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10/27 13:24:10瀏覽776|回應0|推薦0 | |
丹參萃取物之藥理與生理活性之研究 摘要 關鍵字:丹參、藥理活性、生理活性、藥物代謝動力學 一、前言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一味在東亞被廣泛使用的藥材。傳統服用方式是取乾燥根部水煎服,具有所謂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等效能。目前用來主治心、腦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脂血症、中風等病。丹參更常聯合使用其他草藥成為複方。舉例來說,「複方丹參滴丸」和「複方丹參片」是兩個最常用的丹參複方,含有由丹參 、三七和肉桂(Zhou, et al., 2005)。目前丹參的需求遍及世界各地,根據2006年之估計,僅亞歐美三地區約有500.0萬患者服用丹參。若以經濟價值來看,它踞全球植物用藥市場價值約2億美元,且以每年20%的幅度增加(Zhu, 1998; Ji, et al., 2000; Wang, et al., 2004; Wu, et al., 2004; Sze, et al.,- 88 -2005; Zhou, et al., 2005; Cheng, 2006; Cheng, 2006)。本文首先介紹丹參萃取物的藥理與生理活性,接著討論開發丹參產品所遇到的問題,最後提出可能解決的方案。 二、丹參成分的發現 丹參的活性成分從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有日本人中尾萬三,福島忠勝(1934)加以研究。實際上,丹參單或複方主要製備仍以水萃方式為主,因此水溶性有效成分的分析和鑑定較能作為藥性的依據。不過,首先發現的成分卻是脂溶性的丹參酮。脂溶性成分的鑑定和研究持續到60 年代。而水溶性有效成份則到70 年代以後,才有原兒茶醛的發現。原兒茶醛含量並不高(約為為藥材的0.03~0.16%);80 年代,丹參素被發現,它和原兒茶醛都分別在當時被認為是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代表;直到80 年代末以至90 年代,更進一步的分析才發現,丹酚酸類(Salvianolicacids 又稱丹參酸)才是水萃物中最有效的成分。丹酚酸類有A~K 型,其中以丹酚酸A的活性最強,但含量卻很少(約為藥材的0.01~0.06%);而丹酚酸B 效能雖不及前者,含量卻較高(可達2~8%);因此,丹酚酸實為丹參水溶性成分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丹參素化學名為β-3,4-二羥苯乳酸(β-3,4-dihydroxybenyl lactic acid),是各種丹酚酸的基本化學結構。丹酚酸B(SalB)為三分子丹參素與一分子咖啡酸縮合而成,水溶性成分除了上述單一化合物外,還有熊果酸、黃芩甙 ,異歐前胡內酯 ,熊果酸,β-穀甾醇 ,胡蘿蔔甙 ,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b]呋喃甲醛,替告皂甙元,豆甾醇等 ,水溶性成分總共約有20 多種化合物(無名氏,年代不詳)。 總之,丹參提取物到目前為止已被分離並鑒定出至少含有70 多個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簡單來說,可以分為水溶性的酚酸衍生物(約27 個)和脂溶性的二萜醌類似物(數量約大於50)。 三、丹參的藥理和生理活性 在水溶性的成分中,丹酚酸B 是目前研究較多的丹酚酸之一。經過臨床前之實驗結果顯示,丹酚酸B 對心血管、腦、肝等器官均具有重要藥理作用。這些作用有一大部分根源於丹酚酸B 具有很強的生理作用。以抗氧化作用為例,丹酚酸B 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其作用強度高於維生素C、維生素E、甘露醇。