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代人當補鼎師
2010/06/23 20:59:43瀏覽6369|回應1|推薦29

「補鼎、補雨傘、補皮鞋──」

「磨剪刀、磨鋸仔──」

這是早年宜蘭鄉下經常聽到的市聲,雖然大都出自一些沙啞又蒼老的嗓門,卻讓很多孩童學得琅琅上口,把它當做童謠般傳唱。

只是這樣的市聲,傳到現在快要成了絕響。

人們使用的鐵鍋、鋁鍋萬一銹蝕破個洞或摔出凹痕裂縫,乾脆丟掉重買一口新的;剪刀、鋸子鈍了,再買一把;雨傘、陽傘折損了,皮鞋破個隙縫或脫了底,不必等到修補,馬上可以買雙新的。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沒什麼好痛惜的。因此,補鍋、補雨傘、修皮鞋、磨刀鋸這種古老行業,自然日漸式微。

住在宜蘭縣員山鄉復興路的王志國老先生,應當是這種「稀有行業」裡堅持到最後的老師傅,他上承兩代手藝,還認真地往下傳給兒孫,讓五代人一脈相傳。

我在一九九七年夏天認識王老先生的時候,他從事這樣的行業,已經歷了七十年以上的歲月。當時八十八歲的王老師傅,身體看來還相當硬朗。在我心底纏繞不去的想法是,他會不會是全宜蘭或全台灣最後一名補鍋匠?他的堅持,會不會像一個染上菸癮的人,每隔段時間不吸它幾口,總像有個事兒還沒去做?結果發現,老師傅不但自己執著,還把手藝傳給了兒孫。

老師傅的好手藝,可是他十幾歲還沒有離開大陸福州家鄉時,由父親手上傳承來的;而老師傅父親的手藝,則是從老師傅的祖父那兒學來的。每回有人問起來,王老先生總是挺直腰桿說,補鍋、磨刀鋸在他們王家可是真正的「祖傳行業」。

王老師傅說,一九四九年他為了逃離戰亂,曾經在軍隊裡當了四年兵,退伍後卻發現人已經和家鄉遠隔著大海,再也回不去了。他只好留在宜蘭,重拾起當兵前的老本行餬口度日。那時候,宜蘭鄉下交通不便,補鍋的、修傘的、修鐘表的,甚至賣布、賣豆腐等諸多行業,必須早出晚歸,挑著擔子挨家挨戶喊著去招攬。營業足跡,從靠山的員山到濱海的壯圍。

早年,補鐵鍋必須先用風箱煽旺炭火,把一片片生鐵燒成火紅滾燙的鐵漿,做為堵住破洞材料,所以出門還得帶個助手拉風箱,於是很自然地把手藝傳給大兒子。兒子長大後,父子倆才買一輛三輪車替代挑擔。只要不是颳大風下大雨,父子倆都會輪流採著三輪腳踏車,載著風箱、小碳爐等補鍋器具,輪流到各村莊去兜生意。

後來老師傅年紀大了,父子倆的角色則換成他的兒子和孫子。營運的形態經常是老師傅坐在家裡幫左鄰右舍做定點服務,他的小徒弟和小小徒弟繼續巡迴各村莊,為那些鄉下的老主顧服務到家。只是在社會結構不斷更迭,大家生活形態不斷改變的情況下,一家三代人都不清楚這個行業還能夠持續多久。

老師傅回憶幾十年串街走巷討生活歲月,覺得以前人們大都過著窮苦日子,卻也因此懂得儉省惜物。他說:「不但炒菜鍋、湯鍋裂了破了修補好繼續用,連陶製水缸、醬缸、米甕等漏了裂了,也一再修補。補好了如果止不了漏,不能盛水裝醬,那就拿來收藏乾燥物品。曾經有些人家,連破成兩半的大碗公,也會留著等他,希望能夠重行拼湊修補。」

後來補鍋的方法便利多了,只要用現成的鐵片封補破洞的兩面,再扣牢錘打平整即可;若是一長條的裂縫,則先以ㄇ形釘一一鉗住,再以添加白醋的鐵粉修補磨平就成了,不必勞動大風箱煽旺爐火。

但縱使修補器材和技術大有進展,到了家家戶戶生活比過去富裕之後,誰也不作興修補了,遇到鍋碗瓢勺任何生活用品損壞,乾脆汰舊換新。補鍋補雨傘修鞋磨刀鋸的生意,只能用門可羅雀形容,與過去一個村莊一個村莊輪流修補下去,且往往一個村莊的活兒沒忙完,下個村莊便派人來催促的情景,迥然不同。

無論春夏秋冬,天天下鄉補鍋補碗實在是個很辛苦的差事,王老師傅卻心存感激地說:「幸虧祖傳這項手藝,才讓我這個舉目無親的外省人,不但能掙一口飯吃,還能娶妻生子養活一家七口人。全家所住的兩棟三層樓住宅,原本是別人家所有的一塊荒地,他把多年賺得的工資一點一滴儲蓄,從買地開始,再一小間一小間興建、增建而成。平常的生活開銷,就靠老伴在屋後空地養豬隻補貼。」

補鍋、補陶甕、磨刀鋸是王家祖傳行業,而補雨傘、補皮鞋等,可是王老師傅手上自行「開發」的事業。由於服務項目多,使王老先生的生意曾經相當興隆。他說,早年公務員月薪只有四、五百元的時候,他一個月就可淨得一千五百元的工資。

前些年,我到員山公園或鄉立圖書館,只要有時間都會繞到王師傅家門口,看著老師傅坐在小板凳上專注地幫人修鞋、修傘、磨剪刀或補鍋子。同時發現上門找他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少,而老師傅的年紀則一天比一天老。老師傅說,好在三個孩子都長大了,老大承襲衣缽,老二開設鐵工廠,老三當公務員,他應當可以鬆一口氣了。

只是他仍不停地敲敲打打守著攤子,直到身體支撐不住,才放下他的工具。二00五年,九十六歲的王老師傅閉上眼睛,上天休息當神仙去了。

老師傅所留下的補鍋、修傘、修鞋、磨刀等器具,迄今仍收藏在家裡的廚櫃裡,傳承了衣缽的大兒子和長孫,雖然會持續開著小發財車下鄉為一些老主顧服務,但為了家計還是得騰部分時間到建築工地去找些事做。畢竟找他們補鍋、磨刀鋸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

──原載2008年6月《宜蘭文獻雜誌》第81、82期合刊
──照片說明:補鼎師傅王志國老先生88歲時仍未放棄工作。吳敏顯/攝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寳
2010/08/02 22:44

八十八歲的補鼎師,

這是國寳級的師父了,

格主有心,

趕快把他的技藝全程錄影拍照存証,

否則,就要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