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體氣機循環模型 - 賴正國教授
2015/10/12 19:02:08瀏覽1607|回應0|推薦0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將人體經絡的循環方式用圖形加以表示,這是中醫理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與基礎,也是相當難以解說與理解的複雜邏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更簡易的學習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健康促進方法,本文首創將經絡的氣機循環模式以圖形方式進行解說,稱之為”人體氣機循環模型”。

關鍵字:經絡、氣機、氣的運動、共振。

壹、前言
   
人體氣機循環模型,或稱人體經絡氣機循環模型,其建立主要的目的在於將複雜難懂的"氣",以最具系統性、最簡易的方式讓各界人士更容易學習與理解。中醫的主要核心並非在實質的肉體,而是著重於無形的能量。也因為能量是無形的存在,因此更需要慎密的邏輯思考,講究悟性,所以歷代的名醫很難將自己主觀的思維傳承給後代。
   
本模型建立之後,可套用在中醫的各種理論之中,使學習者與研究者可以快速的記憶與了解氣的運作方式。此模型是一個開始,經絡道研究團隊期待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同道之士能夠一同參與研究經絡道的行列。

貳、經絡的作用
   
經絡的基本作用就是運行氣血,而氣就是是人體的內臟與內臟之間運行的一種「共振波」,這種頻率相同的共振波會運作在同一條路徑上並連接某些臟腑,這條路徑也就是所謂的經絡,因此經絡運作的能量就是所謂的氣。經絡與臟腑是有區別的,雖然十二正經的名稱都有臟腑的名稱,但不要因此而誤解成經絡等於臟腑。
   
經絡是檢測人體的"功能面",而非器官的"物質面"。劉渡舟的”氣機論”中提到:”人身之病,其在氣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僅二三”。說明了大部分的疾病其實都還停留在《經絡》層面,屬表證,這是相當容易治療的階段,而在此階段的患者雖然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不適,但以影像醫學的檢驗方式卻仍無法檢查出確切的疾病,更遑論分析病因了;在此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未病"的階段,能夠把疾病阻擋在這個階段而不進入臟腑造成嚴重疾病的醫者,古人稱之為”上醫”。一旦疾病進入到《臟腑》的階段就屬於比較難治的"已病"層面了,此時影像醫學或許已經可以檢查出異常的狀況,但大多不容易根治。因此,若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就應該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處置,以避免進一步的惡化。
 
參、氣的運動-氣機
   
經絡的運行,實際上就是水與火之間的轉換,也就是水受熱後氣化、冷卻後凝結為水的過程。熱性本來升浮,不能沉降,熱之所以能夠沉降,是因為遇到了冷空氣的收斂之力,有就是金的秋氣凝結成水而降沉。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氣機的運動方式有升、降、出、入等四種:

    1.升:指氣的運行自下向上。
    2.降:指氣的運行由上向下。
    3.出:指氣的運行由裡出表。
    4.入:指氣的運行由表入裡。
   
氣機的循環使人體具有生命與活動的能力,也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氣機循環是個立體的概念,升、降、出、入等四種運動方式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由左升,再上浮、由右降,再下沉,而出、入是前、中、後之間表裡關係的運作,因此整個升、降、出、入等運作方式是一個立體三維空間的運作,有一定的規律。氣機循環三維空間若加上時間因素,則變成了四維的空間,這種科學概念在古代就已經成立了,不禁讓人感慨古人的高深智慧,但是自古以來都是以文字來敘述,本來就不容易瞭解了,更何況是艱澀難懂的古文,因此圖形化的解說方式是讓中醫更為普及化的重要關鍵。
   
《內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自然之氣的聯繫,養分等精微物質的輸布與代謝,臟腑之間的生剋乘侮,正氣與病邪的消長進退等,都與氣機的升降出入脫離不了關係。而外邪入侵人體之後,最先受到影響的也是存在經絡中的氣機,因此氣機是臟腑之表,也是臟腑的外在防線,其受病的機率與治療的成效也最高。
   
