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6 19:02:22瀏覽704|回應2|推薦9 | |
(現在的小朋友已經一堆補習,未來還可能增加更多的課程,有家長大嘆:「饒了孩子吧!」) @文/培根老師 培根老師(任培豪)最近看到一個議題,北縣府為了響應全球趨勢,未來每周將增加三小時的「英文活化課程」,這推廣雖是美意,但也不經令人想問:「孩子真的負荷得了嗎?」 新聞連結:北縣小學生 每週加上三堂英文課 培根老師與台北縣市許多安親班合作開課過,看過各種豐富的課程,老實講,我認為縣府的期待是多餘的。 根據「九年一貫」的政策,如此綁住小朋友下課的時間,很明顯犧牲了他們多元發展的未來性。 讓孩子越早開始產生壓力,最後獲得的往往是越早放棄該領域的課程,因此我不認為這樣的規劃可以獲得好的迴響。 還記得身為家長與大人的我們,小時候經歷的是什麼樣的讀書過程嗎? 雖然學習各種課程,但下課卻是開心的奔跑著,玩著各種遊戲、商討著彼此才懂得秘密內容,這情境貼切地符合高鼎在詩中表述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那樣趣味的孩童生活,反而能從中找到自己未來所喜愛的性向,各自獨立朝那方向發展,這也才符合現在所風行的「適性教育」。 反觀,現在的小朋友,下課後都得緊接著被綁在安親班與課後才藝班,接受繁重的文科訓練,倘若未來還得被綁架在校園裡,真的很難相信,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造就出多元性發展的教育原則,此舉勢必無法讓孩子的視野變得寬廣。 大家看看歐美,他們具備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從來不倚重於「教學時數」,反而重視教育的品質大於時間量,並更注重配合家庭教育的完整架構。 北縣的英文活化課程,看似只添加了幾小時,但相對會壓縮孩子的時間安排,變得更加緊湊,使小朋友的其他規劃只能相對往後推擠,甚至會影響孩子們的睡眠時間! 倘若小朋友從小學開始,已經被迫養成增加學習時數的習慣,想必到了國中、高中,這樣的教學比重只會越來越加劇,惡性循環下,真的令人憂心! 未來小朋友的童年生涯,到底除了讀書還剩下什麼? 我認為,教育的政策才應該要「活化」,提供多元的選擇給予需要的學生,而不是藉用「活化」之名突顯好處,實際上卻「限制」了不同孩子的成長需求。 (孩子們的笑容與笑聲,不正是他們童年最應該擁有的寶貴禮物嗎?) 事實上,也有家長反制這政策,多數家長以為多學英文是好事,但對於對英文沒興趣的孩子而言,與其留在學校,不如去練跆拳、學音樂。 培根老師也認為,現在的小朋友對於該年齡的課程學習量已經夠多了,反而鮮少接受到其他不同領域的課程刺激。 其實,據報導中所分享的,台灣小學生的英文水準可是在亞洲排名第二呢!反而到了國、高中,由於英語教學模式偏重單字背誦及文法規則記憶,學生雖然會了單字或文法,卻不代表真的會讀、會寫。 也就是說,機械式的知識記憶,不但無法有效學習語言,達到外語溝通的最終目的,反而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意願,無法持續學習,這項關鍵才更加值得大家注意。 因此,培根老師在這裡不怕被說自賣自誇,我希望小朋友能來「學功夫」! 在教室待久了,都會想要好好動一動,家長往往也會擔心孩子多餘的精力無處發洩,那麼不如讓他們練練唐詩功夫、經典功夫,一邊達到動態的訓練,又可複習古文,同時增強倫理品德。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