前,往來臺金相當不便,姑媽搭船赴臺那天,父親義不容辭的充當挑夫,當天下著微雨,父親幫姑婆挑著一大擔的家庭日常用品及家當上船,斗大的汗泣流下了,送別了姑婆及其家人後,離別了一個可以依靠的親人,相見不知等待何時,父親哭了,分不清是雨水、汗水或淚水。直至後來表哥在士林分配到眷舍,始定居於士林,至此姑媽家境漸次改善,子女、媳婦等均孝順,姑媽的辛勞終有了代價。 回憶當年小時候,我們家因兄弟妹們均年幼,金門謀生不易,家裏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她老人家就在父最親窮困潦倒的時候伸出援手,噓寒問暖,幫忙渡過無數難關,我與父親常到內洋看她,在回程時候,她總是隨後偷偷塞錢給正在讀書的我。 有道是:「境多逆而少順總要隨緣」,艱苦有時過,況現在隨時光流轉,如倒吃甘蔗生活環境慢慢漸入佳境,基於秉承飲水思源之心境,若赴台公差必定到士林探望姑媽她老人家,她老人家記憶超好,只是有些重聽,當時常與痛風行動較不方便的姑媽對坐,聽她細述陳年往事,大小家務事,都能鉅細靡遺,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這是姑婆最快樂的事,好像她以身為呂家一份子而感到光彩似的,不厭其煩的細訴、回憶其年輕時的生活點滴,像傾聽一部呂家的一部家族興衰史,我也樂於聆聽分享。分離時總是依依不捨,問道何時能再到臺,這時我總會塞給她點零用錢,雖然她並不缺錢用,總是拒絕,但這是我的心意,亦藉回饋小時她對我們的疼惜。穎兒在台讀書期間,吾亦叮嚀要常去探望姑媽她老人家,希望能把這份情繼續傳承下去。 91年11月3日穎兒至士林探望姑媽,見其精神狀態萎靡,便打電話回家敘述其情況,11月9日仍請假專程搭機赴臺至士林探視姑媽,眼見其風燭殘年,精神頹廢,但意識尚清楚,仍能叫出我的小名「阿瓜」子。表哥、表嫂見我專程而來,但見姑媽精神確實越來越差,當天下午即送姑媽到陽明醫院,辦妥一切入院手續,覓妥了看護,一切就緒後已夜幕低垂,在外用完晚餐後,當晚在表哥家過夜。 隔天11月12日需趕回金門銷假上班,赴機場候機前,再度前往陽明醫院探視,見姑媽由看護推著輪椅在走廊上,我趨前握住姑媽的手,告訴她我需返金上班,她閉著眼睛點點頭,我心理有數,自忖這也許是我見到姑媽生前的最後一面,一時竟難以釋懷與割捨,但候機時刻已無多,不得不趕赴機場搭機。 返金後第二天(91年11月14日),晚間10點多吾甫就寢,表哥電打電話過來說:姑媽於當晚7點多過逝,其實我心理有譜,倒也沒什麼驚訝,簡單的問表哥謂:姑媽去逝得還安詳嗎?表哥回答:心肺衰竭自然安詳的去逝。享壽94歲的媽,平靜的走完人生的終點。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