氣機循環不順可說是萬病之源,因此有所謂的不通則痛這種說法,進而可能影響到內部臟腑的機能,因此促進氣機循環的順暢可說是治療大部分疾病的最佳方法;參考 王唯工博士的思維,除了營養不良與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因素之外,幾乎所有的病都可以透過循環的方式來改善。我們再進一步推論,促進循環順暢其實是為了達到陰陽、五行、六氣等氣機平衡的目的,因此"致中和"才是健康的最終之道。中醫的基本核心在於平衡-致中和,而平衡的來源是循環,循環不良,就像一攤死水,循環順暢,就如同源源不絕的清流,因此能量(氣)與血液是人體最自然、最好的藥,這也就是人體自我修復的功能,是上天賜與我們最大的資產。
 
肆、氣機循環的原則
   
氣機循環的原則,包括方向性、循環順序、功能等。茲敘述如下:
   
一、方向性:要談方向性之前必須先定義位置,人體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後等位置,上代表胸部以上,包含頭部;下代表腹部以下,包含雙腳;左代表左半邊,包含左手左腳;右代表右半邊,包括右手右腳;前代表人體的前半部,包括胸腹;後代表後半部,包括腰背。運作的方向的原則為從左向上、從右向下,從裡出表,從表入裡。
   
二、循環順序: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的順序,在靈樞˙逆順肥瘦篇提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最後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 走向腹胸部位。如圖一所示。

 
    圖一:經絡循行的順序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三、功能性:根據經絡的循環順序以及六經關係,可區分為三大經區,以圖二中的紅線為區分為三大經區:

    1.    紅線的前半部為"裡",為第一經區。
    2.    紅線的後半部為"表",為第二經區。
    3.    紅線本身為"半表半裡",為第三經區。
 
    圖二:三大經區之定義圖
 
伍、三大經區之解析
   
三個經區為三大循環系統,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而循環的規律包含垂直平面的升降,以及水平的出入。以垂直平面來說,包括人體的上、下、左、右的運動而形成三個平面,我們稱之為三大經區,其規律是"左升、右降",往左往上為"升浮",由右往下為"降沉"。以水平的運動來說是三大經區的出、入運動,由表入裡為"入",由裡出表為"出"。其運作的規律如圖三所示。
 

    圖三:三大經區之解析圖
 
一、第一經區(裡):躁與濕的平衡,包括-肺、大腸、胃、脾等四條經脈:
  
第一經區的陽明經與太陰經兩者互為表裡,如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以子午流注來看第一經區的循環,從手太陰肺經(裡)由胸走向大拇指尖端,接到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表),由食指尖端走向頭部;再由足陽明胃經(表)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最後連結足太陰脾經(裡),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第一經區循環結束,再由第二經區的心經銜接。。

第一經區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太陰濕氣與陽明燥氣都是人體的生理之氣,躁與濕二者之間有著互補的關係。經絡是溝通此二氣的調節通路。陽明燥氣是完成腐熟傳導的功能,但是燥氣應適當而不宜太過,因此需要太陰濕氣的調濟,保持胃腸濕潤而不過燥;同樣的,太陰濕氣是宣降、輸布的功能,不宜過濕,因此需要陽明燥氣的調節,保持肺脾的運作功能不受滯抑。


    圖四:燥(金)與濕(土)互相循環取得平衡
 
二、第二經區(表):寒與熱的平衡,包括-心、小腸、膀胱、腎等四條經脈。
  
第二經區的太陽經與少陰經兩者互為表裡,如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以子午流注來看第二經區的循環,從手少陰心經(裡)由胸走向手小指尖端之少衝穴,接小指的手太陽小腸經脈(表),由手指端走向頭部,銜接頭部足太陽膀胱經(表)走向腳掌小趾尖端,再由腳掌心中的湧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第二經區循環結束,再由第三經區的心包經銜接。

太陽寒氣與少陰熱氣是都是人體的生理之氣,寒與熱二者之間有著互補的關係。經絡是溝通此二氣的調節通路。寒與熱是水的氣化過程,水之所以能氣化,又有賴於少陰陽熱的溫煦蒸騰。太陽寒氣是完成排貯津液,泌清別濁的功能,少陰熱氣是心腎二經的功能面;少陰與太陽兩經之氣,一寒一熱互相協調平衡。

 
圖五:寒(水)與熱(火)互相循環取得平衡

三、第三經區(半表半裡):出與入的平衡,包括-心包、三焦、膽、肝等四條經脈。

第三經區的少陽經與厥陰經兩者互為表裡,如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以子午流注來看第三經區的循環,從手厥陰心包經(裡)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尖端之中衝穴,接無名指端之手少陽三焦經脈(表),從手指尖端走向頭部,在頭部接足少陽膽經(表)走向腳掌無名趾尖端外側,再由腳大趾起經足厥陰肝經(裡),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第三經區循環結束,再回到第一經區的肺經銜接。。

