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个中医眼中的内脏筋膜手法(译后感言)
2017/04/20 07:56:29瀏覽980|回應0|推薦2

2017-01-13 加拿大 宋淳 肌筋膜研习社

终于完成了Stecco的《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障碍》(简称FMID)的翻译,此处就个人理解,与中医做一比较。


这是一套用手法处理体表点位以治疗内科杂病的理论+操作体系。通过刺激体表的点而治疗内脏问题。那么这套洋人的东西与中医的针灸推拿有什么异同呢?让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理解的FMID 


FMID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假定包括内脏、脉管、腺体在内的全部内部器官能够维持正常功能的前提(之一)是这些器官有足够的空间既能自主活动(motility),又能适应周围需要而移动(Mobility),而满足这一前提的条件是身体内部体腔壁与器官表面的筋膜(内部筋膜)与躯干表面、四肢的外在筋膜(肌筋膜与浅筋膜)处于生理状态(质地均匀、兼有弹性和刚性)。在病理状态下,体内与体表会相互影响,即体表筋膜的致密化会通过引发内部筋膜张力变化妨碍内部器官的两种活动能力最终导致内部功能障碍出现,反之内在器官的失常也会引发体表筋膜的致密化、痛觉敏化。( —A


由此作者引入了工程学中“张拉结构”和“悬链”的概念。即人体包括五个节段性张拉结构(头、颈、胸、腰、盆的器官-筋膜单元),而头、躯干肌筋膜与四肢的肌筋膜又是悬链与张力支架索(张量)的关系。前者解释了局部节段内体表与体内的相互影响,后者则通过将器官、脏器系统、内外筋膜联系起来建立了四类系统-筋膜序列(内脏、脉管、腺体和感受器)从而解释了内部器官病变与四肢反应点的关系。( —B


作者还将皮下组织(浅筋膜)与遍布全身的整体系统之功能(体温调节、代谢、免疫、精神心理)联系起来,特别将精神心理障碍与肩胛带、骨盆带、体态相联系,从而建立了在体表相关浅筋膜象限实施手法以治疗这些整体系统疾病的思路和方法。( —C


至此,了解中医的人不难发现A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表里关系,在《内经》概括为“有诸内形诸外”;B是针灸中腧穴的局部和远端主治作用;而C则关系到中医的形神关系


更令我惊讶的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的两个F M l D的原则: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同病症在不同病人身上治疗点乃至治疗思路的不同。这不就是中医人引以为傲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吗?!读到这里,一些中医人也许会洋洋得意:看中医多伟大,几千年前我们就知道了;另一些中医人也可能会愤愤不平:洋人又盗窃我们的精华。而我则看到了所有这些相似背后的根本不同:作者是用一看得到摸得着的结构一一“筋膜”来解释这一切的!在书中,作者不但没有回避经脉、腧穴,反而时时提及,甚至专门有一节比较经脉与系统-筋膜序列、腧穴与融合中心。有趣的是作者没有纠结经脉的走行细节和结构性质,而是根据其所联系的脏器与大致循行部位将之按内脏、脉管、腺体作了分类,从而用已知的肉眼可见的解剖结构代替了传统的经脉、腧穴解说。这样做的结果是既保留了经脉、腧穴理论的临床功效,同时又建立了一个可以验证的模型。


正如作者在书尾引用StephenH. Scott的话:科学模型不在于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们都是错误的,模型的价值在于为实验开创思路。FMID的筋膜学说已经经历了临床检验,也是有可能被实验检验的。而迄今为止,中医经脉理论还不能成为可以实验检验的模型,笔者所见黄龙祥先生的“还原与重构”可算是尝试建立这种模型的开端。


长期以来,中医不缺乏疗效,却苦于无法用现代实验方法证明自己的疗效,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医理论模型不能使实验检验成为一种可能。一方面是不能用现代方法证明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对引进、借鉴现代科学的抵触。在这样的矛盾煎熬中,几千年的中医实践史既是中医人的骄傲又成了沉重的负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许中医人可以换个角度看人体和中医理论了。


引用自:http://mp.weixin.qq.com/s/NPDJ0yaZ6Un7htU3LWypjw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01009160