另外丹酚酸B 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心臟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延遲有保- 89 -護作用、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防治作用、對心血管內皮的增厚有防止作用;對腦缺血損傷具保護作用、對記憶功能障礙具改善作用;抗肝臟纖維化作用。此外丹酚酸B除了可以抗衰老、抗腫瘤作用外;還可以促進體外誘導骨髓基質細胞向心肌樣細胞轉化,可作為心臟外科手術後修復時良好細胞來源(湛月娥,2007; 汪芸,2010)。 目前上市的複方丹參滴丸是丹參、三七、冰片的水溶性萃取物,主要成分為丹參素(Danshensu)、原兒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宣稱可以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 關於脂溶性的丹參酮類的藥理研究,臨床前研究表明,它對抗菌、抑菌、抗發炎、抗雄性激素等均顯出其活性,另外也具有神經、心臟保護(Chang, et al., 2006)作用。這是根據一些實驗得來的結果:例如,前處理丹參酮IIA 對乳鼠腦部損傷之缺氧性貧血具有部分保護作用(Xia, et al., 2005)。口服投以丹參酮I 、II、和隱丹參酮、以及15, 16-雙氫丹參酮後,可以改善由東莨菪鹼 (Scopolamine)引起的記憶減退(Kim, et al., 2007)。腹腔注射丹參酮 IIA和IIB可使腦中風小鼠腦梗死體積減少和神經功能的恢復(Lam, et al., 2003)。腹腔注射隱丹參酮能提高阿茲海默病症基因轉殖小鼠的認知能力(Imanshahidi and Hosseinzadeh, 2006; Mei, et al., 2009)。 丹參酮ⅡA對大鼠灌胃給藥可以抑制心肌梗死之發炎反應(Ren, et al., 2010) 。此外,丹參酮具有免疫調節(Jang, et al., 2003; Huang, et al., 2007)、抗骨質疏鬆(Lee, etal., 2005)、細胞毒性和凋亡誘導(Yang, et al., 2005; Tang, et al., 2007)、抗動脈粥樣硬化(Tang, et al., 2007)和抗氧化和自由基的清除作用(Zhao, et al., 1996; Jang, et al.,2006; Chen, et al., 2007; Zhang and Wang, 2007) 。 關於丹參酮之抗癌活性,多數以癌細胞為測試平台之研究指出,丹參酮對於多種癌細胞具有抑制或毒殺性。例如丹參酮可以對抗人類乳癌 (Wang, et al.,2005)、非小型細胞肺腺癌細胞株(Lee, et al., 2008) ;抑制小鼠P388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Mosaddik 2003)、人類肝癌 (Wang, et al., 1996a; Tang, et al., 2003; Tang, et al.,2003; Yuan, et al., 2004; Zhong, et al., 2007)、非小型細胞肺癌(Lee, et al., 2008)、與前列腺癌細胞株(Gong, et al., 2010)的增殖生長; 誘導人類肝癌、前髓細胞性白血病 (Tang, et al., 2003; Tang, et al., 2003; Yuan, et al., 2004)、(HL60 細胞)紅白血病(K562 細胞) (Sung, et al., 1999; Yoon, et al., 1999)、和鼻咽癌細胞株(Yuan, etal., 2002)的凋亡;而且誘導人類白血病 (Liang, et al., 2000; Wu, et al., 2002; Wang2003)、子宮頸癌細胞株(黃光琦等,1996)的分化。除了抑制人腦膠質瘤 (Wang, etal., 2007; Su, et al., 2008)、大腸癌細胞株(Su, et al., 2008)之生長,也會增加其凋亡率。一些活體研究的結果也顯示出丹參酮IIA的抗癌活性:例如以腹腔或皮下注射對付小鼠肝癌 (Wang, et al., 1996b)、以皮下注射對付人類乳癌 (Wang, et al.,2005)、以口服對付人類前列腺癌 (Gong, et al., 2010) 、以腹腔注射對付人類乳癌(張欣等,2010)、非小型細胞肺癌 (Lee, et al., 2008)等。 