第三經區位於半表半裡的位置,是由表入裡、由裡出表的控制開關,厥陰風氣以條達為順,陰氣初生,由外向裏。少陽暑氣(相火)以潛降為和,運行的特點是“發陳”,陽氣初生,由裏向外;肝氣入,膽氣出,故二者為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其順暢結合可維持氣機的正常出入。
 
圖六:風(木)與暑(相火)互相循環取得平衡

人體擁有三大平衡系統,太陰陽明的燥濕平衡、太陽少陰的寒熱調節、厥陰少陽的出入調節,使人體能夠自動的保持在平衡的狀態下,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氣化功能。這些都是經絡與臟臟之間關係的表現。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則一身之氣得以調暢;如果其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一身之氣皆有可能受到影響。在改善健康時,要注意順從其性,促進和恢復它們的升降出入。

四、    正經十二脈的連結次序:
    陽經    陰經
手    表側     2.手陽明大腸經    裡 
側     1.手太陰肺經(金)
        10.手少陽三焦經         9.手厥陰心包經
         6.手太陽小腸經         5.手少陰心經(火)
足    外 
側     3.足陽明胃經    內 
側     4.足太陰脾經(土)
        11.足少陽膽經        12.足厥陰肝經(木)
         7.足太陽膀胱經         8.足少陰腎經(水)
以上的表格不易記憶與理解,玆整理為下圖七:三大經區的十二經絡圖。
 
圖七:三大經區的十二經絡循環圖

 
陸、人體氣機循環模型的價值
   
一、讓中醫具有圖形化的教學模式
   
現代人對於文字的理解程度已經大幅降低,尤其是艱澀難懂的古文更是學習上的一大障礙,要將中醫能夠傳遞到世界各地讓西方人也能夠接受,就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邏輯思考以及圖形化的介面,本模型發表之前曾與多位沒有中醫基礎的西方人分享,均獲得不錯的學習效果,因此圖形化的教學模式是中醫未來推展向全世界相當重要的過程。
   
二、可整合古人的各種思維
本模型可套用於中醫的各項理論,包括陰陽表裡、六經六氣、子午流注、臟腑別通、開闔樞的理念與思維,讓學習更簡單與快速,也更容易理解,讓中醫能夠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
   
三、可完美搭配經絡檢測設備
   
以往經絡檢測設備的檢測結果常常遭受到質疑,主要的原因有二:檢測的技術未成熟、判讀的學習太困難。檢測技術主要受到檢測方式以及皮膚角質層的影響,從1950年代以來經絡檢測技術一直都沒有長足的進展,仍然沿用傳統的皮膚電阻檢測方式,此方式必須使用握棒與探測棒,將電流輸入人體以形成迴路,而角質層的高阻抗則是阻礙了迴路的運行,所以必須搭配棉花與生理食鹽水以滲透角質層。

但也因為不得已必須使用握棒、棉花與生理食鹽水,而產生更多的檢測變數,因此傳統的檢測技術一直無法受到普遍的認同。所幸台灣於2011年1月起,以新技術開發出來的PHCS˙W2011經絡檢測設備已經不再需要握棒、棉花與生理食鹽水,除了穩定度與精準度大幅提昇之外,甚至不需要將電流輸入人體而造成迴路,可以有效的屏除絕大部分誤差的來源。而搭配本文的人體氣機循環模型圖之後,可以讓使用者的學習時間大幅降低,也使得判讀的技巧越來越容易讓一般大眾都能夠輕鬆的掌握,因此經絡檢測技術已經具備了推展至全球家庭的充分條件。
   
柒、期許與展望
   
本模型適合已經了解一些基本的中醫常識者,如:陰陽、五行、氣血、十二經絡、臟腑、六經、六氣等名詞。

開啟了中醫三維立體的”圖形化”基礎,研究中醫理論者亦有所憑藉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此模型仍在繼續的深入研究,雖然無法囊括各家的理論與思維,卻也包含了大部分經典的精隨,期待各界有識之士一同將此模型進一步完整化。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624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