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03 08:40:51瀏覽5706|回應1|推薦25 | |
現代人無論老小,都不用學騎腳踏車。而我小時候住的鄉下,一定要學會騎腳踏車,才能跟哪吒太子同一國,踩著風火輪四處玩耍。 不同以往是,現在娃兒兩三歲就能擁有一輛形似腳踏車的玩具車,用腳踩踏或由大人幫忙推著前行,一路還會撥響鈴鐺和童謠歌曲,閃爍五彩燈光,引人注目。 等小人兒再大些些,騎上縮小版的兩輪腳踏車,果然駕輕就熟有模有樣,每天吵著要父母拆掉支撐後輪兩側的小小輔助輪。等兩個不讓車子歪斜倒地的小小輪子一拆,立刻變成脫繮野馬,跟大人騎腳踏車,沒什麼兩樣。 這一路騎來,可說是獨力自學,和他們父母叔伯學車過程完全不一樣,毋需經過手腳瘀傷皮開肉綻磨練,甚至脫臼骨折的痛苦歷程。 在我八、九歲開始學騎腳踏車的年代,市面上僅有成人騎的高大粗重車型,根本缺乏適合婦孺騎乘的輕巧車種。對孩童而言,腳踏車坐墊與肩膀同高,怎麼跨都跨不上去,縱使一邊旁著台階把自己屁股安放坐墊上,兩隻腳丫模仿人家跳芭蕾那樣撐直了,勉強有一邊沾到踏板,另一邊仍舊懸空虛晃。換了邊還是一個樣,車子絲毫動彈不得。 最後只能使出怪招,以右臂腋下夾住牛皮坐墊,右腿從三角架中間,伸向外側去搆住車子右踏板,使勁奮力一蹬,抓住騰空瞬間,用左腿撐離地面踩住左踏板,兩條腿輪番猛踩,車子馬上往前竄出。 順當駕馭之前,腳踏車先是歪歪斜斜朝前行駛了幾步路,此刻車子若靠著身體這一側倒下來,自有身軀和左腿挺住;萬一它往右側歪斜傾倒,必須快速抽開手腳逃脫,摔壞車子固然心疼,卻比人車糾纏擠成一堆壓傷自己皮肉好得多。 跌倒了爬起來,只要人車無大礙,咬咬牙,複誦一遍「有志者事竟成」,一試再試之後,車輪滾動距離便越來越長。兩條腿輪番撐直奮力踩踏,嘿,果然像匹逐漸被馴服的野馬,吱吱咯咯地朝前奔去。 腳踏車被鄉下人稱作自轉車、自行車,多少與老一輩說話習慣夾雜日語有關聯。後來,腳踏車多了,大家流行叫它鐵馬。 這鐵馬馳騁範圍,先是少人車的鄉下路,接著是通往城鎮得與客運車交會的公路,再就是市區街道。過程簡直和章回小說裡過關斬將的慘烈戰況沒什麼差別,從頭到腳尤其兩條腿處處青一塊紫一塊瘀傷,說它是學車代價,不如將這些疤痕視同戰功彪炳的勳章更為貼切。 學車初期這種稱作「鑽狗洞」的把戲,屁股並未挨到坐墊,嚴格地說不算騎車,可它卻是鄉下孩子自學騎腳踏的不二法門。等這狗洞鑽得熟練,掌握住行車平衡訣竅,很快便能成為真正的腳踏車騎士,與哪吒太子一夥了。 我從小在鄉下長大,小學六年打赤腳走路上學,通行的公路先是石子路,大人小孩專門挑汽車、牛車經常輾過的車轍落腳,因為兩道被壓得扎實的路中小徑,走起來腳底板才不會遭竹籤朽木石屑等尖銳雜物刺傷。 早年公路狹窄,僅僅是現代單線車道寛度,外加細瘦的路側供牛隻行走。所以汽車像行駛在軌道上,車轍位置幾乎沒什麼變化,經公路局客運班車來回行駛一段日子,往往輾成兩條比路面低漥的小水溝,只能天天盼望卡車運來石子填補。 或許有人會問,小朋友上學放學走車道不危險嗎?呵,才不會哩!當年鄉下客運班車只在白天跑三兩趟,更何況大環境除了住戶飼養的家禽家畜嘰咕個幾聲,天地間安靜得可以聽見自己的呼吸聲。一旦有車輛來往,距離老遠就聽到引擎聲響,縱使小娃兒都能從容走避。 交通安全宣傳,教人們靠路邊走,那是很多年之後的事。當時公路兩側全靠就地挖田土奠基,每天由農民和牛隻踩過來踩過去,加上路中央車道上的石子被碾壓而勻出部分,才慢慢現出路基模樣。但只要一場雨,有些地方照舊把行人腳丫陷入牛隻蹄印裡。 很多道路從田埂、小徑、手拉車路、牛車路,到由窄變寬的石子路、柏油路,必定走過好幾代人,層層疊疊好幾代人腳印。小時候的經歷,令我感受到無論什麼路況,用來走路或騎腳踏車代步皆非常迷人。 住進市區以後,像我這樣每天喜歡踩個把鐘頭腳踏車的人,不多。許多朋友早成為機車騎士,卻不懂如何騎腳踏車,據以開脫的理由是──時代已經邁向數位化,騎鐵馬肯定跟不上時代,如果養不起汽車改颷機車,說不定還能抓住時代尾巴。 其實,遠在腳踏車尚未普及的年代,我們在小學中學作文簿裡便懂得寫下「時代巨輪,持續朝前滾動,人們若不加緊腳步,就會落伍」這樣的字句。兒少時期所想像的巨輪,並非坦克車也不是載阿兵哥的十輪大卡車。 有好多年,大家心底想的正是腳踏車。與哪吒太子腳下風火輪近似的鐵馬。 ──原載2018年2月20日《聯合副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