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9/16 18:11:37瀏覽1751|回應3|推薦3 | |
我們的至聖先師,是個長相特別的早熟孩子。 生有異相的早熟孩子 大家大概都曉得他頭上的特徵─「生而首上圩頂」,就是頭中間低四邊高;配上「九尺六寸」,大概二百二十公分左右高的身材,活脫脫就像個馬戲團的角色,或是像姚明這樣的籃球明星。(附帶說一句:孔子的身高可能是後人附會的結果,不過無論如何他該是個高個子。) 長得特別,再加上從小喪父,小孔丘應該不會是孩子群中受歡迎的角色吧!或許因為如此,他顯得特別早熟:當別人在打打鬧鬧的時候,他卻「常陳俎豆,設禮容」;意思是擺著一些祭祀用的禮器,自個兒弄弄放放,演習些禮儀或典禮。不過就跟現在我們的認知一樣:寂寞的孩子腦神經特別發達。這也許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 亡國後裔 孔子醉心於周文化眾所皆知,講過「周朝承繼夏商二代的文物制度,真是燦然大備啊!比較起來我個人是偏好周朝的禮樂遺緒的!」這樣的一個周文化死忠擁護者,祖先卻是被周朝滅亡的商朝後裔。(「孔子…其先宋人也…宋微子之后。」)想起來有點像是抗日戰爭裡的「親日派」,或是鴉片戰爭之後主張全盤西化的知識份子:政治上被征服,文化上也向征服者傾斜。 孔子的年代距離商王朝的滅亡已經快六百年了。周武王當初以西陲一小國攻滅了龐然大物的殷商王朝,除了用封建宗法、武裝殖民的方式控制「殷故地」之外,也頗做了些政治安撫的工作:封夏朝的後裔於杞,封商朝的後裔於宋。宋國地處黃淮平原的東南部,包括河南東部、江蘇西部、安徽北部及山東南部,算是中原大國。 當初被封在宋國的是紂王的哥哥微子啓。微子這個人被周人讚美為「殷之三仁」:另二個是佯狂為奴,後來遠遁朝鮮半島的箕子,與赤膽忠心但卻被剜心慘死的比干。比起其他二人,微子算是最識時務的投降派,在商亡之後,帶著商朝的祭器,向周軍「左牽羊,右把矛」地「肉袒面縛」請降。也因為他的歸順,商朝的禮祀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比如說尚鬼神、重祭祀,這些習慣都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春秋時代宋國的文化。而孔子,據說就是微子的直系後裔。 雖然已經過了六個世紀,宋國的殷商遺民還是對昔時的榮光念念難忘。在春秋中期的殷商復興運動裡,「春秋五霸」的第二名宋襄公試圖以武力稱霸,但卻被楚國大敗於泓水;還因為遵守「我們不進攻還沒準備好的敵人」的道義原則,被譏笑成書呆子。其後宋國的商人改以經濟力著稱,定陶變成了國際大商埠,連後來幫助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也要來宋國經商,稱「陶朱公」(意為住在定陶的,穿著紅衣服的大商人)。 歷史總是不斷地向我們展示著禍福相倚,奇正互生的道理:你看,你滅了我的國家;六百年後,我的子孫卻變成你文化心靈的主宰。 小時不了,後生可畏 青年的孔子不算頂出色,至少不是小時了了的哪一型。有一次魯國的大貴族季氏招待出名的讀書人,還被季家的權臣陽貨欺負。這陽貨也是狗仗人勢,大喇喇地拒孔子於門外:「我們主人招待士人,但你可不在被請之列。」 談到陽貨這個人,他的一生倒是始終與孔子恩怨糾葛。當時魯國的國政被「三桓」把持,就是季孫、叔孫、孟孫等三個大貴族。這三家內擁莊園,外有精甲,儼然國中之國。可這三家的內政也被自己的家臣把持,其中最兇悍的就是陽貨。家臣與貴族之間的鬥爭意外造成重振君權的契機;日後孔子短暫燦爛卻功虧一簣的從政生涯,可說拜陽貨之賜。孔子的長相聽說也頗似陽貨,日後他周遊列國,「畏於匡」,被匡地的人民誤認為有深仇大恨的陽貨,差點魂斷異域。這在佛法來講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因緣。 這二人的矛盾情結倒也有趣:在宗法上陽貨是犯上的逆臣,孔子不該跟他一丘之貉;可是陽貨又需要這個一派宗師出馬替他招攬人心。所以就發生了「孔子拜陽貨」的趣事。先是陽貨趁孔子不在家的時候,送去一隻烤乳豬:他知道孔子一定得依禮回拜。孔子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打聽好了,趁人家不在去拜訪,避免尷尬。結果不幸二個人在半路上王見王。 第一次出國留學 十七歲的時候我們的小小大師初露頭角,應該此時他的學問與品行已獲得了相當的認同。有二個貴族子弟,孟懿子與南宮敬叔,銜著父親的遺命向孔子學禮;靠著他們的關係,魯國國君資助這三人組二匹馬一輛車,前往周文化的大本營洛陽學習。 他們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向老子請益,他是當時的皇家圖書館館長。老子應該是相當喜歡孔子這個年輕人,當他們學習結束送行的時候,給了這樣的勸告:「我聽說有錢的人贈人以財,有道德的君子卻贈人以言。有二句話你要記得:「聰明深察卻惹上殺身之禍,這種人通常喜好論人是非;雄辯滔滔卻讓自己身陷險境,這種人專門揭發別人的陰暗面。不管是在家做兒子或是在朝做臣子,都該避免這樣的行為。」 孔子顯然銘記在心,日後他教學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惡夫佞者」,就是痛恨利口便給的人,該是緣自身體力行老子的教訓。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