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尊敬國家元首,就是造神?--自由時報可隨意更改價值?
2010/01/03 17:30:33瀏覽385|回應0|推薦0

自由時報長期以來編派謊言,就連中心價值都可隨意揚棄或更動,當然是林蝾三先生的意志所支持的這些附庸所為,這些人俯仰老爸的臉色,每每奉承尚意而無愧其為新聞人專業,真是可悲又可恥,每聽到是他旗下的記者都為其到難過,有幾次跟老友(自由記者)談起感想,總想他會反駁,理之常情,因為中毒深了,可是老友卻告訴我,他是跑地方的,林蝾三,他老就在意政治而已,就管政治新聞、社論與意見廣場(自由廣場),所以跑地方新聞還算中立,看來還是持平吧!

    他可以把退休的好杯杯要到香港,編派一個讀者投書專欄來罵,可以把一件大家都不太知道的事情,借用說是廣大讀者群眾的意見來謾罵,這種卑劣愚民的手法在他的廣場裡到處充斥,而他所謂讀者,除了那爛咖金橫尾、司馬牛及民進黨人外,其實是他自己而已,廖學廣在汐止蓋蝾三垃圾場,其實他的地址應遷移到自由死抱的大樓才應該。

尊敬國家元首,就是造神?

發表時間:2009-11-24 09:35:30
http://blog.udn.com/ganghu999/3523017
作者:銀正雄

尊敬國家元首,就是造神?

2009/11/23 09:11:57 瀏覽1142|回應15|推薦35


有件事,已經發生好幾個月了,但其中一幅畫面,經由電視的傳遞,進入我的眼睛,此後就在我的腦海內住了下來,讓我時不時的會去聯想到,深深以之為教育孩子的警惕。

這幅畫面,是上一次民進黨舉辦的「反馬」大遊行,在支持的群眾中,有幾位南部來的家長,讓他們不到 8 歲的孩子,手拿水球對著馬英九總統的大幅圖照不斷猛砸,自己則站在一旁又是鼓掌,又是狂笑不已。

這是上一代的父母,把自己莫名其妙產生的族群和政治仇恨,傳達給下一代兒童的典型「惡」例。

你們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將來仇恨的果實,首先就會回報給你們這些做爸媽的。

可在事後,不管是播出這些畫面的電視台,或眾多台灣的平面主流媒體,我可沒看到有哪家是以此來譴責民進黨這種敗壞兒童身心靈的。

也許,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可正就是媒體這種「政治正確」的觀念,久而久之,積非成是,媒體身為社會公器本該具有的「社會責任」,也就隨之蕩然無存了。

咒罵馬英九,在所歡迎,那支持自己的總統,行不行呢?在咱們的媒體觀念中,不但不行,還更是禁忌。

這不,位在台中的潭子國小,適逢百年校慶,該校的小朋友發起「一人一信」運動,寫信到總統府,邀請馬英九到學校參加校慶。這一舉動,立刻就犯了自由時報的大忌,痛批潭子國小師生是在替馬英九「造神」。

乖乖,好可怕的罪名,林榮三,你要不要把潭子國小的校長和老師,抓到台北來梟首示眾啊?

說實話,若論媒體之「造神」,在過去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的年代,當以自由時報為最。有關該報這種「罪行」,還真是罄竹難書。為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貪瀆,用整版的版面假造在北一女門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南線專案,不就是林榮三為陳水扁「造神」的「頂尖傑作」?

如果我們攤開自由時報的「報史」,一一翻閱,不會錯的,簡直就是一部為李登輝和陳水扁塗脂抹粉的「造神史」!

這樣的一個很沒品的「報人」──「道德報廢」之人,竟然還有臉辱罵起台中的潭子國小師生來?

讓我告訴大家,什麼叫「造神」吧。

這定義,也不必想得太深太複雜,無非就是把小至你的上司,大至一國〈或他國〉元首捧得比天還高,比上帝還高明,不惜幫他們造謠、圓謊、打擊對手,歌其非分之德,頌其非分之功,才叫「造神」,否則就不是。

以此標準,對陳水扁喊出「你是我的巧克力」的當年那批憲兵,那不能叫「造神」,那叫「拍馬屁」,比起自由時報林榮三的等級──請讓我還給人家公道──那真是天地之別。

所以,自己學校要慶祝建校百年了,讓小朋友寫信給總統,邀請他來參加,會是一種「造神」運動嗎?

當然不是。

那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對國家元首的尊敬。

這個小學的師生所發出的邀請函,是針對「國家元首」這一崇高職務而來,不是對著馬英九個人,是對事不對人。

這麼簡單的民主基本認知,該校小朋友透過教育所學到的生活禮儀和民主風度,卻被一家下流的媒體污衊成這樣?可恥的不是小朋友,反倒是林榮三的自由時報。

然則,這種把「支持馬英九」和「為馬英九造神」這兩句劃上等號的,又何止是這家媒體?台灣的三立和民視新聞台,乃至各台政論節目諸名嘴,不是天天都在這樣幹嗎?

一個連起碼尊重國家元首的素養都付諸闕如的人,也可以整天坐在攝影棚內對著國家大政說三道四,言不及義,丟人現眼,才正是台灣民主最大的諷刺。

那些口口聲聲喊著愛台灣和天佑台灣的,你們連潭子國小的小朋友都不如,請向他們學習這種民主常識吧。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cj47&aid=365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