比較令人關心的是,丹參酮在臨床方面的進展。雖然,丹參酮對一般性化膿性感染、五官感染、痤瘡以及婦科等疾病都有顯著治療成效的案例報導(王忠永、邱會芬,2001),仍有學者認為這些臨床的結果可能在研究設計方面失之嚴謹,- 90 -例如,缺乏安慰劑的對照組(Chen, et al., 2007)。另有學者認為,一些早期的結果,可能會因萃取技術未臻成熟而使藥物成分不一而結果無法重複。 四、丹參酮藥物代謝動力學與開發瓶頸 五、丹參酮口服生物可使用率之改良 如以上分析指出,單參親脂性成分之低口服生物可使用率,主要可以歸納為「低水溶性」、「易被排出」和「易被代謝」三項。低水溶性直接影響藥物被吸收,針對此問題,丹參酮IIA 曾被修飾為磺酸化丹參酮IIA 之化合物已如前述,水溶性的確增加,但抗癌性則減低不少。不過,另一化學合成之乙醯丹參酮IIA最近被發現,它與丹參酮IIA 比較,除具較強之水溶性外,對各種癌細胞之凋亡活性(Apoptotic activity)也較強,不但如此,經腹腔注射投藥於小鼠之活體實驗,也展現出抑制人類乳癌細胞之效果(Tian, et al., 2010)。然而它的口服效果和藥物代謝動力學仍未見報導。 張欣等(2010)曾以「自微乳化藥物傳遞系統」(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delivery system, 簡稱SMEDDS)來增加丹參酮IIA之溶解性。該系統主要由介面活性劑/共介面活性劑/油酯構成,混和丹參酮IIA 後,經口服入腸胃道內,可以自發形成微小顆粒(約100nm)乳狀之「水包油」懸浮液。這種設計可以增加藥物之穩定性、溶解度、被吸收率。因為顆粒小,所以容易分佈在消化道裡面並被吸收。研究結果顯示,經此系統灌食大鼠給藥後,血漿丹參酮IIA 的濃度隨時間變化之曲線下面積(AUC,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可以增加到2.5 倍。雖然倍數並不高,但已經是一項啟蒙性的研究。另外,一種固液奈米顆粒Solid lipidnanoparticles (SLNs)的技術也被用來裝載隱丹參酮,藉以增加其水溶性。這項研究證實,經餵食大鼠之後所測得的血漿最高濃度值,可以增加1.86 ~ 2.05 倍(Hu,et al., 2010),算來並不高。 「自微乳化藥物傳遞系統」和「固液奈米顆粒」兩個方法所增加的生體可使用率都不高。可能的原因,除了技術以外,就是忽略了P 醣蛋白對丹參酮的排出作用。排出作用對丹參酮之吸收的確不利,但如能抑制P 醣蛋白的作用應可減少藥物的排出率。其實,這項策略在其他藥物早已被證實。舉例來說, P 醣蛋白抑制劑KR30031 與抗癌藥物「太平洋紫杉醇」共同投藥在大鼠,可以提高8.9 倍的口服生物可使用率(Woo, et al., 2003);而一些天然的植物黃酮類(flavonoids)如:鷹- 92 -嘴豆芽素A (Biochanin A),桑色素(Morin),根皮素(Phloretin),水飛薊素(Silymarin)也被發現具有抑制P 蛋白抑制的功能(Zhang and Morris, 2003) ,至於這些抑制劑是否可以用來增加丹參酮的口服生物可使用率,目前雖未見相關的文獻報導,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丹參酮的水溶性和P 醣蛋白排出率如果能被克服,仍有一項丹參酮被葡萄醣醛酸化的代謝問題能待突破。就個人對相關文獻之蒐集,仍未見有人針對這問題加以探討。但在一篇報導中,銀杏(Ginkgo biloba)萃取物可以抑制小腸和肝臟的葡萄醣醛酸作用(Mohamed and Frye 2010)。這些抽取物如能用來抑制丹參酮被葡萄醣醛酸化,將可以提升丹參酮的口服生物可使用率。 從以上看來,解決丹參酮的低口服生物可使用率,要從多方面著手,而且建議要回歸到複方的調劑方式。現今傳統的複方不同的重點在於,現代複方根據分子機制設計,目標也較為具體明確。傳統的藥書將丹參歸納為「君」藥。若能配合劑型的設計、加上P 醣蛋白及代謝抑制的化合物或植物抽取物作為藥引,也許可以進一步搭配成複方,發揮「臣」、「佐」、「使」的作用,提高丹參酮的生體可使用率。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